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强钢激光焊接残余应力的研究
本文选题:激光技术 + 激光焊接 ; 参考:《中国激光》2015年06期
【摘要】:采用CO2激光焊接汽车专用高强钢,得到了性能良好的激光焊接件。为了提高本试验的测量精度,对测量残余应力的小孔法作了必要的修正。使用ANSYS软件对激光焊接残余应力进行了有限元分析,仿真结果与修正后的测试值吻合,在此基础上研究了高强钢激光焊接线能量对残余应力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纵向残余应力在距离焊缝中心约2.5 mm处达到最大,距离焊缝越远残余应力值越小,并最终达到稳定;在被焊试件前添加引弧板,可以使焊接试件起始段的残余应力分布与稳定段接近,消除了起始段残余应力不稳定的现象;线能量增加,则横向残余应力逐渐增大,而纵向残余应力的最大值减小。
[Abstract]:The high strength steel for automobile was welded by CO2 laser, and the laser welding parts with good performance were obtained.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measuring accuracy of this test, the keyhole method for measuring residual stress is modified. The finite element analysis of laser welding residual stress is carried out by using ANSYS softwar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are in agreement with the revised test values. On this basis, the influence of laser welding line energy on the residual stress of high strength steel is studied. The test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ngitudinal residual stress reaches the maximum at about 2.5 mm from the center of the weld, the farther away from the weld, the smaller the residual stress is, and finally the residual stress is stabilized. The distribution of residual stress in the initial section of the welding specimen is close to that in the stable section, and the instability of residual stress in the initial section is eliminated, while the transverse residual stress increases gradually and the maximum value of longitudinal residual stress decreases when the line energy increases.
【作者单位】: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汽车学院;华南理工大学机械与汽车工程学院;
【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2014A0303136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5101)
【分类号】:TG456.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9条
1 何小东;张建勋;裴怡;巩水利;;线能量对TC4钛合金激光焊接残余应力和变形的影响[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7年05期
2 何恩光;巩水利;吴冰;陈俐;;激光焊接T型接头残余应力测试[J];电加工与模具;2010年06期
3 赵海燕,陈岳军,史耀武,丁华东,杨晓华;焊缝区域残余应力的测试[J];焊管;1997年04期
4 王者昌;;关于焊接应力应变问题的再探讨[J];焊接学报;2006年08期
5 王庆明;孙渊;;残余应力测试技术的进展与动向[J];机电工程;2011年01期
6 伍强;陈根余;徐兰英;龚金科;李力钧;;CO_2激光焊接车身拼焊板[J];中国激光;2007年12期
7 石一飞;沈中华;倪晓武;陆建;;激光激发瑞利波测量铝合金焊接残余应力[J];中国激光;2008年10期
8 赵海燕,裴怡,史耀武,汪辉;用小孔释放法测量焊接高残余应力时孔边塑性变形对测量精度的影响及修正方法[J];机械强度;1996年03期
9 张屹;谭力鹏;张成磊;;车用高强钢激光填充热丝对接焊间隙裕度研究[J];中国激光;2013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奋军;杜正良;陈少平;孟庆森;;电场对AZ31B/Al扩散结合界面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9年05期
2 乔慧娟;焦向东;周灿丰;赵华夏;;焊接电弧高速图像采集[J];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朱梅五;船体钢焊接接头的韧性要求与控制[J];船舶工程;1999年01期
4 候海量,朱锡,刘润泉;盲孔法测量921A钢焊接残余应力的应变释放系数研究[J];船舶工程;2003年01期
5 何小东,张建勋,巩水利,李继红;钛合金薄板激光和钨极氩弧焊残余应力测试研究[J];材料工程;2003年12期
6 田志凌,邹刚,何长红,张晓牧;超声捶击提高超细晶粒钢焊接接头的疲劳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2年01期
7 徐庆鸿,李冬青,,刘松青;弧焊电源温升自动测试微机系统[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4年02期
