铝合金与低碳钢异种金属材料的激光-压轮焊接
本文选题:激光-压轮焊接 + 金属间化合物 ; 参考:《焊接学报》2015年02期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焊接方法焊接铝合金与低碳钢异种金属的焊接接头性能低下的问题,对低碳钢(steel plate cold rolled commercial,SPCC)与铝合金(A5052-H34)异种金属进行了激光-压轮焊接试验,并确定了最佳的焊接工艺参数.利用激光显微镜、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PMA)硬度测试仪、拉伸试验机测试了焊接接头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在接合界面处金属间化合物由具有一定塑性的金属间化合物和完全脆性的金属间化合物组成;接合界面处的金属间化合物的带宽约为8~10μm,此时焊接接头的抗剪强度达到最大值(210 MPa);而具有一定塑性的金属间化合物带宽基本保持不变,约为1.8μm.
[Abstract]: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poor welding properties of dissimilar metals in aluminum alloy and low carbon steel by conventional welding methods, laser compression wheel welding tests were carried out on dissimilar metals of low carbon steel, steel plate cold rolled commercial SPCC) and aluminum alloy A5052-H34. The optimum welding parameters are determined.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welded joints were tested by means of laser microscope EPMA hardness tester and tensile te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re composed of plastic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nd completely brittle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t the interface. The bandwidth of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at the interface is about 810 渭 m, and the shear strength of the welded joints reaches the maximum value of 210 MPa1, while the bandwidth of the intermetallic compounds with certain plasticity remains unchanged, about 1.8 渭 m.
【作者单位】: 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鞍山煜宸科技有限公司;最新激光技术分析中心;
【基金】:2013年沈阳市科学技术计划资助项目(F13-319-6-03)
【分类号】:TG457.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瑞澄;孙袁;;金属间化合物及其粉末冶金材料[J];粉末冶金技术;1989年04期
2 屈翠芬;钛铝系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与发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1年06期
3 艾桃桃;王芬;陈平;;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及应用[J];稀有金属快报;2006年01期
4 蒲忠杰;邹敦叙;;金属间化合物基高温材料的开发与研究[J];特殊钢;1989年03期
5 任英磊,葛景岩;金属间化合物中的析出[J];国外金属热处理;1998年05期
6 金延;超高温下具有高强度的金属间化合物[J];金属功能材料;2000年06期
7 ;在室温下具有延展性的金属间化合物[J];有色金属工业;2004年03期
8 赵定国;郭培民;赵沛;;金属间化合物的标准熵估算模型[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林均品;;前言[J];金属学报;2013年11期
10 韩传玺,张启海,曲选辉;金属间化合物的发展新动向——赴日学术研讨会技术总结[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茂森;官达高;;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进展[A];首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2年
2 苗伟;陶琨;刘兴涛;柳百新;;锆、铪、钒、铌、钽、钼离子注入铝形成金属间化合物[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上)——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仲伟旭;武伟;秦飞;;金属间化合物Cu6Sn5的力学性能测试[A];北京力学会第17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谭娜;郭宁;云志;;SbSn金属间化合物过滤膜的制备[A];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论文摘要集(下)[C];2006年
5 朱静;程志英;高颖;;利用电子显微术研究金属间化合物中的一些问题[A];第六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90年
6 葛朝进;马勤;贾建刚;任娟红;;Fe-Si-Al系金属间化合物的非平衡制备[A];第八届全国工业炉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7 程文萍;何宜柱;;SHS-离心复合钢管金属间化合物-陶瓷内衬的显微组织[A];安徽省机械工程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册暨安徽省装备制造业发展论坛会议论文集(1963-2003)[C];2003年
8 吴建鹏;曹丽云;黄剑锋;贺海燕;;金属间化合物MoSi_2及其复合材料的研究和应用[A];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9)[C];2007年
9 陈站;张晋敏;朱培强;谢泉;马道京;王衍;;金属间化合物Fe_3Si的性质研究[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6分册)[C];2010年
10 毕秦岭;喇培清;杨军;刘维民;薛群基;;铬合金化及碳掺杂对Ni_3Si金属间化合物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A];2004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3条
1 王辛;我国材料领域又获重大成果[N];中国化工报;2003年
2 国才;我国材料领域又获重大成果[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3 苏曦;新世纪高温材料的明星[N];中国冶金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海威;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表面合金化机制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2 许乔瑜;含硅低碳钢与液态锌镍合金的反应及微观行为的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03年
3 沈骏;Sn-Ag系无铅焊料中金属间化合物的形成与控制[D];天津大学;2005年
4 刘晓;SbSn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其脱硫应用[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5 舒小林;金属间化合物物理性能、点缺陷及扩散的改进分析型EAM模型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6 郭宁;SbSn金属间化合物的结构和对石油改性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6年
7 暴新建;Ni-Al-Fe与Er-Ni体系金属间化合物的高压合成及其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8 陆文聪;三元金属间化合物形成规律及若干二元系物性的计算机预报研究[D];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0年
9 曲士昱;Nb/Nb_5Si_3复合材料基础研究[D];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2002年
10 胡建华;Ni-Al、Ti-Al系金属间化合物合成与成形的电脉冲效应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涛;金属离子高温注入金属合成金属间化合物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2 李宁;铁硅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及耐铝液腐蚀、抗热震性研究[D];长安大学;2006年
3 徐慧;铜及金丝与铝合金焊盘键合的金属间化合物生长和可靠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4 皮倩倩;铁铝系金属间化合物脆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4年
5 胡增智;铁铝金属间化合物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6 刘彦平;铝基二元金属间化合物热力学性质及点缺陷的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7 史耀君;韧性稀土金属间化合物的制备、力学性能与电子结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8 田晓峰;Fe_3Al金属间化合物硫化腐蚀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9 孔毅;铝基典型金属间化合物基本物性的计算[D];湖南大学;2003年
10 何翠翠;铝/镀锌钢板熔钎焊接头金属间化合物形成机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743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974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