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并联机床拟合求差补偿方法研究

发布时间:2018-04-14 05:16

  本文选题:误差 + 补偿 ; 参考:《机械设计与制造》2015年12期


【摘要】:为提高交叉杆式Stewart型并联机床的加工精度,提出了一种基于误差拟合曲线对刀轨进行修正的补偿方法。在并联机床工作空间内不同高度位置上加工一系列不同直径的圆柱面,测量结果显示,所有圆柱面的投影轮廓均呈现为椭圆形状,且轮廓中心相对于理想圆心位置均沿近似一致的方向发生偏移从而处于第三象限内。针对实际加工中表现出的上述误差的一致性,提出拟合求差补偿方法。首先对加工获得的圆柱面进行离线采样测量,获得若干实际圆周轮廓点及其相对于理想轮廓点的误差;然后对上述采样点的误差进行拟合操作,获得完整轮廓的误差拟合曲线;最后基于该曲线对加工程序进行修正,从而提高加工精度。对阶梯圆柱面的补偿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有效降低圆柱面表现为椭圆柱面的程度,同时有效降低了圆柱面中心向第三象限的偏移程度,有效提高了并联机床的加工精度。
[Abstract]: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achining accuracy of cross rod type Stewart parallel machine tool, a compensation method based on error fitting curve is proposed to correct the tool track.A series of cylindrical surfaces with different diameters are machined at different height positions in the workspace of PMT. The measurement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jection profiles of all cylindrical surfaces are elliptical.And the center of the contour moves in the same direction relative to the ideal center and is in the third quadrant.In view of the consistency of the above mentioned errors in practical machining, a fitting method for error compensation is put forward.Firstly, off-line sampling measurement is carried out to obtain some actual circumferential contour points and their errors relative to ideal contour points, and then fitting operation is carried out to obtain the complete contour error fitting curve.Finally, the machining program is modified based on the curve to improve the machining accuracy.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of step cylinder surface compensation show that this method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degree of cylinder surface appearing as elliptical cylinder, reduce the shift degree of cylindrical surface center to the third quadrant, and improve the machining accuracy of parallel machine tool.
【作者单位】: 淮阴工学院江苏省先进制造技术重点实验室;淮阴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淮阴工学院交通工程学院;
【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并联机床综合误差解耦及数字化控制算法的研究(12KJA460001)
【分类号】:TG6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常鹏;李成荣;;平面并联机器中变值几何参数的误差补偿方法[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1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田培涛;并联机器人运动误差分析与补偿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2 王泽正;6-PSS并联机器人的误差分析与补偿[D];重庆大学;2012年

3 张涛;并联机床定位误差分析与补偿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吴先亮;并联构型装备作业点显著性影响因子及其约束方法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2 王远东;6-SPS并联机器人运动学分析与精度研究[D];河北工程大学;2013年

3 杨斌;3-RSR并联机构的精度研究[D];中北大学;2014年

4 卢庆洲;6-PSS并联宏动平台的性能分析[D];燕山大学;2013年

5 余杰先;化妆品自动装盒机的研究与设计[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6 武国旺;航天器装配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4年

7 任月颖;六轴混联卧式加工装置结构参数标定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8 王瑞泽;4-RSSR并联机器人位姿误差分析与综合[D];哈尔滨商业大学;2014年

9 李婷;应用于射流抛光技术的并联平台开放式数控系统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希仑;周乐来;周军;;机器人的空间位姿误差分析方法[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2 金振林,高峰,刘辛军;新型力解耦和各向同性机器人六维力传感器[J];传感器技术;2000年04期

3 朱大昌;韩书葵;方跃法;;6自由度3-PRPS并联机器人奇异位形分析[J];测试技术学报;2006年03期

4 邹豪,王启义,余晓流,赵明扬;并联Stewart机构位姿误差分析[J];东北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5 陈丽;Stewart平台6-DOF并联机器人完整动力学模型的建立[J];燕山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丛大成;于大泳;韩俊伟;;Stewart平台的运动学精度分析和误差补偿[J];工程设计学报;2006年03期

7 马立;于瀛洁;程维明;荣伟彬;孙立宁;;BP神经网络补偿并联机器人定位误差[J];光学精密工程;2008年05期

8 焦国太,李庆,冯永和,王锋;机器人位姿误差的综合补偿[J];华北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9 吕崇耀,熊有伦;Stewart并行机构位姿误差分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9年08期

10 刘延斌;韩秀英;;一种6-TPS并联机构位置正解的快速解法[J];机床与液压;2008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洪林;并联机器人精度分析与综合研究[D];天津大学;2004年

