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金化对FeCoCrMoCBY块体非晶合金耐蚀耐磨性能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合金化对FeCoCrMoCBY块体非晶合金耐蚀耐磨性能的影响
更多相关文章: 铁基块体非晶合金 耐蚀性能 耐磨性能 掺杂 替换
【摘要】:本文使用WK-Ⅱ非自耗真空电弧炉水冷铜模吸铸法制备Fe41Co7Cr15Mo14C15B6Y2(BMG1)、Fe41.9Co6.3Cr15.7Mo12.6C13.5B7.7Y1.8Ni0.5(BMG2)、 Fe41.7Co6.3Cr15.7Mo12.6C13.5B7.7Y2Ni0.5 (BMG3)、Fe40.4Co6.3Cr15.7Mo14C13.5B7.7Y2 (BMG4) Fe40.7Co6.3Cr16.7Mo12.6C13.5B7.7Y2Ni0.5 (BMG5) Fe41Co7-xSixCr15Mo14C15B6Y2 (x=1,2,3; BMG6, BMG7, BMG8)块体非晶合金。使用X射线衍射仪(XRD)表征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采用电化学方法研究了合金耐蚀性能以及钝化膜的致密性;利用WTM-2E磨损试验机研究了铁基块体非晶合金干滑动摩擦磨损行为;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合金腐蚀及磨损形貌;并采用能谱(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研究了合金钝化膜的组成。本文重点研究了合金系掺杂和Si元素添加后的非晶合金在HCl、NaCl溶液中的腐蚀行为。探讨了YCr/Mo值与钝化电流密度的关系,并研究了掺杂后的合金在NaCl溶液腐蚀过程中钝化膜的组成与耐蚀性能的关系。还研究Si元素添加对非晶合金钝化膜致密性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BMG1、BMG2、BMG3、BMG6、BMG7、BMG8非晶合金的耐磨性能,分析了非晶合金的磨损机制。BMG1-BMG5合金在HC1和NaCl两种溶液中均展示出一致的耐蚀性规律。合金耐蚀性能从强到弱顺序为BMG5≈BMG3BMG4 BMG1BMG2。在3%NaCl溶液中电化学试验表明,随着YCr/Mo值的增大,钝化电流密度降低。通过拟合发现合金在3%NaCl溶液中钝化电流密度的对数值(Ⅰ)与合金的YCr/Mo值(X)符合对数关系,当YCr/Mo值大于2.3时,钝化电流密度趋于稳定。铁基块体合金在3% NaCl溶液中生成的钝化膜成分主要为Cr、Mo的氧化物。较高的YCr/Mo值有利于合金中低价态的Cr3+、Mo4+离子化合物的富集,这些低价态离子化合物的富集使得钝化电流更低,钝化膜更稳定。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较低硬度的BMG2合金磨损系数最大,耐磨性能最差,磨粒磨损为其主要的磨损机制;BMG1的磨损系数介于BMG2合金和BMG3合金之间,其磨损机制主要表现为疲劳磨损;BMG3合金的磨损系数最低,耐磨性能最好,磨损机制以疲劳磨损为主。Fe41Co7-xSixCr15Mo14C15B6Y2 (x=0,1,2,3; BMG6, BMG7, BMG8)非晶合金在HC1溶液和NaCl溶液中的耐蚀性强弱是一致的,耐蚀性能由强到弱的顺序为:BMG7BMG8BMG6BMG1。添加Si元素后,合金表面形成含Si元素的钝化膜,显著的降低了合金的钝化电流密度,使得耐腐蚀性能提高。结合M-S试验结果与点缺陷模型(PDM)理论可知,不同Si元素含量的块体非晶合金钝化膜表现为n型半导体性质,添加Si元素后,合金表面钝化膜中点缺陷密度下降,钝化膜更致密。当Si元素含量为2%时,钝化膜最致密性,耐蚀性能最好。Fe41Co7-xSixCr15Mo14C15B6Y2 (x=0,1,2,3)非晶合金干滑动摩擦磨损试验结果表明,随着Si元素含量的增加,合金的磨损系数增大,耐磨性能变差。不含Si元素的BMG1合金磨损机制主要为疲劳磨损,当加入Si元素后合金合金开始出现粘着磨损,且随着Si元素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抗粘着磨损能力下降。BMG6合金磨损机制主要为磨粒磨损加少量的粘着磨损;BMG7合金主要有疲劳磨损和粘着磨损;BMG8合金则以粘着磨损为主。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39.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潘钰娴,谢志余;块体非晶合金研究进展[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4年01期
2 姜左,潘钰娴;新型块体非晶合金制备方法的研究[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4年02期
3 陈德民,孙剑飞,沈军;块体非晶合金绝热升温与锯齿流变机制[J];金属学报;2005年02期
4 王丽;熊建钢;李志远;;块体非晶合金的应用与连接[J];电焊机;2007年04期
5 张晓立;王金相;孙宇新;刘家骢;;块体非晶合金的应用与研究进展[J];科学技术与工程;2007年24期
6 ;我国块体非晶合金研究取得进展[J];中国科技产业;2007年10期
7 ;块体非晶合金系列进展引起国内外同行瞩目[J];中国科学基金;2008年01期
8 闫相全;宋晓艳;张久兴;;块体非晶合金材料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8年05期
9 龙卧云;卢安贤;;块体非晶合金的应用研究进展[J];材料导报;2009年19期
