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二次冷轧压下率对含钒钛取向硅钢组织和织构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21 19:41

  本文关键词: 普通取向硅钢 钒 钛 二次冷轧 组织 织构 出处:《材料导报》2015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薄板坯连铸连轧工艺流程试制含钒钛普通取向硅钢,采用不同的二次冷轧压下率进行轧制并研究了其对组织和织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当二次冷轧压下率为60%时,组织中与轧向呈约35°夹角的Ⅰ类宽切变带最为密集,这有利于在最终二次再结晶退火中获得位向准确的高斯晶粒。一次冷轧板以α线织构为主,当压下率增大时,α线织构组分取向密度逐渐减小,逐渐转变为α+γ混合纤维织构。二次冷轧板以γ纤维织构为主,随着压下率的增大,以{111}〈112〉位向为代表的γ纤维织构逐渐增大,压下率增大到60%时,{111}〈112〉取向密度达到4.135,之后继续增大压下率,{111}〈112〉强度提升有限。在实验条件下,最佳的一次冷轧压下率为72%,二次冷轧压下率为60%,最终成品可发生完善的二次再结晶,成品磁性能P17达到1.049 W/kg,B8达到1.950T。
[Abstract]:Common oriented silicon steel containing vanadium and titanium was produced by simulating thin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and rolling process under laboratory conditions.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secondary cold rolling rates on microstructure and texture were studi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duction rate of secondary cold rolling is 60. In the microstructure, the type I wide shear band with an angle of about 35 掳to the rolling direction is the most dense, which is conducive to obtaining accurate Gao Si grains in the final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annealing. The primary cold-rolled plate is dominated by 伪 -line texture. When the reduction rate increases, the orientation density of 伪 -line texture component gradually decreases and changes into 伪 纬 mixed fiber texture. The secondary cold-rolled sheet mainly consists of 纬 -fiber texture, which increases with the reduction rate. The 纬 -fiber texture represented by {111} < 112 > orientation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when the reduction rate increases to 60, the orientation density of {111} < 112 > reaches 4.135, and then increases the reduction rate. The strength of {111} < 112 > is limited. Under the experimental conditions, the optimum reduction rate of primary cold rolling is 722, the second cold rolling is 60, and the final product can be perfect secondary recrystallization. The magnetic properties of the product P17 are 1.049 W / kg B8 and 1.950 T.
【作者单位】: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冶金学院;钢铁研究总院连铸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与上海宝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资助项目(50934009)
【分类号】:TG335;TG142.1
【正文快照】: 0引言取向硅钢是具有单一高斯织构特征的软磁合金,它在轧制方向具有优异的磁性能,是电力工业产品原材料的重要一环。冷轧是取向硅钢塑性成型的重要环节,通过交叉滑移,微观上使取向硅钢内部各个晶粒在形状改变的同时也发生复杂的转动,形成不均匀并层错重叠分布的复杂微观结构,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平,常守海,孙祖庆;低碳钢热变形过程中铁素体的织构形成规律[J];材料研究学报;2003年05期

2 杨平;李志超;毛卫民;赵子苏;;钢中{111}〈112〉再结晶织构的形成[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9年03期

3 邵媛媛;杨平;李志超;毛卫民;;电工钢中柱状晶对热轧和退火时晶粒取向及组织的影响[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11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作贵;沈建兰;史宏德;刘俊亮;;X52高频焊管焊缝冲击失效原因分析[J];宝钢技术;2010年04期

2 邓小铁;刘志义;郑青春;;变形方式对含ZrC粒子20Mn2钢晶粒细化的影响[J];材料导报;2005年08期

3 杨平,崔凤娥,常守海,孙祖庆;低碳钢形变强化相变时铁素体织构类型的分析[J];材料研究学报;2003年05期

4 檀雨默;张爱波;郑亚萍;兰岚;陈伟;;具有固-液转变的磁性Fe_3O_4纳米流体的制备、结构及性能[J];材料研究学报;2011年06期

5 贾涓;代礼斌;袁世来;宋新莉;袁泽喜;柴希阳;;P、Ti对高强IF钢{111}面织构的影响[J];材料研究学报;2011年06期

6 董海峰;蔡大勇;康娅雪;刘顺潮;赵晖;;微碳钢铁素体区热轧试验研究[J];燕山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7 刘俊亮;张作贵;宓小川;高加强;;X80钢中残余奥氏体定量分析的XRD与EBSD法比较[J];电子显微学报;2010年01期

8 张作贵;董晓明;田青超;刘俊亮;;N80 ERW套管调质前后焊缝组织演变的EBSD研究[J];电子显微学报;2010年01期

9 胡冠桥;曾燕屏;王立军;陈海林;崔会杰;;新型无取向电工钢在退火过程中组织和织构取向的演变[J];机械工程材料;2011年09期

10 汪志刚;赵征志;赵爱民;叶洁云;程俊业;黄耀;;低碳Cr-Mo系深冲双相钢组织与织构演变[J];材料工程;2012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毛卫民;吴凌康;;国产无取向电工钢磁性能解析[A];2010第11届中国电工钢专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任勇;孟利;刘丹;杨平;毛卫民;;固溶处理对无取向硅钢磁性能的影响[A];第八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2年

3 王新宇;项利;张晨;仇圣桃;赵俊学;;二次冷轧工艺对含钒钛CGO钢组织和磁性能的影响[A];第十八届(2014年)全国炼钢学术会议论文集——S06:凝固与连铸[C];2014年

