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头无铅微焊点液滴飞溅和失效性分析
本文选题:钎料液滴飞溅 切入点:氮气压力 出处:《电子学报》2015年04期
【摘要】:磁头无铅微焊点可靠性分析主要包括焊点前期液滴飞溅的防护和后期焊点失效性分析,在实际生产中,应用钎料球喷射连接技术时,钎料液滴飞溅时有发生,本文融合激光加热和氮气压力技术,建立了一种新的用于计算磁头内置DFH控制元件连接钎料液滴冲击速度的双液滴模型,同时,采用正交试验法对比了不同激光加热参数和氮气压力条件下磁头内置DFH控制元件连接钎料液滴飞溅的情况,并进一步融合可控扫描式磁场和偏置两种方法,研究了磁头微焊点的失效情况.试验结果表明:下落前,激光脉冲能量是决定液滴温度的主要因素;下落后,对钎料液滴温度影响最大的是钎料液滴的初始温度.磁头无铅微焊点失效是焊点液滴飞溅和金属间化合物共同作用的结果.
[Abstract]:The reliability analysis of magnetic head lead-free micro-solder joint mainly includes the protection of droplet spatter in the early stage of solder joint and the analysis of the later failure of solder joint. In actual production, when the solder ball spray connection technology is used, the droplet splashing of solder occurs frequently.In this paper, a new dual droplet model for calculating the impact velocity of solder droplet connected with DFH control element is established by combining laser heating and nitrogen pressure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The splashing of solder droplets connected with the DFH control element of the magnetic head with different laser heating parameters and nitrogen pressure was compared by orthogonal test, and the two methods of controllable scanning magnetic field and bias were further combined.The failure of magnetic head micro-solder joint was studied.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laser pulse energy is the main factor to determine the droplet temperature before falling, and the initial temperature of the solder droplet is the most important factor after falling.The failure of magnetic head lead-free micro-solder joint is the result of the joint action of droplet splashing and intermetallic compound.
【作者单位】: 湖南大学电气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日本TDK集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173108,No.60973032,No.60673084,No.61272147) 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No.10JJ2045) 湖南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改(No.JG2011C004)
【分类号】:TG45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潘晓勇;龙旦风;杨继平;李中良;郅慧;;废旧电路板钎料吹扫去除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1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春艳;周德俭;;挠性传输载体接口结构固有特性影响因素的分析与研究[J];机电元件;2009年04期
2 陈田海;周德俭;吴兆华;;基于正交试验的分离母板互联结构振动可靠性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0年10期
3 梁颖;黄春跃;李天明;;随机振动条件下形态结构参数对PBGA无铅焊点应力应变影响分析[J];机械强度;2010年04期
4 龙旦风;向东;董晔弘;刘楠;段广洪;;废弃电路板插装件的自适应磨削拆解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21期
5 孙凤莲;王家兵;刘洋;王国军;;SnAgCu-Bi-Ni无铅微焊点的电迁移行为[J];哈尔滨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3期
6 向东;张永凯;李冬;龙旦风;牟鹏;杨继平;;面向元器件重用的废弃线路板拆解关键技术[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13期
7 王星星;龙伟民;马佳;吕登峰;;锡镀层对BAg50CuZn钎料性能的影响[J];焊接学报;2014年09期
8 葛营;闫焉服;朱锦洪;马士涛;;耦合作用下无铅钎料可靠性研究进展[J];焊接技术;2014年10期
9 潘海燕;蒋友明;;元器件再利用的废旧印制电路板拆解技术研究[J];机械与电子;2014年11期
10 王玉琳;齐森;胡海娟;刘光复;符永高;;废弃印刷电路板回收拆解过程中的气体排放物分析[J];环境化学;2015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张元祥;多物理场下金属微互连结构的电迁移失效及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2 孙鹏;电子封装中无铅焊点的界面演化和可靠性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3 门峰;集成化保证成本管理模式与方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张立强;微电子器件界面结构传热与力学行为多尺度研究[D];江苏大学;2012年
5 夏克林;匹配分界面与边界面法(MIB)之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12年
6 杨雪霞;电子封装中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能的研究及焊点可靠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7 张文君;农药雾滴雾化与在玉米植株上的沉积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14年
8 岳武;结构和组织不均匀性对无铅微焊点电迁移行为影响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赵杰;孟宪明;陈忱;臧华勋;马海涛;;无铅焊料合金中重金属元素浸出行为的研究[J];环境科学;2008年08期
2 张新平;于传宝;张宇鹏;朱敏;;两种无铅钎料的抗蠕变性能与Sn60Pb40钎料的对比分析[J];焊接学报;2007年02期
3 肖祥慧;黎福海;彭敏放;唐荣军;;磁头润滑油饱和厚度研究[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7期
4 陆裕东;何小琦;恩云飞;王歆;庄志强;;电迁移作用下SnPb与Ni(P)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的极性生长[J];金属学报;2009年02期