10 张涛;;前言·块体非晶合金[J];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孔见;陈光;;铜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力学性能[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2 孔见;陈光;;差压铸造法制备铜基块体非晶合金[A];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进展——全国第三届纳米材料和技术应用会议论文集(下卷)[C];2003年
3 张文泉;王玉良;姚可夫;;块体非晶合金的拉伸试验[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高振;倪晓俊;郭金花;;Fe-Co-B-Si-Nb-C块体非晶合金的晶化与性能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5 张亮;刘天成;卢志超;李德仁;周少雄;;具有高耐腐蚀特性的FeCrMoSnPSiBC铁基块体非晶合金[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7)[C];2007年
6 许福;龙志林;邓旭辉;张平;;基于分数阶微分流变模型的LaCe-块体非晶合金室温纳米压痕蠕变行为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7 柳义;柳林;王俊;赵辉;荣利霞;董宝中;;块体非晶合金Zr_(55)Cu_(30)Al_(10)Ni_5退火过程中结构变化的SAXS研究[A];第八届全国X射线衍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新成果使高强度和大望性块体非晶合金制造成为可能[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7年
2 实习生 于晓琳邋记者 晏燕;我块体非晶合金研究取得进展[N];科技日报;2007年
3 王小龙;美开发出可吹塑成型的合金材料[N];科技日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少凡;Ti基块体非晶及含Ti高熵块体非晶合金制备与性能研究[D];清华大学;2015年
2 危洪清;块体非晶合金的形成、结构与流变性能研究[D];湘潭大学;2016年
3 朱云虎;激光喷丸对块体非晶合金微观结构及性能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6年
4 李维火;块体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微观力学性能研究[D];上海大学;2005年
5 吴江;加热、球磨和强流脉冲电子束诱发块体非晶合金的结构转变[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6 董福宇;液态置氢对锆基块体非晶合金形成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影响[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7 陶姗;稀土铁系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2年
8 李春燕;锆铜基块体非晶合金的强韧化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9 张猛;块体非晶合金过冷液体流变动力学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刘岩;一种无Ni型Zr基块体非晶合金的生物相容性、断裂韧性与疲劳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乡安;块体非晶合金及其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D];湘潭大学;2009年
2 齐天龙;强磁性高熵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3 王健;铁基块体非晶合金及非晶涂层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4 张少伟;FeCoCrMoYCB块体非晶合金的塑性变形及组织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5年
5 邹萍;块体非晶合金屈服行为分析[D];湘潭大学;2015年
6 杨帆;内生非晶复合材料在不同溶液中的腐蚀机理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6年
7 夏怀效;合金化对FeCoCrMoCBY块体非晶合金耐蚀耐磨性能的影响[D];南昌航空大学;2016年
8 赵宇航;多孔块体非晶合金的制备与性能的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09年
9 危洪清;块体非晶合金的玻璃形成能力和断裂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09年
10 彭建;块体非晶合金纳米压痕行为的表征及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2755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2755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