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床支撑地脚结合部法向粗糙接触建模
本文选题:地脚结合部 + 弹塑性区域 ; 参考:《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5年11期
【摘要】:基于对起伏和凹凸不平的表面微观几何学形貌统计分析,考查衡量微接触点的2个弹塑性变形区域,建立机床支撑地脚结合部的实际接触面积、法向接触负载与法向接触刚度的理论解.该理论解综合考虑了材料的弹性、弹塑性与塑性变形规制.计算及分析结果显示:地脚结合部的实际接触面积、法向接触负载和法向接触刚度均随着混凝土地坪与标准平板之间间距的减少而增长,但随着塑性指数的扩大而上升.微接触点高度的概率密度关乎结合部法向接触参数的程度最大.通过有限元仿真对地脚结合部法向接触参数辨识结果进行验证,计及地脚参数的有限元模型得到的谐响应分析和法向接触刚度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结合部法向接触参数的理论考究以及仿真分析为粗糙表面接触特性的扩展探索奠定了基础.
[Abstract]:Based on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micro-geometric morphology of the undulating and uneven surfaces, two elastic-plastic deformation regions of the micro-contact points are examined and the actual contact area of the joint of the machine supporting ground foot is established. Theoretical solution of normal contact load and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The theoretical solution considers the elastic, elastic-plastic and plastic deformation regulation of materials. The results of calculation and analysis show that the actual contact area, normal contact load and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increase with the decrease of the distance between concrete floor and standard plate, but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plastic index. The probability density of the height of microcontact points is the most important to the normal contact parameters of the joint. The identification results of the normal contact parameters of the ground foot joint are verified by finite element simulation. The harmonic response analysis and the normal contact stiffness obtained by the finite element model with reference to the ground foot parameter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The theoretical study and simulation analysis of the normal contact parameters of the joints lay a foundation for the exploration of the extension of the contact characteristics of rough surfaces.
【作者单位】: 三峡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1275273)
【分类号】:TG50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叶佩青;王仁彻;赵彤;张辉;;机床整机动态特性研究进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12期
2 张辉;于长亮;王仁彻;叶佩青;梁文勇;;机床支撑地脚结合部参数辨识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3 左婧;徐卫亚;王环玲;孟庆祥;;岩石电镜扫描图像的分形特征研究[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4 田红亮;方子帆;朱大林;;赫兹点接触133年[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2期
5 田红亮;郑金华;方子帆;朱大林;;阻尼系统的特征[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菀;易传云;宋鹏飞;;复杂曲面卧式数控抛光机床结构设计及分析[J];装备制造技术;2014年03期
2 郭永海;邱自学;万莉平;刘传进;任东;;基于动态精度的直驱型高速机床主轴箱静动态特性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4年02期
3 曾德纯;李贝;;基于ABAQUS的机床主轴轴承过盈配合分析[J];机械设计;2013年12期
4 田红亮;钟先友;赵春华;赵新泽;方子帆;刘芙蓉;朱大林;林卫共;晏红;;区分弹性与塑性变形的结合面法向校正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17期
5 田红亮;钟先友;赵春华;赵新泽;方子帆;刘芙蓉;朱大林;林卫共;晏红;;计及弹塑性及硬度随表面深度变化的结合部单次加载模型[J];机械工程学报;2015年05期
6 李玲;蔡力钢;蔡安江;褚崴;;固定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通用性建模方法[J];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2015年08期
7 张辉;于长亮;王仁彻;叶佩青;梁文勇;;机床支撑地脚结合部参数辨识方法[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06期
