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性强化材料矫直反弯特性研究
本文选题:塑性强化 + 辊式矫直 ; 参考:《机械工程学报》2015年08期
【摘要】:为了深入研究塑性强化材料在平行辊式矫直过程中一次反弯与二次反弯特性的关系,根据工程弹塑性力学的基本原理,建立基于强化弹塑性材料辊式矫直弯曲力学模型。通过解析法描述两次反弯过程中的应力关系,给出辊式矫直过程中截面弯曲过程材料残余应力分布、弯矩比、加载应力变化过程。证明两次反弯过程中经历一次反弯后,二次反弯截面弯矩比与曲率比不再是原有简单M-C关系,而是与一次弯曲曲率比、二次弯曲曲率比与强化系数相关的函数。理论上证明原有弯曲理论不再完全适用于多次连续反弯矫直过程。解析结果表明,辊式矫直过程中经历二次反弯的材料截面弹性极限弯矩值下降,矫直弯曲减小,回弹比增大。同种材料考虑强化与不考虑强化矫直后残余应力均方差分别为71.2与65.6,回弹比均值分别为0.49和0.43。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irst reverse bending and the secondary reverse bending in the parallel roller straightening process, a roll straightening mechanical model based on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engineering elastoplastic mechanics was established. The stress relationship in the process of twice reverse bending is described by analytical method,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stress, the ratio of bending moment to moment, and the variation of loading stress in the process of roll straightening are given. It is proved that the moment ratio and curvature ratio of the secondary reverse bending section are no longer the simple M-C relation, but a function related to the ratio of the first bending curvature, the ratio of the secondary bending curvature to the strengthening coefficient after the first reverse bending. It is proved theoretically that the original bending theory is no longer fully applicable to multiple continuous reverse bending straightening processes. The analytic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elastic ultimate bending moment of the cross section of the material undergoing secondary reverse bending decreases, the straightening bending decreases and the springback ratio increases during the roll straightening process. The mean square deviation of residual stress in the same material is 71.2 and 65.6, respectively, and the mean springback ratio is 0.49 and 0.43, respectively.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高效轧制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河北钢铁集团邯宝热轧厂;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F09B04) 北京青年英才计划(YETP0413) 广西科技开发计划课题(2013AA01001)资助项目
【分类号】:TG333.2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周存龙;徐静;王国栋;刘相华;;中厚板热矫直机压下模型[J];钢铁研究学报;2006年08期
2 臧勇,王会刚,崔福龙;型钢辊式矫直压弯挠度的弹塑性解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3 管奔;臧勇;曲为壮;吕智勇;冯伟;;辊式矫直过程应力演变及其对反弯特性的影响[J];机械工程学报;2012年02期
4 崔甫,施东成;矫直机压弯量计算法的探讨[J];冶金设备;1999年01期
5 ;Innovation in the Computing System of Straightening Force[J];Chinese Journal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2010年01期
6 管奔;臧勇;逄晓男;吕智勇;曲为壮;;矫直过程截面复杂反弯的应力分布与反弯特性解析[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7 周存龙,徐静,王国栋,刘相华;中厚板在矫直后的残余应力分布分析[J];重型机械;200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洪伟;张以都;吴琼;赵晓慈;;基于有限元仿真的航空整体结构件变形校正[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07年10期
2 高燕;臧勇;;辊式矫直中H型钢断面畸变的仿真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3 马光亭;臧勇;朱国明;康永林;;H型钢万能轧制过程中金属流动的有限元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2期
4 刘志芳;王勇勤;严兴春;;矫直辊辊型曲线对中厚板残余应力的影响[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2年03期
5 王勇勤;徐维;严兴春;刘志芳;王勤;;中厚板横向残余应力控制对策研究[J];钢铁;2012年04期
6 荆云海;李君芹;董小娟;王宏亮;;10MN全自动液压压力棒材矫直机组[J];工程建设与设计;2007年05期
7 王勇勤;刘志芳;严兴春;;中厚板热矫直工艺规程制定及优化策略[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2年06期
8 陈凯凯;齐明侠;杨伟超;刘飞;;基于相对挠度的钢管矫直理论及其实验验证[J];锻压技术;2014年02期
9 FANG Wei-xin;GUO Xi-ping;ZHOU Shuang;;The Influence of the Straightening Velocity on the Evolution of Heavy Rail Roller Straightening Stres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nt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2014年04期
10 郭喜平;方伟欣;;重轨矫直速度对矫后残余应力的影响分析[J];锻压技术;201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袁国;黄庆学;董辉;孟晓伟;;中厚板矫直技术发展的现状与展望[A];第六届中国轧机油膜轴承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磊;电梯导轨弯曲变形校直理论模型、仿真与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2 凌鹤;面向回弹控制的精密直线导轨矫直技术及应用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薛军安;中厚板矫直过程的理论分析及其控制系统[D];东北大学;2009年
4 孙杰;航空整体结构件数控加工变形校正理论和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5 王会刚;H型钢矫直机理及有限元动态仿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
6 王中秋;航空整体结构件加工变形滚压校正理论及方法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7 刘志亮;棒材二辊矫直机辊型及变形机理研究[D];燕山大学;2009年
8 王效岗;十五辊组合矫直机关键技术及理论模型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9 展培培;大型管件管端过弯矫圆工艺及智能化控制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3年