5 刘常康,周德俭,潘开林,覃匡宇;PBGA焊点的热疲劳寿命分析[J];机械强度;1999年03期
6 李晓延,严永长;电子封装焊点可靠性及寿命预测方法[J];机械强度;2005年04期
7 杨继平;向东;高鹏;汪劲松;段广洪;杨继荣;;印制电路板拆解技术与拆解工艺综述[J];机械工程学报;2009年09期
8 杨继平;向东;程杨;高鹏;段广洪;冯剑;;面向元器件重用的印制电路板拆解试验[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01期
9 刘志峰;李辉;胡张喜;潘君齐;钟海兵;;废旧家电中印刷电路板元器件脱焊技术研究[J];家电科技;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班春燕;电磁场作用下铝合金凝固理论基础研究[D];东北大学;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姗;幸福堂;;气-液分离器中液滴碰壁反弹系数的研究[J];矿业工程;2013年06期
2 裘祖荣,张国雄,王春海,李醒飞;液滴分析技术的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2001年05期
3 陆军军;陈雪莉;曹显奎;刘海峰;于遵宏;;液滴撞击平板的铺展特征[J];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2007年06期
4 贺丽萍;夏振炎;姜楠;;低流量微管末端液滴形成及破碎的数值模拟[J];化工学报;2011年06期
5 李栋;陈振乾;;超声波瞬间雾化结霜初始阶段液滴的可视化[J];化工学报;2013年11期
6 巢守柏;范正;;振动筛板槽中液滴破碎凝聚动力学[J];化工冶金;1986年02期
7 巢守柏,范正;振动筛板槽中液滴分散动力学的研究(Ⅰ)实验研究及理论分析[J];化工学报;1988年06期
8 江铭伯;对液滴表面张力的探讨[J];齐齐哈尔轻工学院学报;1988年03期
9 王浩然,安震涛,杨传芳,刘会洲;喷雾液滴与不混溶液的混合[J];化工冶金;1999年04期
10 邱龙会,魏芸,傅依备,师韬,唐永建,郑永铭,王励生;液滴法制备空心玻璃微球中初始液滴的定量形成[J];高校化学工程学报;200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左子文;王军锋;霍元平;谢立宇;胡维维;;气流中荷电液滴演化的数值模拟[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贺丽萍;夏振炎;;低流量微管末端液滴形成及破碎的研究[A];第八届全国实验流体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熊燃华;许明;李耀发;杨基明;罗喜胜;于勇波;赵铁柱;;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冲击作用下演变模式[A];第十四届全国激波与激波管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10年
4 刘华敏;刘赵淼;;液滴形成与下落过程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3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郑哲敏;;液滴与液面碰撞时发生环形穿入的条件[A];郑哲敏文集[C];2004年
6 刘伟民;毕勤成;张林华;孟凡湃;薛梅;;液滴低压闪蒸形态和温度变化的研究[A];山东省暖通空调制冷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吕存景;;微尺度下的液滴黏附力学[A];庆祝中国力学学会成立50周年暨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7论文摘要集(下)[C];2007年
8 陈雪;朱志强;刘秋生;;固体表面液滴热毛细迁移的实验研究[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9 郭加宏;胡雷;戴世强;;液滴冲击固体表面液膜的实验和数值研究[A];第九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二十二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10 魏明锐;赵卫东;孔亮;沃敖波;;液滴修正零维蒸发模型的推导与分析[A];2007年APC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王小龙;新法可让液滴按需形成任意形状[N];科技日报;2014年
2 孙文德;液滴透镜[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1年
3 高月娟;高科技泡泡进入人体治肿瘤[N];北京科技报;2006年
4 先正达(中国)投资有限公司草坪技术经理 石仁才;喷嘴的选择影响农药利用效率[N];中国花卉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栋;液滴碰撞及其融合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清华大学;2013年
2 马玉龙;液滴辐射器辐射与蒸发特性的数值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3 古淑青;微流控液滴单细胞分析系统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马理强;介观尺度液滴动力学特性的光滑粒子动力学模拟[D];中北大学;2013年
5 李西营;液滴撞击固体壁面的实验及理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陈彬剑;T型微通道内液滴及气泡生成机理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7 王宏;梯度表面能材料上液滴运动及滴状凝结换热[D];重庆大学;2008年
8 宋晴;基于液滴分析技术和液滴指纹图的液体识别方法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9 陈海秀;光谱液滴分析系统的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10 官万兵;金属微纳液滴凝固特性与组织研究[D];上海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崔艳艳;液滴撞击倾斜壁面动力学过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燕;液滴撞击加热固体平壁变形过程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熊燃华;液-液两相介质中液滴在瞬时来流作用的演变过程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李磊;单液滴燃烧的压力效应与热环境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5 邢淑敏;均质表面上液滴聚合的可视化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6年
6 刘华敏;粘性液滴的形成与沉积扩散的数值模拟[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7 王淑春;液滴碰壁和对流条件下蒸发特性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刘明嘉;喷雾液滴撞壁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9 王辉;液滴碰撞壁面振荡的特性分析[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10 费鸣杰;便携式液滴分析仪的设计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7032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703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