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铝超高碳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
本文关键词:无铝超高碳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无铝超高碳钢 中温转变 束状贝氏体组织 力学性能
【摘要】: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金相显微组织观察、显微硬度测试、拉伸测试和冲击测试等方法研究了Fe-1.52C-1.35Cr-0.42Mn-0.25Si-0.17Mo无铝超高碳钢的铸态显微组织结构及其组织细化工艺,探究了加热温度、中温转变温度与等温时间对实验用钢中温转变产物的显微组织结构和力学性能的影响,为开拓超高碳钢的工程应用领域提供实验依据。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含铝超高碳钢,实验用钢凝固过程中网状碳化物以及大块状碳化物的析出倾向较弱,经过本文设计的奥氏体化温度、冷却速度和共析等温时间三参数组合的组织细化工艺处理后可以获得碳化物与珠光体基体均细化的组织。针对本文实验用钢,中温转变“C”曲线随加热温度的升高向低温、孕育期长的方向移动,且当加热温度接近于Acm的高温区再经中温等温处理后可以形成由铁素体板条加残余奥氏体组成的束状贝氏体组织;在中温转变温度接近贝氏体转变“C”曲线的鼻温时,最易于形成束状贝氏体组织。力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束状贝氏体组织对实验用钢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在950℃加热并在250℃等温30min,可使实验用钢获得良好的综合力学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天津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42.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永卫,王恩泽,刘津冬;铸态贝氏体铸铁气缸套研究[J];铸造;2003年12期
2 纪谦茂;;稀土奥氏体-贝氏体蠕铁组织形态的研究[J];煤炭技术;2011年11期
3 张青来 ,夏朝晖 ,徐建芬;球墨铸铁中贝氏体形貌电镜分析[J];上海钢研;1998年06期
4 曲敬信,杨东方,栾道成,邵荷生;一种新型贝氏体组织的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1992年02期
5 杨军,符寒光;多元低合金贝氏体铸钢磨球的研究和应用[J];钢铁钒钛;2000年02期
6 宋余九 ,李栋才 ,刘静华 ,沈莲 ,饶启昌;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的疲劳断裂[J];机械工程材料;1983年04期
7 靳兰芬,梁甜;16Mn钢轧后控制冷却的贝氏体组织与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5年04期
8 张青来,孟繁德,夏朝晖,徐建芬;低硅铝球铁中贝氏体形貌电镜分析[J];铸造;1998年11期
9 解培民,符寒光;多元低合金贝氏体铸钢磨球的研究[J];铸造技术;2000年05期
10 苑少强,褚祥治,肖春英,刘大江,陈涛;弛豫过程对贝氏体组织细化的定量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占涛;王增利;付成安;;盘螺生产中贝氏体组织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A];全国高速线材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戴品强;何则荣;;优化组织球铁的力学性能及其微观断裂行为[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旭东;超细化低碳贝氏体组织的形成、控制技术及工业化应用实现多项创新[N];科技日报;2007年
2 廖建国;建筑结构用780MPa级钢板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3 李忠波 高照海 李亮亮;高强度结构钢Q550D的研发实践[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郭明阳;淬火-分配工艺对超级贝氏体组织相变影响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2 张海霞;钢中束状贝氏体组织的结构特点与力学性能的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6年
3 赵美菊;无铝超高碳钢的贝氏体相变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6年
4 席光兰;钢中贝氏体组织控制工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5 张翠翠;钢中超级贝氏体组织形态与性能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6 王玮;超高碳钢的贝氏体组织形成特征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7 李纪委;含硅钢纳米贝氏体组织形成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19737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1973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