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辊轧机辊系变形模拟分析
本文关键词:四辊轧机辊系变形模拟分析
【摘要】:一直以来,我国对高质量板带材的需求比较旺盛,但板带材对质量要求很高。想要生产出性能好,尺寸精度高的板带材,对轧机和轧制工艺制度有很大的要求。板带材轧制成型过程中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以往的方法都是通过大量的实验与长时间的经验摸索去控制板形,但这样做资金消耗大,研究周期长,且得不到轧制时轧辊的受力变形状态,最终结果也不是很理想。随着有限元模拟的不断成熟与发展,有限元被越来越多的使用在板材塑性变形模拟中,它的好处在与可以减少研究成本,提高效率,更重要的是可以得到在轧制过程中轧辊的受力变形情况。所以,本文采用AYSYS对轧制过程进行模拟,并分析模拟数据,根据分析结果对现场生产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四辊轧机。主要从张力和摩擦这两个方面对四辊轧机轧制进行模拟,分析轧制过程中工作辊、支撑辊的弯曲;轧制力;辊系结构刚度。利用ANSYS有限元软件中的LS-DYNA模块,通过弹塑性变形原理,对轧制过程进行分析。同时简化并建立三维轧制模型,把实际的道次压下量作为一常量,通过改变前后张力和轧制过程中的摩擦系数来分析轧辊的受力变形行为。分析了前后张力和摩擦对辊系弯曲变形及辊系结构特性的影响,得到了不同张力与摩擦条件下轧辊的弯曲、轧制力和辊系机构刚度的分布规律。通过模拟可得出以下结论:(1)张力的施加可有效的减小辊系的弯曲变形,降低轧制力和提高辊系结构刚度,从而有效的控制板型,提高轧辊的使用寿命。后张力较前张力可明显的降低轧制力和减小轧辊弯曲,提高辊系结构刚度。(2)轧件与工作辊、工作辊与支撑辊之间摩擦系数的大小对轧制有一定影响。随着摩擦系数的减小,辊系弯曲变形程度变小,轧制力也呈下降的趋势,辊系结构刚度上升。但摩擦系数小则会引起轧辊打滑,轧件咬入困难等问题。因此合理的控制摩擦是保证产品质量的重要因素。(3)所以在轧制工艺允许的条件下,要尽量的增大后张力和减小摩擦。对板带材的轧制,尤其是可逆轧制,轧制的张力与摩擦的合理匹配对改善板型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现场实际进行模拟,了解了轧机辊系特性,这对轧机轧辊的选型,轧制工艺制定提供了可靠的数据参考。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33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彬;;基于全站仪的辊系空间位置检测技术[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3年05期
2 李仲平;李智美;;连铸零段辊系列磨损的研究[J];机械管理开发;2011年03期
3 李俊杰;多辊轧机辊系稳定性的探讨[J];冶金设备;1980年06期
4 孔繁甫;何安瑞;邵健;;快速辊系变形在线计算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5 文贤任,赵金链;立式滚边机辊系平衡油缸和压下丝杆联接螺栓的故障原因分析[J];铝加工;2002年04期
6 柳洪胜;张辉;;3000t热矫直机辊系更换的优化与改造[J];宽厚板;2010年06期
7 张辉;柳洪胜;;3000T热矫直机辊系更换的优化与提升[J];机械工程师;2011年02期
8 胡春艳;;轧钢机械机辊系结构优化及强度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年23期
9 刘志成;张洪利;师景森;;冷轧厂修磨机辊系空间位置检测技术[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4年01期
10 张祖德;;Ф295mm/Ф420mm×400mm半连轧辊系技术改造及其应用[J];特钢技术;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辛鲁湘;王丹;李晓莉;龚凯华;孙秀萍;;国内首次研发的新型12/20辊系可换式多辊冷轧机[A];2010第11届中国电工钢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李广平;刘新尚;沈新;;如何保证淬火机的安装精度[A];河北省冶金学会冶金设备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邹家详;杨君;;轧辊及辊系的现代设计[A];全国轧辊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发强;冷轧铜板带辊系弹性变形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2 王中华;四辊轧机辊系变形模拟分析[D];辽宁科技大学;2015年
3 童云春;辊颈受均布载荷的四辊轧机辊系变形探讨[D];武汉科技大学;2008年
4 马小英;板带轧机辊系横向动力学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仲岩;板带轧机辊系结构特性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
6 黄虎跃;四辊轧机辊系倾动过程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7 张豪;二十辊轧机辊系力学模型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5年
8 王钦;四辊轧机辊系垂直位移响应轴向分布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9 邵博;板带轧机辊系横向振动研究与仿真[D];燕山大学;2011年
10 王玉良;基于辊系动力学的板带轧机动态轧制过程模型及仿真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22626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22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