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Al-Si-Cu-Fe合金中富铁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和析出(英文)

发布时间:2018-02-11 13:44

  本文关键词: 铝合金 凝固 金属间化合物 除铁 出处:《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研究锰添加对工业用Al-Si-Cu-Fe合金中富铁金属间化合物形成和析出的影响。发现在液固相温度之间经过固态富铁相的析出后,锰的加入是一种有效降低平衡液相中铁含量的方法。高的m(Mn)/m(Fe)质量比会降低实验合金中的铁含量,在此过程中锰被消耗,并且作为固态富铁金属间化合物沉积在熔体金属的底部。因此,合金中的最终Fe含量可以用锰含量和保温温度来控制。这些结果验证了专门设计的50 mm圆柱铸件的理论计算和实验测试的一致性。在600°C时,Al-Si-Cu-Fe合金中的富铁金属间化合物10 min后全部析出。与原始合金相比,当m(Mn)/m(Fe)质量比为0.5和1.0时,基体中的铁含量分别降低31.4%和53.5%。富铁金属间化合物为α-Al15(Fe,Mn)3Si2,与其他富铁金属间化合物相比,这种相可以提供较低的平衡铁浓度。
[Abstract]:The effect of manganese addition on the formation and precipitation of iron-rich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in industrial Al-Si-Cu-Fe alloys was studied. The addition of manganese is an effective way to reduce the iron content in equilibrium liquid phase. And deposited as a solid iron-rich intermetallic compound at the bottom of the melt metal. The final Fe content in the alloy can be controlled by manganese content and holding temperature. These results verify the agreement between the theoretical calc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test of the specially designed 50mm cylindrical castings. All the compounds precipitated after 10 min. Compared with the original alloy, When the mass ratio of mn / m ~ (2 +) is 0.5 and 1.0, the iron content in the matrix decreases by 31.4% and 53.5 respectively. The iron-rich intermetallic compound is 伪 -Al _ (15) Fe _ (mn) _ (3) Si _ (2), which can provide lower equilibrium iron concentration compared with other iron-rich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作者单位】: 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Brunel
【基金】:financial support from TSB (UK) under project No. 101172 the EPSRC (UK) and Jaguar Cars Ltd. (UK) for financial support under the grant for the EPSRC Centre-LiME
【分类号】:TG146.2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Zhongwei Chen;Xiaolei Hao;Yu Wang;Kai Zhao;;In-situ Observation of Tensile Fracture in A357 Casting Alloys[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4年02期

2 范超;龙思远;杨怀德;王向杰;张均成;;Mn和Ce对再生Al-Si合金富铁相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4年03期

3 高青;赵忠魁;刘波祖;孙清洲;王桂青;;铸造Al-Si系合金中的合金元素的作用[J];材料导报;2014年09期

4 王建伟;王力军;闫淑芳;;Zr-Nb合金的吸氢性能与相变行为[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4年08期

5 贾志宏;丁立鹏;吴赛楠;王雪丽;刘庆;陈昌云;;汽车车身用6000系铝合金板材微观组织与热处理工艺的研究进展[J];材料工程;2014年12期

6 陈忠伟,胡锐,介万奇;A357合金淬火敏感性的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4年06期

7 连传涛;黄国锋;代晓宇;;A356铝合金焊接工艺研究[J];焊接技术;2013年11期

8 胡祖麒;万里;吴树森;林冲;;Al-Mg-Si-Mn合金平板压铸件的组织与疲劳裂纹扩展行为[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4年05期

9 武月春;陈敬超;彭平;陈守东;王鹏;于杰;;基于Pandat软件的相图计算及其方法概述[J];热加工工艺;2014年12期

10 李梦媛;洪涛;赵刚;田妮;左良;;加热条件对含镁共晶Al-Si合金半连续铸锭热轧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范超;龙思远;;富铈混合稀土对再生铝硅合金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2014(第24届)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陈忠伟;三元铝合金凝固组织控制[D];西北工业大学;2003年

2 陈冲;铝的电渣精炼除铁除杂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3 杨钢;超薄双零铝箔坯料组织和性能控制的基础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3年

