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直径开缝衬套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
本文选题:开缝衬套 + 双轴柔性滚弯 ; 参考:《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硕士论文
【摘要】:开缝衬套冷挤压强化技术能显著提高紧固孔的疲劳寿命,已广泛应用于航天航空、道路轨道等领域。开缝衬套是该项技术的关键部分,其制备要求高,难度大。目前国外衬套制备技术已相当成熟,国内衬套制备技术还有待提高,特别是小直径开缝衬套的制备。因此,本文基于双轴柔性滚弯成形原理,对小直径衬套制备工艺及性能展开研究,采用试验与仿真相结合的方法,主要工作及获得成果如下:1.针对刚性轴专用夹具进行改进设计,并通过ADAMS软件对夹具进行动力学仿真,验证了夹具装夹的稳定性和操作的可行性,该夹具可制备出直径20mm~10mm的小直径开缝衬套。利用改进设备进行双轴柔性滚弯试验,分析刚性轴直径、弹性轮外径和带材宽度对衬套成形极限尺寸的影响。说明衬套成形极限尺寸随着刚性轴直径的减小而减小。在使用直径8mm以下刚性轴时,弹性轮外径减小或带材宽度减小,衬套成形极限尺寸随之减小;在使用直径8mm以上刚性轴时,弹性轮外径或带材宽度改变对衬套成形极限尺寸的影响不明显。2.建立了衬套翻边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MATLAB图像识别程序获取翻边半径值,说明衬套翻边不能与外模圆角完全贴合,翻边半径过大或过小,贴合情况越不理想。利用该仿真模型分析不同翻边半径下衬套的应力、应变分布及轴承工具受力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应力随着翻边半径的增大而增大。当翻边半径为1mm和1.5mm时,翻边外形较好,翻边外部变形决定了最终翻边形状;当翻边半径大于2mm时,翻边开始出现皱曲缺陷,且翻边变形差别较大。轴承受力随着翻边半径的增大而增大。根据仿真结果对衬套进行翻边试验,翻边外形良好。3.用自制备小直径开缝衬套进行孔的冷挤压试验,设计制造配套挤压芯棒及专用夹具。试验表明挤压力随着芯棒的运动先增大后减小,挤压力随着挤压量的增大而增大,挤压后孔壁存在一处凸脊,衬套变形破坏不能再次使用。对冷挤压孔进行残余应力检测和显微硬度测量,结果说明冷挤压孔周存在压应力场,挤压量越大,应力值越大。孔周显微硬度提升,挤压量越大,提升值越大。检测结果说明了基于小直径开缝衬套的孔冷挤压强化效果,小直径开缝衬套的性能良好。4.建立了孔冷挤压过程的三维有限元模型,仿真结果说明冷挤压试样表面的应力呈现左右对称分布,沿试样厚度方向,最大应力分布在中部,衬套最大塑性应变在翻边和开缝处。该模型通过残余应力检测结果及文献对比得到验证。利用该模型分析有无衬套挤压、相对挤压量、开缝宽度、衬套厚度和初孔直径不同的情况下,试样应力分布、挤压力和衬套变形情况。结果说明使用开缝衬套冷挤压必然产生开缝效应,但使挤压力更均匀。相对挤压量增大,孔周残余应力增大,切向压应力范围增大,开缝效应增强。开缝宽度增加,开缝效应增强,开缝宽度不宜超过3mm。衬套厚度增加使径向应力稍有减小,衬套变形程度随着衬套厚度的增加而减弱。初孔直径增大,孔周残余应力增大,挤压力增大,衬套变形程度增强。
[Abstract]: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double - shaft flexible roll bending ,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liner is reduced or the width of the strip is reduced . The results are as follows : 1 . When the radius of flanging is 1 mm and 1.5 mm , the outer diameter of the liner is reduced or the width of the strip is reduced .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tres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old - extruded sample shows the right and left symmetric distribution , and the maximum stress is distributed in the middle part along the thickness direction of the sample . The maximum plastic strain of the liner is in the flanging and opening .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V261;TG37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雷永刚,彭颖红,阮雪榆;基于事例推理的冷挤压工艺规划专家系统模型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1年07期
2 高军;赵国群;修大鹏;张承瑞;;冷挤压工艺设计系统模糊知识表示和推理机制的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6年S1期
3 雷保峰;邢良宝;;小型高精度轭铁冷挤压工艺的改进[J];模具制造;2008年02期
4 赵强;赵军;李祖荣;;7A04筒形件冷挤压[J];四川兵工学报;2008年01期
5 刘永;张明宏;聂兰启;;固定碗冷挤压工艺及模具设计[J];精密成形工程;2010年05期
6 洪慎章;;《冷挤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讲座(连载三)[J];模具制造;2011年10期
7 洪慎章;;《冷挤压模具设计与制造》讲座(连载六)[J];模具制造;2012年03期
8 ;冷挤压技术座谈会在广州召开[J];锻压技术;1976年00期
9 周国良;像章冷挤压工艺的改进[J];锻压机械;1968年02期
10 ;几种汽车零件的冷挤压工艺[J];汽车技术;1972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杨建华;林元;张源;朱勇;;冷挤压工艺设计中需要考虑的几个主要问题的探讨[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王德拥;;自行车变速轴零件的冷挤压[A];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锻压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3 辛选荣;周滨;刘汀;;高精度链轮冷挤压工艺及其模具精度控制技术[A];第三届华北塑性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王■环;;冷挤压实践[A];塑性加工技术文集[C];1992年
5 葛如海;张瑞妍;;内齿轮冷挤压参数优化设计及模具磨损分析[A];江苏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李军;苏珊;韩鹏彪;鲁素玲;;轴向异形孔开式冷挤压成形性研究[A];第3届全国精密锻造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孟令先;宋学进;;汽车复杂齿形类零件的冷挤压成型[A];第八届全国塑性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采用冷挤压工艺加工辐射器的新方法——国营黄河机器制造厂六车间工艺QC小组[A];2004年度电子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成果质量信得过班组经验专集[C];2004年
9 欧博明;;冷挤压水基润滑剂的研究与应用[A];第二届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专辑[C];199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吕婧;万向钱潮技术创新促节能增效[N];证券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高军;基于知识的冷挤压工艺设计智能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2 徐虹;汽车件的冷挤压工艺与疲劳寿命智能分析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3 缪宏;基于冷挤压的高强度钢内螺纹抗疲劳加工工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4 张双杰;厚壁管件有芯棒开式冷挤压工艺的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5 左斌;圆柱直齿轮热精锻冷挤压复合成形关键技术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苗景涛;喷油器火花塞护套成形工艺优化及模具分析[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2 王广卉;液力联轴节成形工艺优化及模具分析[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3 周悦;履带零件深孔冷挤压加工仿真与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王彩勇;小直径开缝衬套冷挤压强化孔疲劳寿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6年
5 叶彩红;行星直齿轮冷挤压工艺技术的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6 龚靖平;小直径开缝衬套制备工艺及性能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5年
7 刘会刚;材料数据库开发及其在冷挤压工艺设计中的应用[D];山东大学;2005年
8 修大鹏;冷挤压工艺设计系统及其关键技术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9 张伟杰;仿生智能技术在冷挤压工艺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冯晓龙;高频液压激振在冷挤压中的应用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9510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19951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