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轧铜合金乳化液润滑模型及表面质量研究(英文)
本文选题:乳化液 切入点:润滑模型 出处:《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5年08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根据平均流量模型和微凸体模型建立了冷轧铜合金混合润滑状态的理论模型。计算了使用不同运动粘度的乳化油,不同初始油相浓度的乳化液和在不同压下率条件下,轧制变形区的油相浓度,流动压力和接触面积。由计算结果可知,在冷轧过程中为使乳化液起到好的润滑作用和冷却效果,乳化油的运动粘度选在40~50 mm2/s之间,乳化液的初始油相浓度选在在0.02~0.05之间,道次压下率选择在30%。为进一步验证模型,利用四球摩擦磨损试验检测了乳化液的最大无卡咬负荷,确定乳化油的运动粘度和乳化液的初始油相浓度;通过观察轧后铜合金表面形貌确定轧制道次压下率,通过实验研究发现,实验结果和计算结果一致,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乳化液润滑模型为轧制过程中乳化油运动粘度、乳化液初始油相浓度和道次压下率的选择提供了参考依据。
[Abstract]:Based on the average flow rate model and the microconvex model, a theoretical model for the mixed lubrication state of cold-rolled copper alloy was established. The emulsified oil with different kinematic viscosity, the emulsion with different initial oil phase concentration and the rate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 were calculated. The oil phase concentration, flow pressure and contact area in the rolling deformation zone. From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it can be seen that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of the emulsified oil is between 40 ~ 50 mm2/s in order to make the emulsion play a good lubricating and cooling effect during cold rolling. The initial oil phase concentration of the emulsion was chosen to be between 0.02 and 0.05, and the pass reduction rate was chosen at 30. In order to further verify the model, the maximum nibbling load of the emulsion was detected by four-ball friction wear test.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of emulsified oil and the initial oil phase concentration of emulsion were determined. The rolling pass reduction rate was determined by observing the surface morphology of copper alloy after rolling.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calculated results. The accuracy of the model is verified. The emulsion lubrication model provides a reference for the selection of the kinematic viscosity of the emulsified oil during rolling, the initial oil phase concentration of the emulsion and the pass reduction rate.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
【基金】: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51274037) Key Projects in the National Science&Technology Pillar Program(2011BAE23B00)
【分类号】:TG339;TH117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易美荣;孙建林;孙桥;戈晓达;;板带钢乳化液对金属表面润湿性的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3年11期
2 付括;臧勇;郜志英;;轧制界面非稳态流体润滑轧制特性[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3 付括;臧勇;郜志英;;冷轧过程中的混合润滑特性[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7期
4 付括;臧勇;郜志英;;轧制界面非稳态油膜润滑特性[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9期
5 邵健;何安瑞;杨荃;蒋力;姚驰寰;周滨;;多参数耦合下冷轧铝带工作辊分段冷却调节特性[J];工程科学学报;201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森川利哉;山本义昭;野野村美宗;;棕榈油酸钙的调制与生理活性[A];第十届中国化妆品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郭永弟;钢缆传动滚切式电动裁纸刀产品设计[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2 朱建旭;冷轧机辊缝热源及带钢非稳态温度场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3 李烁;冷轧带钢表面氧化色的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瑞庭;解决铜及铜合金钝化质量问题[J];电镀与涂饰;2001年05期
2 孙毓超;二元铜合金对碳材料的润湿和粘结行为的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01年02期
3 钟培全;新型铜合金──电气、电子和机械部件应用[J];稀有金属快报;2001年09期
4 郑瑞庭;铜及铜合金件浸蚀[J];电镀与环保;2002年01期
5 路俊攀,董福伟;铜及铜合金带材导电性能测试若干问题探讨[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2年05期
6 杨贵荣,郝远,阎峰云,宋文明,任虎平;强化铜合金的研究概况[J];铸造设备研究;2002年04期
7 李欣瑞;铜合金黑色氧化[J];材料保护;2002年05期
8 李梅娃;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铜合金中锰[J];企业标准化;2003年03期
9 潘锦华;艺术品铸造铜合金的应用[J];铸造;2004年07期
10 李寿康;铜及铜合金知识简介[J];金属世界;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碧文;;铜及铜合金研究方向[A];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三届学术会议论文集——科学技术论文部分[C];1997年
2 朱骏;薛济来;;易切削环保铜合金技术研究进展[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刘正科;甫鑫;钟正强;;新世纪 新潮流——铜合金制品染法国金色西班牙古铜色工艺[A];2001年全国电子电镀年会论文集[C];2001年
4 苏红宏;冯雪;;钼铜合金高温强度理论和试验[A];第十三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5 刘平;;高性能铜合金的热处理及其加工技术[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6 马壮;董世知;马修泉;;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稀土铜合金性能预测模型[A];2008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08年
7 宋德胜;陈新民;陈华峰;;高压铜合金阀体铸件的工艺实践[A];2011重庆市铸造年会论文集[C];2011年
8 谢建新;王自东;;高性能铜合金线材制备加工技术[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9 黄福祥;铃木洋夫;宁洪龙;马莒生;;引线框架铜合金氧化性能的研究[A];2004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C];2004年
10 尹文学;;新材料钼铜合金及其焊接[A];第十一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铜合金———滑接线用材料[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2 记者 任静波;美国国家环境保护局(EPA)批准抑菌材料铜合金注册[N];中国冶金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娜;环保易切削白色铜合金的制备及其相关基础问题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2 吴予才;高速铁路用铜合金接触网导线及铜扁线的产业化研究[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2年
3 刘国军;铜合金高温抗氧化性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4 胡特;几种高强高导铜合金中析出强化相晶体学特征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5 陶玉强;互穿网络结构铜合金—铁酸镍金属陶瓷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6 丁丁;原位纳米颗粒增强铜合金的制备及其强化机制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跃飞;铜合金表面疏水性硅烷复合薄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2 吴迪;铬锆铜合金半连铸制备及其缺陷控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3 徐辉;高熔点高热导率铜合金组织与性能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2年
4 徐应红;轻轨列车用异步牵引电动机专用铜合金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2年
5 许昆;云南古代乌铜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3年
6 罗英;熔渗法制备铜合金[D];南昌大学;2007年
7 黄志鹏;铜合金的电解质—等离子抛光方法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张媛媛;新型稀土铬钴铜合金材料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2年
9 周青;多相流作用下铜合金的冲(空)蚀行为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4年
10 林娜娜;核电槽楔铜合金电真空冶金及成型工艺的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90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590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