2 刘玉斌;一种新型6-PRRS并联机器人系统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3 刘善增;三自由度空间柔性并联机器人动力学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凌云;Stewart机构的误差建模与参数标定方法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2 赵丽敏;机器人控制不确定性及饱和吸引域评估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曹红旭;两自由度冗余驱动并联机器人的误差分析与优化[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文家,王洪光,房立金,赵明扬;并联机床的发展现状与展望[J];机电工程;2001年04期

2 关浩,胡萍,于云满;21世纪新兴机床——虚拟轴并联机床[J];江苏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1年04期

3 王立平,汪劲松,李育文;并联机床动态特性研究的理论与实际意义[J];工具技术;2002年11期

4 王立平,汪劲松,张华;并联机床数字化快速开发平台研究的意义[J];工具技术;2003年10期

5 李金泉,丁洪生,付铁,庞思勤;并联机床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机床与液压;2003年03期

6 张学良,温淑花,王培霞;并联机床及其前景展望[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7 ;新型并联机床问世[J];机械工程师;2004年07期

8 郭祖华;刘志峰;陈五一;;并联机床结构设计[J];机床与液压;2005年12期

9 王立平 ,汪劲松;机器人与机床的完美结合——新型并联机床[J];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5年Z1期

10 李强;闫洪波;张桂霞;;并联机床发展的历史、研究现状与展望[J];机床电器;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何小妹;丁洪生;付铁;孙厚芳;;并联机床运动学标定研究综述[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何小妹;丁洪生;付铁;孙厚芳;;并联机床运动学标定研究综述[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3 刘文涛;李兵;王知行;;并联机床误差的空间分布形态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机构学年会暨首届青年机构学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4 范守文;徐礼钜;;一种新型并联机床的动力学解析模型[A];第十三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5 邱志成;谢存禧;谈大龙;赵明扬;;一种并联机床的位置、速度和加速度逆解[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6 金振林;高峰;;基于6-SPS三维平台机构的新型并联机床刚度分析[A];第一届全国流体动力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0年

7 谢殿煌;张同庄;丁洪生;何小妹;付铁;李华锋;许进忠;;基于RT-Linux的并联机床开放式数控系统[A];先进制造技术论坛暨第三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峰;李颖;赵辉;;五自由度并联机床机构构型分析[A];第十四届全国机构学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海峡两岸机构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兰海侠;哈量集团:率先实现并联机床产业化[N];机电商报;2006年

2 通讯员 宫长江邋记者 李丽云;国内首台新一代并联机床在哈问世[N];科技日报;2007年

3 田勇;国内新一代并联机床问世[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4 记者 王学军;哈量集团新一代并联机床亮相[N];中国船舶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兰海侠;五强联手 新一代并联机床试水中国市场[N];机电商报;2007年

6 记者  朴淑瑜;我国新一代并联机床具有八大特点[N];科技日报;2007年

7 本报记者 由庆祝;国内首台新型并联机床在哈量下线[N];中国工业报;2007年

8 记者 王媛;哈量并联机床领先国际水平[N];哈尔滨日报;2007年

9 本报记者 严曼青;并联机床:实质运作 多家竞争[N];机电商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李丽云;叫响“龙字号”[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守文;混联结构并联机床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2 郑魁敬;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床机构学分析与控制系统开发[D];燕山大学;2004年

3 高建设;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床驱动输入选择与运动学标定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4 韩先国;并联机床相关理论及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2年

5 杨斌久;少自由度并联机床约束链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大学;2006年

6 陈修龙;面向并联机床数控编程技术的研究[D];燕山大学;2006年

7 朱春霞;基于虚拟样机的并联机床若干关键技术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8 陈小岗;交叉杆式6轴并联机床误差及刚度特性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鹭扬;6-SPS型并联机床若干关键理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10 卢强;基于stewart平台机构的并联机床设计理论及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沈晓健;并联式C形龙门铣床机架结构设计与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于鹏;并联机床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2年

3 甘泉;新型并联机床的运动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4 李洋;外铣式并联机床的设计与分析[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4年

5 彭用新;并联机床结构及误差分析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6年

6 覃艳明;一种新型五自由度并联机床的性能分析[D];燕山大学;2003年

7 徐雪梅;并联机床的智能控制[D];四川大学;2003年

8 崔龙;并联机床加工性能分析与评价[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公平;并联机床颤振特性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10 马刚;基于虚拟样机技术的并联机床系统运动学仿真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4786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74786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2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