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基于激光熔覆的车床主轴再制造

发布时间:2018-07-23 10:59
【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重大战略的推进,蕴含着高附加值的损伤、退役机床再制造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作为机床的核心部件之一,损伤主轴再制造成为机床再制造的关键。使用Nd∶YAG固体激光熔覆设备及FeCr合金粉料对损伤45钢主轴进行修复再制造研究,使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熔覆层组织结构,通过显微硬度测试、摩擦磨损试验分析了熔覆层硬度及耐磨性,使用磨床对主轴熔覆层进行精密磨削加工。结果表明所得熔覆层无气孔裂纹等缺陷,其硬度达547HV0.1,相同负载条件下熔覆层耐磨性为基体材料的3.7倍;磨削加工后再制造主轴完全恢复至设计尺寸,经过相同服役时间后再制造主轴磨损量小于新品主轴磨损量,说明了车床主轴激光熔覆再制造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our country, which contains the damage of high added value,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has been paid to the research on the remanufacturing of retired machine tools. As one of the core parts of machine tools, the damage spindle remanufacture becomes the key of machine tool remanufacturing. Using ND: YAG solid laser cladding equipment and FeCr alloy powder to repair and remanufacture the damaged 45 steel spindle,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coating was observed by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and the microhardness test was carried out. The hardness and wear resistance of the cladding layer were analyzed by friction and wear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cladding layer has no porosity and crack, its hardness is 547HV0.1, the wear resistance of the cladding layer is 3.7 times of that of the substrate under the same load, and the spindle is completely restored to the design size after grinding. After the same service time, the wear amount of the remanufactured spindle is less than that of the new spindle, which shows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laser cladding remanufacturing of lathe spindle.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机械工程学院高效洁净机械制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枣庄科技职业学院机械工程系;
【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2011CB013401) 山东省高等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国内访问学者项目
【分类号】:TG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丁文政;黄筱调;朱松青;汪木兰;;数控机床精度衰退的研究进展[J];机床与液压;2012年15期

2 吴慧媛;;数控机床主轴的多元复合涂层改性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3年16期

3 徐滨士,马世宁,刘世参,张伟;21世纪的再制造工程[J];中国机械工程;2000年Z1期

4 曹华军;童少飞;陈海峰;舒林森;;基于热喷涂的轴类零件再制造工艺及其残余应力分析[J];中国机械工程;2014年2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童少飞;退役机床轴类零件热喷涂再制造工艺及涂层性能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2 陈海峰;退役机床齿轮零件剩余疲劳寿命预测研究及其可再制造性评估[D];重庆大学;201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玉勇;杨其坦;刘云辉;;基于精度保持性的机床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4年16期

2 彭俊;表面工程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发展动向[J];汽车科技;2003年04期

3 李建国;张秀棉;;绿色再制造——资源环境与经济效益巨大的工程[J];轻工机械;2006年02期

4 刘晓叙;张海秀;;产品可再制造性判断准则研究[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6期

5 柳丽娟;;轴类零件使用耐磨涂层的修复方法[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09年06期

6 张国庆,荆学东,浦耿强,王成焘,徐滨士;产品可再制造性评价方法与模型[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9期

7 胡桂平,王树炎,徐滨士;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J];水利电力机械;2001年06期

8 张曙红;;基于再制造的闭环供应链管理研究综述及展望[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1年11期

9 顾巧论;季建华;;再制造系统中专业拆解中心货源预测及决策[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6年01期

10 董世运;徐滨士;王海斗;;失效分析与预防、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J];失效分析与预防;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爱国;王琳;王文标;;用于工件再制造的机器人测量系统建模[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2 朴钟宇;徐滨士;王海斗;程莉;;热喷涂金属陶瓷涂层的接触疲劳失效机理分析[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3 刘燕;陈永雄;白金元;程江波;梁秀兵;;基于高速电弧喷涂的耐磨涂层研究[A];2009年全国青年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罗宇;;维修企业中设备维修、再制造及设备制造关系浅探[A];第六届全国煤炭工业生产一线青年技术创新文集[C];2011年

5 徐滨士;马世宁;刘世参;朱绍华;;绿色再制造工程设计基础及其关键技术[A];面向制造业的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创新设计的基础技术——2001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第九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1年

6 ;表面工程领域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A];第十次全国焊接会议论文集(第1册)[C];2001年

7 徐滨士;马世宁;梁秀兵;董世运;;表面工程的进展与绿色再制造工程[A];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2001年“面向21世纪的生产工程”学术会议暨企业生产工程与产品创新专题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李鲁;于惠力;李昀辉;冯新敏;李培昌;;绿色设计——为工业产品添色[A];2002年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陈冠国;;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机床数控化再制造[A];2006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暨中国工程院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部首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梁志杰;蔡志海;张平;;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军用装甲装备发动机再制造及其关键技术[A];第八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三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何腾飞;滚动功能部件精度保持性实验台相关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尚晶;马冰;张倩;牟治国;;不同界面形状及结构的涂层残余热应力的有限元分析[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8年02期

2 徐滨士,马世宁,刘世参,朱绍华,张伟,朱胜;绿色再制造工程设计基础及其关键技术[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2期

3 徐滨士,朱胜,马世宁,刘世参,梁秀兵;装备再制造工程学科的建设和发展[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3期

