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微焊点中金属原子的热迁移及其对界面反应影响的研究进展

发布时间:2018-04-03 16:36

  本文选题:电子封装 切入点:互连焊点 出处:《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5年08期


【摘要】:电子产品的日益发展要求更高的封装密度、更好的性能和更小的尺寸,使得电子器件所承载的功率密度显著升高,由此产生严重的焦耳热问题,导致作为主要散热通道的微互连焊点内将产生较高的温度梯度,这将诱发金属原子的热迁移,并引起严重的可靠性问题。对近年来有关Sn-Pb、Sn-Ag、Sn-Ag-Cu、Sn-Bi和Sn-Zn等微互连焊点中金属原子的热迁移行为和关键问题进行综合分析,总结热迁移对微互连界面反应的影响,阐述金属原子热迁移的机理和驱动力,并归纳传递热Q*的计算方法及微互连焊点中主要金属元素的Q*值。最后,指出微互连焊点热迁移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其未来研究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Abstract]:The increasing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 requires higher packaging density, better performance and smaller dimensions, which makes the power density of electronic devices significantly increase, thus causing a serious Joule heat problem.This will lead to a higher temperature gradient in the solder joint of microinterconnection which is the main heat dissipation channel which will induce the thermal transfer of metal atoms and cause serious reliability problems.The heat transfer behavior and key problems of metal atoms in Sn-PbSn-Sn-Ag-Cun-Bi and Sn-Zn micro-interconnect solder joints in recent years are comprehensively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heat transfer on the interfacial reaction of microinterconnection is summarized, and the mechanism and driving force of metal atom thermal migration are expounded.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transfer heat Q * and the Q * value of the main metal elements in the micro interconnect solder joint are also summarized.Finally,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study of thermal transport of micro-interconnect solder joints are pointed out, and the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research in the future is prospected.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010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DUT14QY45)
【分类号】:TG4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金松;吴懿平;王永国;陶媛;;集成电路微互连结构中的热迁移[J];物理学报;2010年06期

2 赵国际;盛光敏;邓永强;;Sn-6.5Zn钎料/Cu基板焊点界面特征与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机理[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年02期

3 黄明亮;陈雷达;周少明;赵宁;;电迁移对Ni/Sn3.0Ag0.5Cu/Au/Pd/Ni-P倒装焊点界面反应的影响[J];物理学报;2012年19期

4 黄明亮;陈雷达;赵宁;;Cu-Ni交互作用对Cu/Sn/Ni焊点液固界面反应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3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小京;陈云霞;陈钦;罗登俊;刘宁;王凤江;;Sn-Bi焊点发黑问题分析[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3年10期

2 史建卫;王乐;廖厅;王卫;;无铅波峰焊不锈钢锡炉叶轮和喷嘴溶蚀失效分析[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13年12期

3 闵志先;余啸;胡小武;;Sn-0.7Cu-xCe无铅钎料与Cu基板间的界面反应[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3年12期

4 杨金丽;雷永平;林健;肖慧;;银含量对跌落条件下无铅焊点疲劳寿命和失效模式的影响[J];材料工程;2013年12期

5 刘培生;杨龙龙;卢颖;黄金鑫;王金兰;;倒装芯片封装技术的发展[J];电子元件与材料;2014年02期

6 赵艳;程从前;曹志远;赵杰;;304不锈钢与Sn作用后腐蚀性能评价[J];材料工程;2014年03期

7 周慧玲;;β-锡单晶的变形行为[J];电子工艺技术;2014年04期

8 M.Sahin;E.噻adrli;;Mechanical, electrical, and thermal properties of the directionally solidified Bi Zn Al ternary eutectic allo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inerals Metallurgy and Materials;2014年10期

9 Hao Zhang;Qing-Sheng Zhu;Zhi-Quan Liu;Li Zhang;Hongyan Guo;Chi-Ming Lai;;Effect of Fe Content on the Interfacial Reliability of SnAgCu/Fe—Ni Solder Joints[J];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 Technology;2014年09期

10 李毅;赵修臣;刘颖;李洪洋;;Effect of pad geometry on current density and temperature distributions in solder bump joints[J];Journal of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元祥;多物理场下金属微互连结构的电迁移失效及数值模拟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1年

2 张金松;纯锡覆层晶须生长及无铅焊点电迁移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3 田野;倒装芯片与OSP铜焊盘组装焊点的界面反应及可靠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刘俊超;超声激振的倒装焊缺陷诊断关键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陈继兵;快速热疲劳对无铅微焊点性能和微观组织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杨雪霞;电子封装中金属间化合物力学性能的研究及焊点可靠性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7 杨明;锡基钎料与多晶铜焊盘界面反应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8 李小蕴;SnAgBi无铅焊料熔体状态对凝固组织及焊接接头可靠性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沈小虎;铁氧体耐高温磁控溅射金属化膜系及产业化关键问题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10 田野;倒装芯片与OSP铜焊盘组装焊点的界面反应及可靠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懿平;张金松;吴丰顺;安兵;;SnAgCu凸点互连的电迁移[J];半导体学报;2006年06期