10 张华君;全液压矫直机智能自学习的矫直模型及其电液伺服控制理论[D];太原理工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炜;GBJ180七辊棒材矫直机的设计[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2 张春林;中厚板矫直模拟及工艺优化[D];武汉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亮;电铜导电棒矫直机理研究及有限元数值模拟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4 程涛;阴极铝板矫直机矫直过程分析及参数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静;基于有限元方法的七辊矫正机分析与优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6 乔慧坡;板单元焊接变形机械矫平方案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7 杨晓君;中厚板辊式矫直过程算法模型修正[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8 杨琳琳;钢管矫直工艺参数研究及有限元分析[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9 周晓宇;中厚板冷矫直工艺参数研究及数学模型优化[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10 张红卫;基于虚拟支点与曲线拟合的板带矫直机力能参数模型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燕;臧勇;;辊式矫直中H型钢断面畸变的仿真分析[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6年12期
2 崔丽红;臧勇;章博;吴迪平;秦勤;王会刚;;多辊矫直过程中H型钢断面的应力演变规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3 王会刚;刘学江;刘炳新;郭子利;;有限差分法在H型钢辊式矫直压下挠度计算中的应用[J];锻压技术;2005年06期
4 刘怀正;;辊式板材矫直机开口量的确定[J];锻压机械;1991年02期
5 周剑华;吴迪;赵宪明;林刚;王永明;;辊式水平矫直对重轨断面尺寸的影响分析[J];钢铁;2009年02期
6 崔丽红;臧勇;章博;王会刚;秦勤;吴迪平;;H型钢精确矫直技术的研究分析[J];机械设计与制造;2008年04期
7 臧勇,王会刚,崔福龙;型钢辊式矫直压弯挠度的弹塑性解析[J];机械工程学报;2005年11期
8 王益群;陈春明;张伟;杨阳;;虚拟轧制技术研究进展的评述[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02期
9 周存龙;王国栋;谢东钢;张勇安;;辊式矫直过程中板带弯曲挠度的确定[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周文;刘学毅;;高速道岔尖轨矫直的有限元分析[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会刚;H型钢矫直机理及有限元动态仿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P,Michaleris,张根元;减少大型焊件残余应力和变形[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2000年04期
2 陈怀宁,陈亮山,林泉洪;逆焊接加热处理引入压缩残余应力的数值分析[J];机械强度;2002年01期
3 高永毅,苏志霄,焦群英,唐果;残余应力对构件固有频率影响的讨论[J];机械强度;2002年02期
4 戴福隆,亚敏,谢惠民,吕坚;云纹干涉与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实验方法与系统[J];实验力学;2003年03期
5 杨建,何鹏,周宣;陶瓷金属接头残余应力分析的后处理[J];焊接技术;2003年02期
6 杨务滋,杨国庆,杨超,周立强;焊接中残余应力的大小与分布及减少措施[J];上海有色金属;2003年04期
7 赵学荣,朱援祥,孙秦明;水电站合拢焊缝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3年04期
8 董浩存;一种测量金属管中残余应力的简易方法[J];物理测试;2003年03期
9 王立平,陈霁恒,孙从科;分段焊接对残余应力的影响[J];江苏冶金;2004年03期
10 罗暑生;机械阻碍应力对铸造残余应力影响的研究[J];铸造技术;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4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伟;;振动时效消除焊接件残余应力效果的验证[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常红;侯鑫茜;;光弹贴片法检测构件残余应力的实验研究[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7 郑渝;李志勇;;焊接结构残余应力的超声检测[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8 谢大吉;赵如发;胡德贵;王增梅;顾守仁;冯升波;;磁测残余应力法在工程中应用探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9 谢大吉;;磁测法测定焊缝残余应力[A];第八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9年
10 张亦良;徐学东;肖述红;;残余应力对储罐泄漏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2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蔺军 谢艳花;央视新楼钢构制作特点与加工工艺[N];建筑时报;2007年
7 肖英龙;日本功能性船板开发使用现状[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8 记者 匡华安 通讯员 李荣锋 潘东晓;武钢起草的两项国标通过审定[N];中国冶金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涛;精密薄壁回转体零件加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朱丽娜;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涂层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3 陶波;热压玻璃透镜里的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4 宋以国;多焊缝管板结构焊接工艺与残余应力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5 江小辉;残余应力生成机理及复杂薄壁件加工精度控制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6 肖磊;基于深度—敏感压痕技术的疲劳裂纹尖端残余应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7 孙志国;MEMS封装中的残余应力演化及其相关可靠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8 王建花;复合材料身管残余应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王秋成;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消除及评估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10 唐志涛;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及切削加工变形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维;高频焊管焊接接头的断裂行为和残余应力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2 孙新杨;纤维与树脂固化残余应力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3 高飞;异种钢焊接的残余应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王彦龙;残余应力的超声波检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5 于雷;厚壁冷成型钢残余应力理论分析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6 孙敏科;焊接接头残余应力释放及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陈永红;高速列车铝合金车体侧墙残余应力与变形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8 李娟;玻璃/铝多层阳极键合接头残余应力应变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9 梁剑;电沉积镍镀层中的残余应力表征[D];湘潭大学;2009年
10 王广晖;智能型机械残余应力测试仪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8319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831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