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镁异种金属液固复合铸造及界面组织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Mg(l)/Al(s)复合 + 铝合金的表面处理 ; 参考:《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博士论文
【摘要】:异种金属的液固复合铸造连接件的优点是,能够最大限度的利用各自的性能优势进行分层复合而形成的双金属材料。这类材料能够起到“物尽其用”的效果,又可获得较高的经济适用价值,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船舶等工业领域。铝镁双金属复合铸件能够将镁合金的高比强度、高阻尼减震性、高导热性、高静电屏蔽性、高机械加工性和极低的密度与铝的良好的机械强度、良好的耐蚀性能相结合起来。因此铝镁异种金属材料的研发成为各国开发利用的新型材料。然而镁铝双金属液固复合的难点是,如何获得能够满足使用性能要求的冶金结合界面。主要表现在一下两个方面1)镁、铝都是极易氧化的金属,在其表面会有一层致密的氧化膜阻止两者进行冶金结合2)由于两种材料的相互溶解度很小,在冶金反应区域形成大量的Al-Mg金属间化合物,从而使连接界面变脆,很难获得较高的力学性能。针对上述难点和问题,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Mg/Al液固复合界面的润湿性研究和Mg/Al液固复合界面凝固脆性相组织的控制。要想获得良好的Mg/Al液固复合的润湿性,必须要去除固相铝合金衬底表面致密的氧化膜。本文采用以下两种方式去除或破坏铝合金表面的氧化膜,即“锌酸盐”工艺和微合金化破氧化膜法。1)“锌酸盐”工艺,此工艺能在去除固相铝合金表面氧化膜的同时,在铝衬底表面置换沉积一层Zn层,这可以避免铝衬底的二次氧化。2)微合金化破坏氧化膜法,本文对Al-1%Sn, Al-0.8%Ga合金进行电解抛光和阳极氧化处理,处理后的铝合金衬底表面的氧化膜发生破裂呈现出很多细微孔洞,最终可导致氧化膜的破裂和分离。Mg/Al异种金属的焊接在其界面处都不可避免脆性相的形成,本文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进行控制或减少脆性相的形成。1)采用镀Ni中间层阻止Mg-Al脆性相的形成,即在固相合金表面镀一层5-6μm的Ni层,其作为中间屏障阻止Mg, Al元素间的相互扩散,从而减少脆性相的形成。2)采用含Si量较高的铝合金与液相镁合金进行液固复合,在界面组织中会自发形成一层连续的Mg2Si层,其依附在固相铝合金衬底上,犹如一条屏障阻止或减少Mg, Al元素的扩散。研究表明:经过锌酸盐工艺能够有效去除固相铝合金衬底表面致密的氧化膜,沉积的Zn层能够有效保护固相铝合金衬底避免其二次氧化,提高与液相Mg的润湿性。研究表明,经过“电解抛光+阳氧化”处理后的Al-1%Sn,Al-0.8%Ga合金,其表面致密的氧化膜发生破裂,使得在膜/合金交界处形成细微的孔洞,孔洞扩展并和阳极氧化膜中扩展的“蜂窝”相连,最终导致氧化膜的破裂和分离,从而实现与液相Mg之间的冶金结合。而Ni作为中间层的AM60/6061双金属界面组织表明:在一定的复合参数下,Ni层能够有效阻止Al-Mg脆性相的形成,取而代之的是Mg-Ni、Al-Ni金属间化合物。界面处的相为Mg17Al12和δ(Mg)的共晶组织,Mg2Ni和Al3Ni。在AM60/A380双金属界面冶金区域,Si元素优先Al元素和液相Mg反应形成Mg2Si,析出的Mg2Si相与固相Al合金存在晶面共格关系,这使得析出的Mg2Si相沿着固体Al-Si合金表面形成一层连续的Mg2Si“阻挡层”,阻碍固相Al中的Al向Mg液中扩散,减少界面处Mg液中的Al含量,从而抑制界面处Mg液凝固后金属间化合物脆性过渡层组织的产生。然而,连续的Mg2Si组织降低了Mg-Al双金属铸件的力学性能,因此通过固溶处理球化带状的Mg2Si,球化后的Mg2Si组织在双金属界面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从而提高双金属的力学性能达到74MPa。
[Abstract]:The present invention has the advantages of high specific strength , high damping shock resistance , high thermal conductivity , high electrostatic shielding property , high mechanical workability and high mechanical strength of Mg / Al liquid - solid composite interface . Al - 1 % Sn , Al - 0.8 % Ga alloy is deposited on the surface of Al - 1 % Sn and Al - 0.8 % Ga to form a layer of Al - 1 % Sn , Al - 0.8 % Ga alloy . However ,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g - Al bimetal casting are reduced by solid solution treatment , so that the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the bimetal are improved to 74MPa .