8 田红亮;郑金华;赵春华;赵新泽;方子帆;朱大林;;界面损耗因子与法向阻尼的计算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9 朱坚民;张统超;李孝茹;周冬儿;;基于改进自适应遗传算法的固定结合面动态特性参数优化识别[J];中国机械工程;2014年03期
10 刘傲翔;王军;康俊贤;舒启林;;TX1600G镗铣加工中心龙门铣削系统动态特性分析[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4年05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胡院生;三维辊弯成型系统动态特性测试与分析[D];北方工业大学;2014年
2 许腾云;基于非线性虚拟材料的机械结合部建模及其应用[D];北京工业大学;2014年
3 赵光辉;固定结合面接触刚度建模与广义间隙等效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4 佟达;变温模式双向扭转试验机设计分析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以安;;岩爆岩石断口扫描电镜分析及岩爆渐进破坏过程[J];电子显微学报;1989年02期
2 孙健利;精密直线滚动导轨的预加载荷及刚度计算[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88年06期
3 卫汉华;田也壮;张曙;;国内外机床产品创新策略的对比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08年01期
4 汤文成,易红;地脚螺钉对床身动态特性影响的研究[J];机械设计;1997年12期
5 张广鹏,史文浩,黄玉美;机床导轨结合部的动态特性解析方法及其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02年10期
6 王世军;赵金娟;张慧军;缑鹏;马敬志;黄玉美;;一种结合部法向刚度的预估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1年21期
7 李玲;蔡安江;蔡力钢;郭铁能;阮晓光;;栓接结合部动态特性辨识方法[J];机械工程学报;2013年07期
8 郭垒;张辉;叶佩青;段广洪;;基于灵敏度分析的机床轻量化设计[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9 张广鹏,史文浩,黄玉美,胡德金;机床整机动态特性的预测解析建模方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12期
10 张学良,徐格宁,温淑花;机械结合面静动态特性研究回顾及展望[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200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林鸿;数控工作台非线性动态特性的辨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李奎;基于结合面参数的高档数控机床动态特性分析与优化[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2 张华;机床滚动导轨结合面动态特性参数识别试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3 许敏;机床固定结合面动态与热态特性分析[D];东南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师俊平;朱红;曹小杉;;结合面切向接触刚度的概率统计模型[J];工程力学;2014年06期
2 樊专;傅惠南;;弹性浮动研磨接触面接触刚度接触阻尼的算法[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4年04期
3 张学良,温淑花,徐格宁,倪润堂;结合部切向接触刚度分形模型研究[J];应用力学学报;2003年01期
4 王鹏;李天匀;朱翔;潘国雄;;隔振系统中垫片表面工艺质量与法向接触刚度的关系[J];中国舰船研究;2013年04期
5 屈重年;郭韶华;马世榜;黄荣杰;;机床机械结合面接触刚度模型研究概况[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06期
6 张学良;贾庭芳;文晓光;温淑花;武美先;;悬臂梁结合面建模与接触刚度参数识别[J];太原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6期
7 王龙山,崔岸,,于爱兵;砂轮与工件接触刚度对磨削颤振频率的影响[J];吉林工业大学学报;1995年04期
8 胡建忠;王民;高相胜;昝涛;;双螺母定位预紧滚珠丝杠副轴向接触刚度分析[J];机械工程学报;2014年07期
9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李法新;付际;周锡龙;;基于局部接触刚度的无损检测新方法[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2 徐业银;陈照波;焦映厚;姚[;马文生;;基于Persson接触理论的转子轮盘接触刚度的计算[A];第11届全国转子动力学学术讨论会(ROTDYN2014)论文集(上册)[C];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田建勇;螺栓接触刚度的计算分析与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2 梅迎春;基于二自由度系统的表面接触刚度和接触阻尼的检测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3 苗青;数控机床导轨结合面的接触刚度分析[D];河南科技大学;2014年
4 樊专;弹性浮动研磨加工参数与接触刚度接触阻尼的关系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5 张颖;固定结合面法向接触刚度与静摩擦因数建模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年
6 赵光辉;固定结合面接触刚度建模与广义间隙等效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7 郝培;硬岩掘进装备支撑系统接触界面变刚度特性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8 朱永新;带冠叶片摩擦减振特性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7年
9 姜来;机械结合面切向接触参数理论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8405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8405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