4 薄宏;L1_2相强化的耐热铝合金相关体系热力学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赵静蕊;Al-Cu-Fe-Mg-Mn-Si体系的相图热力学研究及凝固过程中相变序列的预测[D];中南大学;2013年

6 林波;挤压铸造Al-5.0Cu合金中富铁相形成特点及力学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7 胡祖麒;高强韧压铸Al-Mg-Si-Mn合金的疲劳行为及腐蚀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东成;ZL114A合金组织与力学性能的综合优化[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李有佳;铝合金铸造工艺及缺陷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付小琪;盐雾腐蚀对A356铝合金性能的影响[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4 李建峰;A357合金凝固特性及其充填规律的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5 杨志怀;熔体温度处理对ZL114A合金组织及其性能的影响[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王群;汽车铝合金轮毂辐条力学性能的统计学分析[D];清华大学;2009年

7 刘峰;AA1235铸轧铝箔毛料的高温中间退火与双零铝箔白条缺陷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8 袁灿;熔体处理对356合金凝固特性的影响[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9 王晨;Sc对Al-Zn-Mg-Cu-Zr合金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D];沈阳工业大学;2013年

10 于国军;铝合金中除铁及铁相变质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任英磊,葛景岩;金属间化合物中的析出[J];国外金属热处理;1998年05期

2 金延;超高温下具有高强度的金属间化合物[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6期

3 赵定国;郭培民;赵沛;;金属间化合物的标准熵估算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4 耿刚强;官磊;李宁;崔静娜;;铁硅金属间化合物耐熔铝腐蚀性研究[J];热加工工艺;2006年06期

5 王勇;王本庭;云志;;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化工中的应用[J];材料导报;2006年12期

6 杨晓华,吕涛,丁华东;金属间化合物的增韧机理[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6年04期

7 朱逢吾,翁军;金属间化合物脆性研究中的若干物理问题[J];物理;1997年07期

8 李青云;王明光;;铝/铜复合界面金属间化合物[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4期

9 邢占平,韩雅芳;金属间化合物熔铸工艺的发展及应用[J];材料导报;2000年03期

10 吴以琴;金属间化合物研究的新进展──第一届金属间化合物结构材料国际研讨会[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4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刘茂森;官达高;;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2 苗伟;陶琨;刘兴涛;柳百新;;锆、铪、钒、铌、钽、钼离子注入铝形成金属间化合物[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仲伟旭;武伟;秦飞;;金属间化合物Cu6Sn5的力学性能测试[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朱静;程志英;高颖;;利用电子显微术研究金属间化合物中的一些问题[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5 程文萍;何宜柱;;SHS-离心复合钢管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内衬的显微组织[A];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册暨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1963-2003)[C];2003年

6 毕秦岭;喇培清;杨军;刘维民;薛群基;;铬合金化及碳掺杂对Ni_3Si金属间化合物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7 吴念祖;;锡焊界面金属间化合物[A];全国第六届SMT/SMD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杨石强;林萍华;董寅生;陈振华;;金属间化合物Tb(Fe_(1-x)Mn_x)_(11.3)Nb_(0.7)的结构和磁性[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Ⅰ[C];2004年

9 韩松柏;刘蕴韬;;稀土金属间化合物Nd_(3-x)Y_xFe_(27.5)Ti_(1.5)晶体结构中子衍射研究[A];第三届全国核技术与应用学术研讨会会议资料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常海威;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表面合金化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许乔瑜;含硅低碳钢与液态锌镍合金的反应及微观行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3 沈骏;Sn-Ag系无铅焊料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控制[D];天津大学;2005年

4 舒小林;金属间化合物物理性能、点缺陷及扩散的改进分析型EAM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涛;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合成金属间化合物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宁;铁硅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耐铝液腐蚀、抗热震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徐慧;铜及金丝与铝合金焊盘键合的金属间化合物生长和可靠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皮倩倩;铁铝系金属间化合物脆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5 胡增智;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彦平;铝基二元金属间化合物热力学性质及点缺陷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7 史耀君;韧性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力学性能与电子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何翠翠;铝/镀锌钢板熔钎焊接头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机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9 田晓峰;Fe_3Al金属间化合物硫化腐蚀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10 孔毅;铝基典型金属间化合物基本物性的计算[D];湖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031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5031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76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