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模板微通道内CVD金刚石生长行为(英文)
本文选题:化学气相沉积 + 金刚石 ; 参考:《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5年06期
【摘要】:主要活性基团(H,CH·3)的有效扩散与基体模板孔的深度限制了沟道或通道内金刚石的沉积。通过纳米金刚石悬浮液超声震荡加载籽晶,随后热丝化学气相沉积,在铜模板圆柱型微通道内成功制备出三维结构的金刚石膜。分别采用微区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表征金刚石膜,考察微通道深度对金刚石形貌、晶粒尺寸与膜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金刚石膜的质量和生长速率随微通道深度的增加而急剧下降,单个金刚石晶粒由发育完善、刻面清晰的晶粒逐渐转变为微米团簇,最后转变为球状纳米晶。为改善金刚石膜质量和提高生长速率,设计出一种气源强制输送热丝化学气相沉积装置。此外,对比分析无气源强制输送条件下金刚石的生长,并讨论气源强制输送的增强机理。
[Abstract]:The effective diffusion of the main active group (HNCH _ 3) and the depth of the matrix template hole limit the deposition of diamond in the channel or channel. Three dimensional diamond films were successfully prepared in the cylindrical microchannel of copper template by ultrasonic loading seeded nanocrystalline diamond suspensions and hot filamen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The diamond films were characterized by laser Raman spectroscopy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respectively. The effects of microchannel depth on diamond morphology, grain size and film growth rate were investigat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and growth rate of diamond films decrease sharply with the increase of microchannel depth, and the single diamond grains are developed from perfect, with clear surface to micron clusters, and finally to spherical nanocrystal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diamond film and increase the growth rate, a pressure conveying hot filament 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 device with gas source was designed. In addition, the growth of diamond under the condition of forced conveying without gas source is analyzed, and the enhancement mechanism of forced transportation of gas source is discussed.
【作者单位】: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材料与机电学院;中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Project(21271188) supported by the Nature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分类号】:TG17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刘学璋;魏秋平;翟豪;余志明;;镍改性层增强铜基底沉积金刚石膜的形核(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3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金凤;满卫东;吕继磊;涂昕;汪建华;;Synthesis of a Large Diamond Crystal with a Smooth(100) Facet at its Top Through MPCVD[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3年11期
2 赵齐;韦春贝;代明江;邱万奇;侯惠君;;用于LED散热基片的金刚石复合材料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13年06期
3 刘学杰;魏怀;任元;陆峰;张素慧;银永杰;;基于第一性原理方法研究基团在CVD金刚石薄膜(001)表面上的生长[J];材料工程;2014年04期
4 石双振;杨瑞霞;康强;;氢气流量对金刚石薄膜制备的影响[J];微纳电子技术;2014年10期
5 刘学璋;余志明;;并联导热结构的金刚石/铜基复合材料的制备[J];中国表面工程;2014年06期
6 苑奎;王婷;崔锋;倪晋仁;;热丝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钛基BDD电极及苯酚降解性能研究[J];表面技术;2015年05期
7 刘聪;汪建华;刘斯佳;熊礼威;翁俊;崔晓慧;;Effects of Surface Pretreatment on Nucleation and Growth of Ultra-Nanocrystalline Diamond Films[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年06期
8 吕琳;汪建华;翁俊;崔晓慧;张莹;;Effect of Argon Addition on Morphology and Structure of Diamond Films(from Microcrystalline to Nanocrystalline)[J];Plasma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15年03期
9 Li Li;Shibo Xing;;Catalytic Effect Analysis of Metallic Catalyst During Diamond Single Crystal Synthesis[J];Acta Metallurgica Sinica(English Letters);2014年01期
10 江范清;陈恩厚;奚杰峰;赵炯;;HFCVD聚晶金刚石薄膜与TC1对磨摩擦磨损性能研究[J];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2014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张志勇;金刚石薄膜制备及其在改善电力电子器件热特性方面的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2年
2 王艳辉;金刚石磨料表面镀钛层的制备、结构、性能及应用[D];燕山大学;2003年