2 张金松;奚弘甲;吴懿平;吴丰顺;;Cu-Ni/Solder/Ni-Cu互连结构的电迁移[J];半导体学报;2008年01期

3 王慧;薛松柏;陈文学;马秀萍;;Ga、Al对Sn-Zn钎料耐蚀及高温抗氧化性能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9年12期

4 陈雷达;周少明;黄明亮;;电迁移对Ni/Sn/Ni-P焊点界面反应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10期

5 袁晓光;刘彦学;王怡嵩;黄宏军;;镁合金表面冷喷涂铝合金的界面扩散行为[J];焊接学报;2007年11期

6 黄明亮;陈雷达;周少明;;电迁移对Ni/Sn3.0Ag0.5Cu/Cu焊点界面反应的影响[J];金属学报;2012年03期

7 陈锋,杨章远,温浩,许志宏;计算金属间化合物热力学性质的新方法[J];物理化学学报;1997年08期

8 劳邦盛,高苏,张启运;固-液金属界面上金属间化合物的非平衡生长[J];物理化学学报;2001年05期

9 陆裕东;何小琦;恩云飞;王歆;庄志强;;Sn3.0Ag0.5Cu倒装焊点中的电迁移[J];物理学报;2009年03期

10 陆裕东;何小琦;恩云飞;王歆;庄志强;;倒装芯片上金属布线/凸点互连结构中原子的定向扩散[J];物理学报;2010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国雄,廖恒成,潘冶;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和界面反应与控制[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1998年04期

2 丁宏升,郭景杰,苏彦庆,贾均;复合氧化物喷涂金属型铸造纯钛的界面反应研究[J];铸造;1998年09期

3 李谷松,姜洪刚,丁炳哲,李淑苓;镍-铝二层膜的界面反应[J];材料工程;1994年Z1期

4 周世权;程晓敏;沈豫立;;低碳钢与固态铝的相互作用[J];武汉工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5 施忠良,顾明元,刘俊友,刘国权,Jae-Chul Lee,张荻,吴人洁;氧化的碳化硅与铝镁合金之间的界面反应[J];科学通报;2001年14期

6 刘纲勇;;木质素酚醛树脂与木材界面反应的研究[J];广东化工;2011年03期

7 汤文明,郑治祥,丁厚福,金志浩;Fe/SiC界面反应机理及界面优化工艺研究的进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9年04期

8 袁悦,王晶,朱澄云;伯胺N_(1923)从硫酸体系中萃取Ce~(3+)的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J];沈阳化工学院学报;2005年01期

9 袁媛;;Sn/Ni液/固扩散偶的界面反应[J];粉末冶金材料科学与工程;2006年05期

10 张利;孙卫忠;李树杰;段辉平;;Ni-Ti/SiC系统的润湿及界面反应产物研究[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韦;刘柯钊;杨江荣;肖红;陆雷;蒋春丽;;铀与表面铝薄膜界面反应的俄歇电子能谱分析[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5)[C];2005年

2 刘鸿羽;刘时兵;史昆;姚谦;杨海涛;陈晓明;;我国钛合金与铸型材料界面反应研究现状[A];第十二届全国铸造年会暨2011中国铸造活动周论文集[C];2011年

3 杨扬;陆皓;余春;陈俊梅;;热老化条件下Sn3.5Ag/Cu界面反应的研究[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张顾耀;杜正恭;蔡淑月;李其融;;利用场发射电子探针鉴定微电子构装覆晶焊点与金属化层之界面反应[A];2006年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集[C];2006年

5 丁浩;邓雁希;许霞;林海;杜高翔;;机械力化学法制备CaCO_3/TiO_2复合材料的性能与界面反应机理[A];《硅酸盐学报》创刊50周年暨中国硅酸盐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胡津;赵雪慧;姚忠凯;;界面反应对硼酸铝晶须增强铝复合材料电化学腐蚀行为的影响[A];复合材料的现状与发展——第十一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7 杨延清;黄斌;李健康;原梅妮;张荣军;罗贤;;SiCf/Ti基复合材料的界面反应和界面结合强度(邀请报告)[A];第二届全国背散射电子衍射(EBSD)技术及其应用学术会议暨第六届全国材料科学与图像科技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8 杜艳玲;万永健;于光远;许用会;武海红;;浅析镀层界面反应及组织结构[A];河北省2010年炼钢—连铸—轧钢生产技术与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0年

9 李树杰;王川宝;宋e,

本文编号:170601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70601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7e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