4 曹华军;杜彦斌;张明智;陈时权;;机床再制造与综合提升内涵及技术框架[J];中国表面工程;2010年06期

5 刘峗;徐滨士;史佩京;刘渤海;;废旧产品再制造性评估指标[J];中国表面工程;2011年05期

6 应保胜,高全杰,但斌斌;等离子喷涂涂层中残余应力分析[J];表面技术;2004年01期

7 孙寅;;重载传动件磨损轴颈的热喷涂修复[J];材料保护;2008年12期

8 牛丽萍;张廷安;史冠勇;豆志河;;等离子喷涂薄壁零件涂层中的残余应力[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10期

9 王永兵;刘湘;祁文军;李志国;;热喷涂技术的发展和应用[J];电镀与涂饰;2007年07期

10 朱润生;Ni60自熔合金粉末的研究[J];粉末冶金工业;2002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彦斌;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范吉明;Cr_3C_2-NiCr涂层的等离子喷涂及在再制造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09年

2 陈翔;退役机床再设计方法及支持系统[D];重庆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马琳;原津萍;张平;赵军军;;多道激光熔覆温度场的有限元数值模拟[J];焊接学报;2007年07期

2 陈列;谢沛霖;;齿面激光熔覆中的防边缘塌陷工艺研究[J];激光技术;2007年05期

3 孙会来;赵方方;林树忠;齐向阳;;激光熔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激光杂志;2008年01期

4 陈志坤;刘敏;曾德长;马文有;;激光熔覆裂纹的产生原因及消除方法探究[J];激光杂志;2009年01期

5 郑晖;韩志仁;陈江;王国栋;;采用激光熔覆方法校轴的试验研究[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12期

6 朱晨光;孙耀宁;于青;;激光熔覆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进展[J];热加工工艺;2012年08期

7 周思华;郭艳花;晁明举;刘奎立;;金属表面激光熔覆处理技术的研究[J];周口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05期

8 郭伟,徐庆鸿,田锡唐;激光熔覆的研究发展状况[J];宇航材料工艺;1998年01期

9 郭伟,徐庆鸿,田锡唐;激光熔覆的研究发展状况[J];宇航材料工艺;1998年02期

10 李必文,石世宏,王新林;激光熔覆化工阀门的实验与质量控制[J];热加工工艺;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邓琦林;谢安宁;周广才;;激光熔覆修复技术的基础试验研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2 邓琦林;谢安宁;周广才;;激光熔覆修复技术的基础试验研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3 邓琦林;谢安宁;周广才;;激光熔覆修复技术的基础试验研究[A];2005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第11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专辑[C];2005年

4 张万红;方亮;赵刚;;液相分散沉降法制备激光熔覆预涂涂层的研究[A];第五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陈畅源;邓琦林;葛志军;;激光熔覆中的应力研究[A];上海市激光学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6 邓琦林;;舰船关键零件的激光熔覆修复[A];第13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7 王明娣;刘秀波;郭开波;宋成法;傅戈雁;石世宏;;激光熔覆成形件的应力分析与裂纹控制[A];第14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8 王永峰;田欣利;薛春芳;;送粉式激光熔覆能量利用率的分析模型[A];第十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9 黄延禄;杨永强;;双方程边界耦合法激光熔覆传质过程数值模拟[A];中西南十省区(市)焊接学会联合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刘继常;;激光熔覆工艺理论与试验研究[A];第15届全国特种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翟扬;激光熔覆硼、钛材料市场海阔天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2 汤兆宏;激光熔覆专利技术修复绥中电厂80万千瓦汽轮机围带铆钉损伤[N];中国电力报;2008年

3 记者 赵静;激光熔覆术成功再造煤矿机械[N];中国煤炭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汤兆宏;成功修复宝钢自备电厂35万千瓦汽轮机缸体[N];中国电力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彦华;KMN钢压缩机叶片激光熔覆修复及后续加工特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熊征;激光熔覆强化和修复薄壁型零部件关键技术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黄凤晓;激光熔覆和熔覆成形镍基合金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4 张庆茂;送粉激光熔覆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0年

5 张三川;送粉激光熔覆陶瓷掺杂复合涂层技术及涂层成形机理研究[D];郑州大学;2002年

6 李明喜;钴基合金及其纳米复合材料激光熔覆涂层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7 郑敏;钛合金表面激光熔覆制备生物陶瓷涂层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8年

8 王明娣;基于光内送粉的激光熔覆快速制造机理与工艺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8年

9 李嘉宁;钛合金激光熔覆Ti-Al/陶瓷复合涂层组织结构与耐磨性的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10 张尧成;激光熔覆INCONEL 718合金涂层的成分偏聚与强化机理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许波;面向绿色再制造的单道激光熔覆几何特征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2 卢云龙;激光熔覆硅化物三元合金涂层的组织与性能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15年

3 付志凯;轮轨材料激光溶覆Fe基合金涂层的微观组织与磨损性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4 李培源;钢材表面非晶化工艺与性能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5 杭小琳;激光铣削对激光熔覆成形件的整形机理和试验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6 梁斌;基于大功率半导体激光熔覆的环模再制造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7 相占凤;添加固体润滑剂hBN的钛合金激光熔覆高温耐磨复合涂层研究[D];苏州大学;2015年

8 邓居军;磁化—激光熔覆复合技术强化与修复零部件表面性能的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5年

9 艾铭杰;Cr12MoV模具钢表面激光熔覆层组织及性能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10 赵文雨;2Cr12MoV表面激光熔覆Stellite 6涂层的组织及性能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13918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13918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a8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