3 陈剑;基于超声显微镜的薄层材料多参量一体化定征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4 刘学璋;CVD金刚石/铜复合材料的基础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5 鲁少华;CALYPSO表面重构预测方法及其在金刚石表面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4年
6 苏静杰;新型MPCVD装置的设计及金刚石膜的制备与介电性能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7 李彬;等离子体性状对CVD金刚石沉积结果影响的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8 张建国;高性能金刚石涂层制备及其在CFRP钻削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张韬;化学气相法合成高品级金刚石单晶微粉的基础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晖;金刚石薄膜的生长及导热模型研究[D];西北大学;2006年
2 朱良杰;CVD金刚石微铣刀制造的基础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3 陈星婷;铜基镶嵌金刚石膜的初期生长过程和界面结合性能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4 陶利平;MPCVD沉积金刚石薄膜光谱分析[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5 马兰馨;超重力强化作用下交替层状自组装过程的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6 孙祁;新型MPCVD装置制备高取向(100)金刚石膜的研究[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7 杨德威;剃须刀锋刃沉积金刚石薄膜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3年
8 孟令聪;CVD金刚石薄膜的掺杂及其电化学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刘阳;间隔层对超硬碳基涂层结构和性能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10 朱金凤;微波CVD法制备高质量金刚石颗粒[D];武汉工程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平;肖春梅;施明恒;吴嘉峰;;微通道冷凝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化工学报;2007年09期
2 胡雪;魏炜;雷建都;马光辉;苏志国;王化军;;T型微通道装置制备尺寸均一壳聚糖微球[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3 甘云华;杨泽亮;;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4 杨凯钧;左春柽;丁发喜;王克军;吕海武;曹倩倩;王吉顺;;微通道散热器长直微通道的新加工工艺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付涛涛;朱春英;王东继;季喜燕;马友光;;微通道内气液传质特性[J];化工进展;2011年S2期
6 卜永东;沈寅麒;杜小泽;杨立军;杨勇平;;仿蜂巢微通道分叉结构的甲醇重整制氢[J];化工学报;2013年06期
7 宋善鹏;于志家;刘兴华;秦福涛;方薪晖;孙相_g;;超疏水表面微通道内水的传热特性[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8 李鑫;陈永平;吴嘉峰;施明恒;;宽矩形硅微通道中流动冷凝的流型[J];化工学报;2009年05期
9 马璨;袁惠新;杨振东;鲁娣;;微反应器矩形微通道截面高宽比对流速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10期
10 李彩霞;王斯民;胡鹏睿;;等壁温下平行微通道内层流换热的数值模拟[J];化学工程;201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肖鹏;申峰;刘赵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胡国庆;;复杂微通道中的液滴控制(英文)[A];2010年第四届微纳米海峡两岸科技暨纳微米系统与加工制备中的力学问题研讨会摘要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杰;空调将进入微通道时代[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亮;美海军成功为未来武器研制微型散热器[N];科技日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2 李志华;微通道流场混合与分离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季喜燕;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及传质过程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4 贺占蜀;交错互通微通道多孔网格板制造及其强化传热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范晓光;微通道内蒸汽及混合蒸气冷凝流动与传热[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6 刘江涛;微通道内单相和相变传热机理与界面特性[D];清华大学;2008年
7 全晓军;硅基梯形微通道内水蒸汽凝结换热特性及等温同向喷射流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8 金庆辉;微通道电泳芯片系统的原理、方法和应用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2002年
9 张田田;微通道内气体流动换热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10 甘云华;硅基微通道内流动与传热的可视化测量及其规律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征;超疏水微通道传递特性的数值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高晓玉;微通道光生物制氢反应器内微生物生长及传输特性[D];重庆大学;2010年
3 刘焕玲;微通道换热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4年
4 刘莹莹;网络化微通道散热器的设计仿真与温度控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刘秉言;微通道中流动特性的大涡模拟[D];天津大学;2007年
6 赵向阳;光学表面等离子共振生物传感器的微通道系统研究及仪器设计[D];河南农业大学;2008年
7 逄燕;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1年
8 葛浩;新型微通道热沉的设计和数值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9 谢灵丹;微通道内微细颗粒对气液传质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10 刘超;装有纵向涡流产生器的矩形微通道内的传热与流动的实验和模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9531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9531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