【学位授予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29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吉才,刘会杰,韩胜阳,李卓然,张九海;SiC/Nb/SiC扩散连接接头的界面构造及接合强度[J];焊接学报;1997年02期
2 张汇文;岳鑫;冯吉才;张九海;;TC4/Ag-Cu-Ti/1Cr18Ni9Ti钎焊接头界面组织与结构[J];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2012年04期
3 姚泽坤;谭立军;郭鸿镇;张建伟;梁晓波;;热加工方式对双合金结合界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年S1期
4 赵杰;朱凤;尹德国;王来;;强磁场下Sn-3Ag-0.5Cu/Cu界面金属间化合物生长行为[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6年02期
5 罗家栋;薛松柏;杨晶秋;叶焕;;SnCuNi-xPr/Cu界面组织和性能分析[J];焊接学报;2012年05期
6 杨敏旋;林铁松;韩春;何鹏;魏红梅;;工艺参数对Al_2O_3/TC4合金接头界面组织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焊接学报;2012年08期
7 陈达;陈翌庆;徐光晨;苏勇;;ZL109/Q235液-固复合工艺及其界面组织性能[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3年07期
8 刘春忠,张伟,隋曼龄,尚建库;共晶SnBi/Cu焊点界面处Bi的偏析[J];金属学报;2005年08期
9 李福泉,王春青,田艳红,孔令超;钎料熔滴与焊盘界面反应及再重熔时的界面组织演变[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05年10期
10 张博铭;陈翌庆;张辉;徐光晨;占小奇;;异种金属Mg-Al液固扩散焊工艺及其界面组织与性能[J];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4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姚泽坤;谭立军;郭鸿镇;张建伟;梁晓波;;热加工方式对双合金结合界面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A];第十四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2 王平;谢佩佩;;钢-铝轧制复合界面化合物的抑制机理[A];第十四届全国钛及钛合金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3 潘晖;孙计生;刘效方;;软钎焊黄铜的接头界面组织研究[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1年
4 刘金海;李国禄;赵雪勃;郝晓燕;刘根生;张棉胜;王振业;张棉洞;;电渣熔铸双金属复合界面组织与性能的研究[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全国铸造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樊建新;刘羽;李卓然;冯吉才;;SiC陶瓷钎焊接头的界面组织和性能分析[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刘金海;李国禄;赵雪勃;郝晓燕;刘根生;;电渣熔铸双金属复合界面组织与性能的研究[A];第八届21省(市、自治区)4市铸造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海燕;揭晓华;张海燕;郭黎;;微量稀土元素对SnXCuNi焊点界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2013广东材料发展论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新材料科技创新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薛辽豫;SiC_(3D)/Al复合材料制备与界面组织性能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2 张辉;铝镁异种金属液固复合铸造及界面组织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马立坤;AM60/6061、AM60/A390液固复合工艺与界面组织性能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2 房虹姣;Sn对AM60/6061合金液-固复合界面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合肥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凯;无铅软钎料焊点界面Cu_6Sn_5相的电迁移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4 周帅;Sn-1Zn-XAg/Cu焊点界面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3年
5 陈永生;Sn-9Zn/Cu焊点界面显微组织演变及纳米压痕性能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2年
6 李凤辉;SnAgCu/Cu界面金属间化合物长大规律[D];北京工业大学;2007年
7 冯晓飞;Ni/Sn-9Zn/Ni和Cu/Sn-58Bi/Ni焊点液固电迁移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8 陈达;铝/钢液—固复合铸造工艺及其组织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浩;AM60/6061AL液固复合工艺及界面组织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7750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7750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