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流控芯片模具化学蚀刻制造工艺研究
本文选题:化学蚀刻 + 微流控芯片 ; 参考:《机械设计与制造》2015年12期
【摘要】:为制造微流控芯片模具实现微流控芯片的大批量生产,采用三酸型蚀刻液对图案掩膜的P20模具钢进行蚀刻加工。观测蚀刻的微流道形状和尺寸,分析蚀刻深度、流道宽度、蚀刻因子和面粗糙度等随加工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加工时间越长,微流道侧壁垂直性越好,蚀刻因子越大,但面粗糙度越差。因为反应产物附着于工件表面,特别是侧壁上,使侧向蚀刻速度低于深度方向蚀刻速度,而蚀刻反应产生热量,使工件反应表面温度升高,蚀刻速度加快,影响表面质量。蚀刻反应中,合理控制掩膜尺寸、加工时间、搅拌速度和反应温度等,才能得到满足要求的微流控芯片模具。
[Abstract]:In order to manufacture the mould of microfluidic chip and realize the mass production of microfluidic chip, triacid etching solution was used to etch the P20 die steel with pattern mask. The shape and size of the etched microchannel were observed, and the changes of etching depth, channel width, etch factor and surface roughness with processing time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longer the processing time, the better the perpendicularity of the lateral wall of the microchannel, the larger the etching factor, but the worse the surface roughness. Because the reaction product adheres to the surface of the workpiece, especially on the side wall, the lateral etching speed is lower than that in the depth direction, and the etching reaction produces heat, which increases the surface temperature of the workpiece and accelerates the etching speed, which affects the surface quality. Only by controlling the mask size, processing time, stirring speed and reaction temperature, can the die of microfluidic chip be obtained.
【作者单位】: 广东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12ZK016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U1134003)
【分类号】:TG17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李佳;李德良;莫凌;;硝酸型酸性蚀刻液蚀刻工艺的研究[J];表面技术;2010年03期
2 田玲;李志东;;浅谈蚀刻因子的计算方法[J];印制电路信息;2007年1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伊洪坤;王维仁;;一种新型单过硫酸氢钾/磷酸微蚀体系在PCB微蚀中的应用[J];表面技术;2012年06期
2 宋卿;于兆勤;张永俊;王冠;;喷淋蚀刻模具钢的蚀刻深度研究[J];表面技术;2013年04期
3 黄红光;郭钟宁;王冠;;模具钢微细蚀刻的侧蚀研究及其工艺优化[J];表面技术;2013年06期
4 宋卿;于兆勤;王冠;郭钟宁;黄红光;;模具钢喷淋微细蚀刻的侧蚀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4年03期
5 黄红光;郭钟宁;王冠;;掩膜间隙和刻蚀温度对738模具钢侧蚀量的影响[J];腐蚀与防护;2014年04期
6 张永成;卢建树;;化学蚀刻304不锈钢表面结构研究[J];表面技术;2015年01期
7 辛菲;李磊;王秋旺;;流体微通道浸泡蚀刻技术实验[J];化工学报;2015年10期
8 田玲;李志东;;电镀铜厚差异对线宽的影响大小[J];印制电路信息;2010年S1期
9 幸锐敏;张可;;厚铜板线路制作工艺探讨[J];印制电路信息;2010年S1期
10 李得家;朱占植;刘敏;;超厚铜(343μm)PCB的制作工艺探讨[J];印制电路信息;2010年S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武晶;不锈钢酸洗废液制备硝酸铁工艺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2 姚峰;基于Genesis软件的50μm/50μm线路电路板开发[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3 任春春;ITO导电玻璃化学镀镍及镀镍层的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田波;微带蚀刻工艺影响因素探讨[J];表面技术;2004年02期
2 莫凌;李德良;杨焰;李佳;;碱性蚀刻液影响因素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9年01期
3 肖鑫,关子良,龙有前,王文涛;铜和铜合金板图文装饰工艺[J];电镀与涂饰;1997年04期
4 蔡坚,马莒生,曹育文,唐祥云;Cu 在 FeCl_3 溶液中的蚀刻研究[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6期
5 张志祥;氯酸钠/盐酸型蚀刻铜再生剂之论述[J];印制电路信息;2002年03期
6 蔡坚,马莒生,汪刚强,唐祥云;FeCl_3溶液中影响Cu蚀刻速度的因素[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1998年S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康栋;邹志清;冉瑞;庄贵生;金庆辉;赵建龙;杨梦苏;;微流控芯片表面修饰及在蛋白质富集中的应用[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07年01期
2 李偶连;刘翠;陈缵光;蓝悠;杨秀娟;;微流控芯片技术及在药物分析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08年04期
3 骆亦奇;;微流控芯片在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J];大学化学;2010年01期
