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钢板喷丸处理残余应力场和表面粗糙度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8-05-01 21:08

  本文选题:桥梁用钢 + 喷丸 ; 参考:《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04期


【摘要】:为了揭示钢板喷丸处理后残余应力场以及表面粗糙度的分布规律,采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建立了多丸模型,模拟了铸铁丸对桥梁用钢Q345钢板的喷射过程,对比分析了冲击速度、冲击次数和弹丸直径对喷丸后钢板水平向残余应力沿板厚的分布以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冲击速度、冲击次数以及弹丸直径的增加,残余压应力有均匀化的趋势,并且分布范围逐渐向厚度方向发展,同时表面粗糙度也随之逐渐增大.根据表面粗糙度随冲击次数的变化规律,建议采用对数函数来表示二者的关系,并给出了弹丸直径为1.4 mm情况下表面粗糙度值与喷丸速度和冲击次数的相互关系.
[Abstract]:In order to reveal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stress field and surface roughness of steel plate after shot peening, a multi-shot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using finite element software ABAQUS, and the spray process of cast iron pellet on steel Q345 steel plate for bridge was simulated, and the impact velocity was compared and analyzed. The influence of impact times and projectile diameter on the distribution of horizontal residual stress along the plate thickness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of the steel plate after shot peening. The results show that with the increase of impact velocity, impact times and projectile diameter, the residual compressive stress tends to homogenize, and the distribution range gradually develops towards thickness, and the surface roughness increases gradually. According to the law of change of surface roughness with impact times, it is suggested that logarithmic function be used to expre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urface roughness value and shot peening velocity and impact number when the diameter of projectile is 1.4 mm is given.
【作者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江苏中泰桥梁钢构股份有限公司;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378430)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科技创新项目(SWJTU11CX005)
【分类号】:TG6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王仁智;;金属材料的喷丸强化原理及其强化机理综述[J];中国表面工程;2012年06期

2 于文静;史健勇;赵金城;;Q345钢材动态力学性能研究[J];建筑结构;2011年03期

3 凌祥;彭薇薇;倪红芳;;喷丸三维残余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4 张洪伟;陈家庆;张以都;;基于多丸粒模型的喷丸表面强化过程数值模拟[J];塑性工程学报;2012年06期

5 李雁淮;王飞;吕坚;徐可为;;单丸粒喷丸模型和多丸粒喷丸模型的有限元模拟[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文静;赵金城;史健勇;龚景海;;波纹板防爆墙在爆炸荷载作用下动态力学性能研究[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2期

2 闫五柱;章刚;温世峰;刘军;岳珠峰;;表面粗糙度对喷丸残余应力场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0年04期

3 须庆;姜传海;陈艳华;;DD3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喷丸强化后残余应力的有限元模拟[J];机械工程材料;2012年04期

4 王玖;张志远;方雄;;弹丸直径和速度对喷丸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分析[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3年04期

5 卢国鑫;宋颖刚;王仁智;王强;王欣;;300M钢喷丸强化残余应力场的数值模拟[J];中国表面工程;2013年04期

6 辛选荣;梁坤;谢田;贺成松;;高温合金A286室温动态力学性能研究[J];锻压技术;2013年04期

7 郝婷婷;魏旭光;郑哲君;张海录;;前混合水射流喷丸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J];热处理技术与装备;2013年05期

8 卢国鑫;王强;陆峰;;300M钢多弹丸喷丸强化的有限元模拟[J];材料保护;2014年01期

9 薛雯娟;刘林森;王开阳;王联;杨亚萍;;喷丸处理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J];材料保护;2014年05期

10 高国强;王永军;张万瑜;肖旭东;王望;乔明杰;;喷丸成形工艺参数对成形曲率半径的影响分析[J];锻压技术;2014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席丰;张云;;基于J-C模型的受冲击钢梁的位移计算和两个应变率本构模型的比较分析[A];塑性力学新进展——2011年全国塑性力学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马刚;李永生;许林涛;;喷丸强化厚壁波纹管焊接接头抗应力腐蚀开裂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膨胀节学术会议膨胀节设计、制造和应用技术论文选集[C];2010年

3 裴正南;张道博;王新;许镇;陆新征;;三本国际土木工程期刊热点论文调查[A];第24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1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尹丹青;改善焊接接头性能的超声冲击方法若干问题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2 詹科;S30432奥氏体不锈钢喷丸强化及其表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3 方锡武;一类界面元建模与分析方法及其在装备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邱宁佳;三维曲面柔性轧制原理及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5 盛湘飞;民用飞机结构件腐蚀损伤条件下喷丸强化机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6 杨春敏;空化射流喷丸对金属表面性能强化影响的试验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4年

7 李兴成;激光冲击强化AZ31镁合金的腐蚀性能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8 杜东兴;表面改性与完整性对钛合金疲劳行为的影响[D];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

9 王大明;曲面零件柔性轧制成形及其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飞宏;基于光滑粒子流体动力学(SPH)法的喷丸强化数值模拟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2 任晓雷;镀层金属薄板成形过程的变形与失效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3 闫林林;超声喷丸技术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4 须庆;各向异性材料喷丸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朱晨;17Cr2Ni2Mo钢喷丸强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叶楚华;超音速微粒轰击镁合金表面纳米化数值模拟[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7 张海;超声喷丸矫正铝合金薄板焊接失稳变形[D];天津大学;2012年