4 崔桂彬;鞠新华;任丹丹;贾惠平;王泽阳;;基于EBSD的IF钢在变形过程中织构的演化过程研究[A];中国钢铁业2014增刊[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冯昭伟;记忆合金加工织构的演变规律及其对恢复性能的影响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刘恭涛;低牌号无取向硅钢的织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2 黄希;Cu元素对无取向电工钢组织、织构及耐腐蚀性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3 梁瑞洋;细晶高强IF钢退火工艺及二相粒子析出对织构的影响[D];辽宁科技大学;2012年

4 杨鸿铭;冷速对低碳钢先共析铁素体生长行为的影响[D];辽宁工业大学;2014年

5 李楠;细晶高强IF钢再结晶织构形成机制的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杨平,崔凤娥,常守海,孙祖庆;低碳钢形变强化相变时铁素体织构类型的分析[J];材料研究学报;2003年05期

2 杨平,傅云义,崔凤娥,孙祖庆;Q235碳素钢应变强化相变的基本特点及影响因素[J];金属学报;2001年06期

3 李志超;杨平;颜孟奇;毛卫民;;电工钢中{100}织构的演变规律[J];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2009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建伟;张文康;苗晓;;二次冷轧压下率对高牌号无取向硅钢组织结构和磁性能的影响[J];钢铁;2012年11期

2 孙建林;傅祖铸;王曼星;马继恩;;压下率对冷轧铝板表面质量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1991年06期

3 关小军,姜寿文,周家娟,王作成,隋晓峰,马运潮;冷轧压下率对钢板退火组织影响的模拟[J];山东工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4 罗裕厚,杨学高,彭鑫;压下率对冷轧深冲板性能的影响[J];轧钢;2001年02期

5 吕庆功,黄重国,陈光南,常军,程兴德,唐历,周家琮;冷轧压下率和罩式退火升温速度对微碳深冲钢板织构的影响[J];钢铁研究;2002年04期

6 姚林龙;增大冷轧压下率提高钢板质量[J];冶金设备;2003年02期

7 董浩;赵宇;喻晓军;连法增;;二次冷轧压下率对无取向电工钢薄带磁性能和织构的影响[J];钢铁;2008年05期

8 黄宏军;张泽伟;王书生;袁晓光;;铜铝薄板轧制复合工艺[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9 刘雪峰;李晶琨;汪汐涌;谢建新;;压延铜箔轧制压下率与组织织构和耐弯折性能的关系[J];材料研究学报;2014年04期

10 王敏莉;;罩式退火无间隙原子钢的最优冷轧压下率的确定[J];理化检验(物理分册);2010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林启勇;朱苗勇;;铸坯尺寸对轻压下过程压下率影响规律研究[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王悦;刘昌伟;;冷轧深冲汽车板压下率及组织织构演变研究[A];2008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8年

3 王悦;刘昌伟;;冷轧深冲汽车板压下率及组织织构演变研究[A];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四)[C];2008年

4 吕敬东;佘广夫;罗国礼;胡松涛;李国强;潘红;;标准压下率负荷分配法在热连轧中的应用[A];冶金轧制过程自动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5 王慧敏;杨平;崔凤娥;蒋奇武;金文旭;;最终冷轧压下率对取向硅钢薄带磁性能及织构的影响[A];第十三届中国体视学与图像分析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6 祁卫东;;热轧板凸度及冷轧压下率对粘结的影响[A];2001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卷)[C];2001年

7 王云祥;邓菡;陈曙光;周一林;;冷轧压下率对连续退火Ti-IF钢力学性能的影响[A];2009年全国冷轧板带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8 张勇;蒋光炜;杨斌;;本钢CDCM冷连轧机压下率的优化分配[A];2006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6年

9 刘战英;周满春;王涛;刘相华;王国栋;;IF钢两次冷轧压下率分配对{111}织构的影响[A];2006年全国轧钢生产技术会议文集[C];2006年

10 刘战英;周满春;王涛;刘相华;王国栋;;IF钢两次冷轧压下率分配对{111}织构的影响[A];2007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启勇;连铸过程铸坯动态轻压下压下模型的研究与应用[D];东北大学;2008年

2 闫玉曦;带钢边部缺陷在轧制过程中的开裂行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晶晶;轧制压下率对热轧高强薄板钢显微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武汉科技大学;2013年

2 王光磊;压下率对真空复合轧制特厚钢板复合性能影响规律的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3 刘景佳;细晶高强IF钢冷轧生产工艺的开发[D];辽宁科技大学;2008年

4 张爱亮;TWIP钢轧制工艺与组织性能控制[D];河北理工大学;2010年

5 秦镜;Cu/Al复合带界面结合的热力学/动力学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2年

6 罗孟良;Q345A的冷轧及退火工艺研究[D];湖南大学;2009年

7 沈中虎;铈对变形镁合金AZ31结晶凝固和轧制性能的影响[D];吉林大学;2006年

8 刘宏舒;鞍钢ASP工艺冷轧薄板组织、微观取向研究[D];东北大学 ;2009年

9 董福涛;DC03EK搪瓷用钢板的组织性能研究[D];东北大学;2010年

10 黄双凤;AA7050铝合金非对称轧制有限元模拟[D];中南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45239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45239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d9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