8 张晓红,徐晓峰,张柯柯,郑胜利;蠕墨铸铁焊接温度场、应力场研究[J];材料开发与应用;1997年04期
9 张建勋;宋旭;郑莉;;TC4钛合金CO_2激光深熔焊接头非线性损伤研究[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04期
10 张江萍;王淋;;锚拉板区域焊缝消除应力后性能试验分析[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S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韩立军;于思彬;谷诤巍;;超高强钢与低合金钢激光拼焊接头性能研究[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2 王者昌;;焊接应力变形原理若干问题的探讨(6)[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3 王者昌;;焊接应力变形原理若干问题的探讨(11)[A];第十六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1年
4 李桓;邓黎丽;李俊岳;杨立军;胡胜钢;;CO_2短路过渡焊电弧及熔滴状态的检测方法[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5 王伟;;振动时效消除焊接件残余应力效果的验证[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姜幼卿;陈勤学;左国华;吴丰顺;熊腊森;;基于W78E516B单片机的电阻焊监测仪的研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7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8 郭东伟;郑欣杰;;关于焊接应力应变问题的讨论[A];2008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王者昌;;关于焊接应力变形一些问题的讨论[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赵征;苏生华;;高速摄影在焊接技术中的应用[A];第十五次全国焊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曹江;2A02高强度铝合金热加工残余应力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学武;基于磁控技术的TIG焊残余应力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2 焦方龙;氩弧焊磁控电源研制及工艺试验[D];沈阳工业大学;2010年
3 陈小娟;CTOD试验技术中几个关键问题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4 陈小峰;多功能数字化焊机智能控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文志杰;锤击法消除铸铁焊接应力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6 马雯波;整体多层夹紧式高压容器层板残余应力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张彩霞;中部槽焊接工艺技术研究及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11年
8 张宗郁;预热焊丝MAG焊熔滴过渡行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覃巍;SAE9310钢电子束焊接工艺及接头组织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汤英;单边缺口拉伸试样喷丸强化残余应力及其三维应力强度因子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许承东,刘学文,李强;磁弹性方法无损测试钢轨残余应力分布的实验研究[J];北方交通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2 章莎;周益春;;应用纳米压痕法测量电沉积镍镀层残余应力的研究[J];材料导报;2008年02期
3 李扬;刘汉武;杜云慧;张鹏;;汽车用先进高强钢的应用现状和发展方向[J];材料导报;2011年13期
4 刘小渝;;磁测法测试钢结构桥梁的焊接残余应力[J];重庆交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1期
5 李晓娜;许先果;边美华;;激光焊接在汽车工业中的应用[J];电焊机;2006年04期
6 孔淑华;贾磊;袁宗杰;周学鑫;;激光焊接技术在一汽-大众白车身焊接中的应用[J];电焊机;2010年05期
7 康永林;;汽车轻量化先进高强钢与节能减排[J];钢铁;2008年06期
8 陈超;潘春旭;傅强;;采用显微硬度压痕法测量微区残余应力[J];机械工程材料;2007年01期
9 李广铎,刘柏梁,李本远;孔边塑性变形对测定焊接残余应力精度的影响[J];焊接学报;1986年02期
10 唐慕尧,丁士亮,孟繁森;焊接过程力学行为的数值研究方法[J];焊接学报;1988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P,Michaleris,张根元;减少大型焊件残余应力和变形[J];国外机车车辆工艺;2000年04期
2 陈怀宁,陈亮山,林泉洪;逆焊接加热处理引入压缩残余应力的数值分析[J];机械强度;2002年01期
3 高永毅,苏志霄,焦群英,唐果;残余应力对构件固有频率影响的讨论[J];机械强度;2002年02期
4 戴福隆,亚敏,谢惠民,吕坚;云纹干涉与钻孔法测量残余应力的实验方法与系统[J];实验力学;2003年03期
5 杨建,何鹏,周宣;陶瓷金属接头残余应力分析的后处理[J];焊接技术;2003年02期
6 杨务滋,杨国庆,杨超,周立强;焊接中残余应力的大小与分布及减少措施[J];上海有色金属;2003年04期
7 赵学荣,朱援祥,孙秦明;水电站合拢焊缝残余应力的数值模拟[J];制冷空调与电力机械;2003年04期
8 董浩存;一种测量金属管中残余应力的简易方法[J];物理测试;2003年03期
9 王立平,陈霁恒,孙从科;分段焊接对残余应力的影响[J];江苏冶金;2004年03期