8 胡杨;ZK60镁合金的塑性变形及其动态力学性能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9 张海礁;基于有限元分析的喷丸式内孔强化设备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10 张云;受冲击钢梁的响应与弯扭屈曲行为实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建运;李国强;;动力荷载作用下固体材料本构模型研究的进展[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年05期

2 王仁智;姜传海;;圆柱螺旋弹簧的正断/切断型疲劳断裂模式与提高其疲劳断裂抗力的途径[J];中国表面工程;2010年06期

3 尚兵;盛精;王宝珍;胡时胜;;不锈钢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及本构模型[J];爆炸与冲击;2008年06期

4 张洪伟;张以都;吴琼;;喷丸强化残余应力场三维数值分析[J];航空动力学报;2010年03期

5 李国强,陈凯,蒋首超,殷颖智;高温下Q345钢的材料性能试验研究[J];建筑结构;2001年01期

6 王仁智;姜传海;;汽车悬架簧早期疲劳断裂原因的试验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2年06期

7 张洪伟;张以都;吴琼;;喷丸强化过程及冲击效应的数值模拟[J];金属学报;2010年01期

8 凌祥;彭薇薇;倪红芳;;喷丸三维残余应力场的有限元模拟[J];机械工程学报;2006年08期

9 刘旭红;黄西成;陈裕泽;苏先樾;朱建士;;强动载荷下金属材料塑性变形本构模型评述[J];力学进展;2007年03期

10 屈立军;李焕群;王跃琴;张辉;保彦晴;;国产钢结构用Q345(16Mn)钢高温力学性能的恒温加载试验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08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倪红芳;喷丸对不锈钢焊接接头应力腐蚀开裂影响的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杰锋,韩涛,陈光军;表面粗糙度智能测量与处理系统[J];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2001年09期

2 杨旭东;表面粗糙度测量仪的工作原理分析及其改进方案[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3 崔岩梅,周自力,孙志刚,何英;核翼比法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标定及测量[J];航空计测技术;2002年02期

4 柳青松;表面粗糙度的自动确定[J];制造业自动化;2002年09期

5 李伯奎,刘远伟;表面粗糙度理论发展研究[J];工具技术;2004年01期

6 何超琼;表面粗糙度知识问答[J];上海计量测试;2005年05期

7 胡凤兰;高为国;董丽君;邱建友;;表面粗糙度的综合评定及混合谱模型[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年04期

8 董敬知;;正确理解应用表面粗糙度[J];机电技术;2006年01期

9 潘应晖;;表面粗糙度的快速标注法[J];轻工机械;2006年02期

10 万志坚;;非接触式表面粗糙度识别方法的研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6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德岩;彭胜商;;表面粗糙度光学测试技术现状及展望[A];第五届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1992年

2 张大舜;;机加零件表面粗糙度的数值模拟方法研究[A];第三届十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3 潘永强;杭凌侠;吴振森;王鹏;;离子轰击对光学表面粗糙度的影响[A];中国真空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4 伏德贵;庞英伯;袁道成;杨维川;;非接触式激光表面粗糙度兼位移测量装置[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1999)[C];1999年

5 李振宗;;铸造表面粗糙度及其测量方法的研讨(摘要)[A];上海市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一、二、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6年

6 韩进宏;张先峰;王运凯;;表面粗糙度数据采集与处理C++算法研究[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陈曙光;刘平;田保红;;HPb61-2.5-0.5-0.2黄铜切削表面粗糙度的研究[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8 吴越;张清东;刘军;戴江波;;冷轧带钢表面粗糙度实测研究[A];中国金属学会2003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4)[C];2003年

9 张淑敏;朱京涛;王风丽;张众;沈正祥;王占山;周洪军;霍同林;;极紫外多层膜基底表面粗糙度综合表征技术[A];中国光学学会2006年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10 韩进宏;张先峰;王运凯;;表面粗糙度频谱分析C++算法设计[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二)[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山西焦煤集团公司西曲矿 白栓柱;表面粗糙度形成原因及降低措施[N];山西科技报;2004年

2 刘友存 译;奥钢联冷轧厂带钢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N];中国冶金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娜;表面粗糙度对高精度微波电子装备电性能影响的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2 徐晓梅;反射式强度调制型光纤传感孔内表面粗糙度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3 高昭;基于空间平均静态及动态散斑法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4 单英春;EB-PVD Ni-Cr薄板沉积的多尺度模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德伟;基于新一代GPS的表面粗糙度规范与评定技术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2 王文卓;基于数字图像技术的铸造表面粗糙度三维评价[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5年

3 卢男;铸造表面粗糙度三维评价体系建立及检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4 刘睿诚;激光选区熔化成型零件表面粗糙度研究及在免组装机构中的应用[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5 李红华;滑枕内孔加工表面粗糙度光纤式测量技术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6 孟繁禹;外圆纵向磨削表面粗糙度的在线测量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7 于昊;冷轧钢板表面粗糙度测量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02年

8 石米娜;基于分形几何的轴类零件表面粗糙度检测[D];吉林大学;2007年

9 朱亮;便携式车削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开发[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10 王薇;分形理论在表面粗糙度非接触测量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8310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8310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ea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