4 庞中华;宋满仓;刘莹;张金营;;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塑料;2010年03期
5 张玲;王传虎;;基于离心力驱动微流控芯片的研究进展[J];广州化工;2010年11期
6 汪美凤;胡娟;郑刚;赵国华;;微流控芯片在食品安全分析中的应用[J];食品工业科技;2011年02期
7 徐溢;倪雅楠;李栋顺;;聚焦2010年度《分析化学》微流控芯片分析发展和应用[J];分析化学;2011年12期
8 陈雪叶;刘冲;徐征;徐辉;王立鼎;;微流控芯片设计方法研究进展[J];分析科学学报;2012年03期
9 郝丽;徐春秀;程和勇;刘金华;殷学锋;;微流控芯片测定单细胞内化学组分的进展[J];化学进展;2012年08期
10 陈春涛;孙东平;聂英;;微流近代芯片研究概况[J];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卓荣;徐涛;岳婉晴;杨梦u&;;高通量细胞分析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建模,制备及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3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2 刘文明;李立;任丽;王雪琴;涂琴;张艳荣;王建春;许娟;王进义;;基于微流控芯片技术的生命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全国发光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涂琴;王建春;任丽;李立;刘文明;许娟;王进义;;微流控芯片细胞分析方法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9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4 温慧;秦建华;;基于微流控芯片平台的秀丽隐杆线虫衰老研究[A];全国生物医药色谱及相关技术学术交流会(2012)会议手册[C];2012年
5 黄和鸣;蒋稼欢;李远;贾月飞;蔡绍皙;K.-L.Paul Sung;;一种新颖的磁微流控芯片[A];2008年全国生物流变学与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8年
6 韩建华;李少华;张建平;江龙;;一种微流控芯片的封接方法及其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7 童艳丽;陈缵光;;微流控芯片非接触电导检测在手性药物拆分检测中的应用[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8 岳婉晴;徐涛;李卓荣;杨梦苏;;基于传统丝印技术快速制备低成本微流控芯片方法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第09分会场摘要集[C];2010年
9 周莹;申洁;郑春红;庞玉宏;黄岩谊;;高通量集成细胞培养微流控芯片[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10 傅新;谢海波;杨华勇;;集成微泵式微流控芯片的设计与测试[A];全球化、信息化、绿色化提升中国制造业——2003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微纳制造技术应用专题)[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慧聪;体检只需“一滴血”测试芯片研制成功[N];医药经济报;2006年
2 大学生记者团 安薪竹 记者 任晶惠;体检有望只需“一滴血”[N];大连日报;2006年
3 记者 罗冰 通讯员 胡永峰;微流控芯片可测出SARS病毒[N];科技日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史绵红;用于疾病诊断及环境毒物检测的微阵列及微流控芯片新方法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周围;基于微流控芯片的细胞内钙离子检测及细胞驱动技术的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3 魏慧斌;微流控芯片—质谱联用技术用于细胞代谢及相互作用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4 徐涛;多功能微流控芯片在悬浮细胞通讯研究中的应用[D];清华大学;2010年
5 汪志芳;生化样品的微流控芯片在线富集及检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吴元庆;基于流式细胞技术的微流控芯片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7 柳葆;用于细胞内钙离子检测的微流控芯片关键技术与实验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2年
8 王桐;干细胞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制备、检测与应用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9 张瑞巧;基于磁场集成微流控芯片的禽流感病毒荧光检测[D];武汉大学;2013年
10 李志勇;基于微流控芯片的微纳光纤传感器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申瑞霞;基于透气钢的微流控芯片气动吸脱模系统实验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2 于虹;集成化混合和驱动单元的微流控芯片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3 蔡秋莲;环烯烃共聚物微流控芯片的功能化及应用[D];兰州大学;2011年
4 陈斌;固定化酶阵列微流控芯片应用于药物代谢筛选的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7年
5 富景林;微流控芯片高灵敏度激光诱导荧光检测系统的研究及其在集成生化分析系统中的应用[D];浙江大学;2006年
6 李丽潇;微流控芯片细胞培养和药物诱导凋亡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7 何艳;微流控芯片中功能化器件的制备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8 李绍前;面向双颗粒捕捉的介电电泳微流控芯片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9 任玉敏;微流控芯片技术在电泳及微球制备中的研究和应用[D];青岛大学;2013年
10 王艳;层粘连蛋白/岩藻聚糖类基膜微环境的构建及微流控芯片内应用[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90970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909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