10 罗暑生;机械阻碍应力对铸造残余应力影响的研究[J];铸造技术;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潘勤学;栗勇;徐春广;肖定国;杨向臣;伍懿;;超声法焊缝残余应力检测技术研究[A];2011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任小平;刘怡;;一种无损测试焊接板件残余应力的方法[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3 游敏;郑小玲;;对接接头横向残余应力调控技术研究[A];湖北省暨武汉焊接学会成立二十五周年2005年焊接学术年会文集[C];2005年
4 郑永男;左翼;周冬梅;范平;袁大庆;朱升云;;正电子湮没方法研究材料中残余应力[A];第四届全国反应堆物理与核材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王伟;;振动时效消除焊接件残余应力效果的验证[A];'2009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常红;侯鑫茜;;光弹贴片法检测构件残余应力的实验研究[A];力学与工程应用(第十三卷)[C];2010年
7 谢大吉;赵如发;胡德贵;王增梅;顾守仁;冯升波;;磁测残余应力法在工程中应用探试[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一卷)[C];1996年
8 张亦良;徐学东;肖述红;;残余应力对储罐泄漏的影响[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0年
9 覃明;陈瑞;马素媛;贺笑春;李家宝;;残余应力静载弛豫的研究[A];2002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2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10 郑渝;李志勇;;焊接结构残余应力的超声检测[A];第九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2册)[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实习记者 王恒;控制残余应力——寻找加工变形的解决之道[N];中国航空报;2014年
2 陶萍萍;中建钢构用新技术消除钢板墙残余应力[N];现代物流报;2013年
3 ;残余应力与加工变形控制技术[N];中国航空报;2013年
4 ;抗疲劳制造工艺优化方案[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残余应力与变形控制整体解决方案在航空铝合金锻件中的应用[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蔺军 谢艳花;央视新楼钢构制作特点与加工工艺[N];建筑时报;2007年
7 肖英龙;日本功能性船板开发使用现状[N];世界金属导报;2006年
8 记者 匡华安 通讯员 李荣锋 潘东晓;武钢起草的两项国标通过审定[N];中国冶金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海涛;精密薄壁回转体零件加工残余应力及变形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曹江;2A02高强度铝合金热加工残余应力研究及其数值模拟[D];西南石油大学;2014年
3 朱丽娜;基于纳米压痕技术的涂层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4 陶波;热压玻璃透镜里的残余应力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3年
5 宋以国;多焊缝管板结构焊接工艺与残余应力分析[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6 江小辉;残余应力生成机理及复杂薄壁件加工精度控制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7 肖磊;基于深度—敏感压痕技术的疲劳裂纹尖端残余应力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王建花;复合材料身管残余应力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9 孙志国;MEMS封装中的残余应力演化及其相关可靠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10 唐志涛;航空铝合金残余应力及切削加工变形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飞;异种钢焊接的残余应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于雷;厚壁冷成型钢残余应力理论分析及其影响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3 陈永红;高速列车铝合金车体侧墙残余应力与变形数值模拟[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4 刘维;高频焊管焊接接头的断裂行为和残余应力的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孙新杨;纤维与树脂固化残余应力在线监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6 王彦龙;残余应力的超声波检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05年
7 孙敏科;焊接接头残余应力释放及控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8 李娟;玻璃/铝多层阳极键合接头残余应力应变数值模拟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3年
9 梁剑;电沉积镍镀层中的残余应力表征[D];湘潭大学;2009年
10 王广晖;智能型机械残余应力测试仪的研究与设计[D];大连理工大学;2000年
本文编号:18431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8431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