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工艺条件对贝氏体球铁耐磨性能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4 16:31

  本文关键词:工艺条件对贝氏体球铁耐磨性能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等温淬火球铁 铸态贝氏体球铁 热处理工艺 Cr合金化 微观组织 耐磨性能 磨损机制


【摘要】:贝氏体基体球铁(等温淬火球铁ADI、铸态贝氏体球铁)具有良好的强韧性、耐疲劳性能和耐摩擦磨损性能,在拉伸类模具中具有广泛的应用。目前关于贝氏体球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球铁的成分、组织等对贝氏体球铁的拉伸性能、疲劳性能和断裂韧性的影响等,但是对贝氏体球铁耐磨性能及磨损机制方面的研究很少,制约了贝氏体球铁模具的使用和发展。因此,研究贝氏体球铁的耐磨损性能,探明其磨损机制,对贝氏体球铁模具的生产工艺开发、延长其使用寿命、降低生产成本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采用等温淬火工艺制备ADI,研究了等温淬火温度和保温时间对ADI组织和耐磨性能的影响,通过对磨损前后ADI的残余奥氏体量和硬度的变化,以及磨损表面形貌和磨屑成分的分析,探讨了ADI的磨损机制。采用Cr合金化制备铸态贝氏体球铁,研究了Cr含量和退火工艺对铸态贝氏体球铁组织和耐磨性的影响,取得了如下研究结果:当保温时间为1.5h时,300℃等温淬火的ADI的基体组织为针状下贝氏体和少量残余奥氏体,其耐磨性最佳;随着等温淬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组织逐渐粗化进而转变为羽毛状的上贝氏体,其耐磨性逐渐下降。当等温淬火温度为300℃,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基体组织中贝氏体粗化,保温时间超过4.5h后,残余奥氏体分解为铁素体和碳化物。当载荷小于160N时,保温时间为3.0h时ADI的耐磨性能最佳;当载荷大于160N时,保温时间为1.5h时,ADI的耐磨性能最佳,且耐磨性能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而降低。相同热处理工艺条件下,ADI的磨损失重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对ADI磨损前后残余奥氏体量的分析和硬度测试发现,磨损后ADI的残余奥氏体数量减少,硬度升高。其中300℃×1.5h等温淬火获得的ADI的残余奥氏体量由磨损前的23.0%减少至19.1%;硬度由磨损前的503HV增加到713HV。当ADI的基体组织为下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时,其磨损机制主要为氧化剥落磨损和部分的疲劳磨损和粘着磨损。当ADI的基体组织为上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时,其磨损机制以疲劳磨损和粘着磨损为主,存在少量的氧化剥落磨损。当保温时间为7.0h和9.0h,组织中析出了碳化物时,其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和磨粒磨损以及少量的粘着磨损。采用Cr合金化制备了铸态贝氏体球铁,其基体组织中的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均含量随Cr量的增加而增加,耐磨性能也随Cr的增加而增强,在Cr0.4%时达到最佳,当继续增加含Cr含量至0.6%时,耐磨性开始下降。500℃退火时,铸态贝氏体球铁发生了残余奥氏体的分解,其贝氏体仍保留铸态的形貌,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贝氏体和残余奥氏体均发生了分解,800℃退火后,基体组织转变为细片状珠光体和铁素体的混合组织,其耐磨性下降,低于铸态贝氏体球铁。铸态和退火态贝氏体球铁磨损后的硬度均较磨损前有所升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43.5;TG164.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涂以德;;各国应用贝氏体球铁的状况[J];上海金属(钢铁分册);1986年05期

2 铁喜顺,,沈百令,陈振华,强可平,李钦学;贝氏体球铁高速冲击下的行为[J];钢铁研究学报;1994年04期

3 翟启杰,邢长虎,陈迪林,朱玉龙,张锁梅;钒对贝氏体球墨铸铁组织和硬度的影响[J];钢铁;2001年10期

4 李祖齐,邢长虎;退火处理对贝氏体球铁辊环组织和硬度的影响[J];现代铸铁;2001年02期

5 徐杨,李致国,马占洪,周世康;关于贝氏体球铁术语问题之管见[J];现代铸铁;2003年06期

6 宋强,仲季;贝氏体球铁在手拉葫芦上的应用[J];铸工;1982年06期

7 龙锐;沈百令;夏青;沈会滨;阎金波;吴建基;;等温贝氏体球铁滚动接触疲劳性能的研究[J];洛阳工学院学报;1982年01期

8 宋强;仲季;李树年;;硅含量对贝氏体球铁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J];现代铸铁;1982年04期

9 宋强,仲季,李树年;磷含量对贝氏体球铁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J];铸造;1983年02期

10 ;奥氏体—贝氏体球铁的强度特性[J];现代铸铁;1983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邹佳鹏;工艺条件对贝氏体球铁耐磨性能影响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402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1402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a3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