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渗氮表面耐腐蚀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本文关键词:不锈钢渗氮表面耐腐蚀机理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奥氏体不锈钢 第一性原理 N原子 吸附 钝化膜
【摘要】:奥氏体不锈钢因其具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高塑性及韧性、无铁磁性、良好的耐蚀性能和加工性能而被广泛应用于核电、航空航天等重要领域。然而,采用普通渗氮工艺改性奥氏体不锈钢时,容易析出氮化铬硬化表面区域,并消耗掉大量的铬元素,这个过程在提高基体表面硬度的同时却降低了耐蚀性能。通过等离子体低温(400-C)渗氮处理得到的含γN相成分的不锈钢材料却有着非常好的耐磨抗蚀复合性能。γN相的成分特点是具有内应力,含过饱和氮以及铬氮短程有序分布。N原子是γN相中含有的主要合金元素之一,并且N浓度是含γN相成分不锈钢和普通不锈钢的主要成分区别。N原子对金属基体耐腐蚀性能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也直接关系到我们对不锈钢耐腐蚀机理本质的理解。为此,本论文采用第一性原理计算方法研究奥氏体不锈钢中N原子及其浓度变化(无氮和放置1~3个氮原子时记为ON~3N)对耐腐蚀性能的影响。首先对比研究了不含氮Fe(001)面和含氮Fe(001)面上O原子在T(顶位)、H(穴位)、B(桥位)三个吸附点的吸附能和电子结构,结果发现N原子加入之后,O原子在三个不同吸附点的吸附能都有明显增加,例如吸附最稳定的H位置的吸附能有之前的6.58 eV变为11.38 eV;在电子结构方面,对氧铁键贡献最大的O原子的p轨道在加氮前杂化区间为-6 eV~5eV,峰值为0.21 states/eV,加氮后杂化区间-6 eV~6 eV,峰值为2.30 states/eV,p轨道在杂化区间变化不大的情况下,峰值增加了十倍,轨道杂化增强,成键作用明显。进一步改变基体N原子浓度发现,N原子浓度与O原子在基体表面的吸附能力不是单调关系。N原子在ON~1N浓度范围内变化时,基体对吸附的氧原子的影响处于一个上升区间,吸附能最大时为11.38 eV;N原子在1N~2N浓度范围内变化时,基体对吸附的氧原子的影响处于一个稳定区间,稳定在11.38 eV和11.15 eV之间;N原子在2N~3N浓度范围内变化时,基体对吸附的氧原子的影响处于一个下降区间,最小值为8.99 eV。这个计算结果解释了这样的实验现象:氮原子浓度低于某一临界值时,金属基体对氧原子的吸附趋势明显,使得最终形成的钝化膜最外层成分中含有较多的氧化物;当氮浓度浓度超过某一临界值时,金属基体对氧原子的吸附趋势减弱,对其它离子如OH-的吸附能力增强,使得形成的钝化膜最外层成分中含有的氢氧化物较多。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74.4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卢其亮;;量子力学一维方势阱、Landau能级、表象和表象变换的教学与实例[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刘国松;刘思源;;不对称周期势中的一维粒子状态研究[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6期
3 王海东;万巍;;金属掺杂锐钛矿相TiO_2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材料导报;2011年14期
4 陈琦丽;唐超群;;过渡金属掺杂金红石相TiO_2能带结构的第一性原理计算[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6年04期
5 宋桥台;杨苹;王锦标;鲁雄;黄楠;;磷掺杂金红石TiO_2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08年03期
6 陈少平;张楠;薛鹏飞;孟庆森;;钛基梯度功能材料电场激活原位合成[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0年03期
7 尤凤翔,龚善初,陈文涛;固体能带计算方法探讨[J];丹东纺专学报;2004年02期
8 雷明凯;生物医用奥氏体不锈钢磨损腐蚀问题[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9 刘富义;量子阱中二维电子气的性质[J];大学物理;2003年07期
10 张立,谢洪鲸;施加电场的半抛物量子阱中束缚态的能级结构[J];大学物理;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宋桥台;杨苹;王锦标;鲁雄;黄楠;;钽掺杂金红石TiO_2电子结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10)[C];2007年
2 毛明涛;郭汉杰;;以Mn、N代Ni对超级双相不锈钢耐蚀性能的影响[A];2014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3 张乔丽;范平;左(走翼);郑永男;;Fe掺杂SnO_2稀磁半导体超精细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A];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三卷)——中国核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6册(核物理分卷、计算物理分卷、粒子加速器分卷)[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魏洪源;原子分子在δ-Pu上的吸附、离解与扩散过程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2 于晓慧;金属掺杂TiO_2和ZnO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3 谭红琳;金属离子掺杂的ZnO第一性原理计算及透明导电薄膜制备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4 陈敬超;反应合成银氧化锡复合材料的合成机制与性能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周晓龙;反应合成AgCuO复合材料的组织均匀化及界面结构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6 王立惠;ZnO表界面及其相关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7 俞琳;非磁性离子掺杂宽带隙半导体磁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欧利辉;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在电催化反应以及电催化剂设计中的应用[D];武汉大学;2010年
9 伊长虹;生物大分子的量子和经典的理论计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蔺丽丽;分子器件弹性和非弹性电子输运性质的理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永军;含钛超纯铁素体不锈钢的脱氧精炼与夹杂物控制[D];武汉科技大学;2012年
2 王向龙;不锈钢耐腐蚀性测量技术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3 张戈;不锈轴承钢的组织与腐蚀行为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4年
4 黄彦快;人工林杨树原木真空/蒸汽处理工艺及处理材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年
5 高福彬;氮对201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4年
6 马丽娜;热处理及含氮量对254SMO不锈钢性能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7 刘芳;氯离子浓度对热轧铁素体不锈钢氧化皮酸洗质量的影响[D];太原理工大学;2014年
8 徐猛;典型难加工材料深孔钻削工艺试验研究[D];西安石油大学;2014年
9 贾立壮;Q&P工艺对Cr-Ni-C系超高强度马氏体不锈钢组织与性能影响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10 张盛攀;3Cr13马氏体不锈钢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2692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2692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