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氩气保护下碳化钨对镍基合金熔覆层组织及耐磨性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8-11 09:46
【摘要】:目的改善Q235钢板的耐磨性,以取代65Mn在振动筛筛板中的应用。方法采用电阻丝加热非真空熔覆技术,在氩气保护条件下于Q235钢表面制备碳化钨/镍基合金复合熔覆层。通过SEM和XRD观察分析熔覆层与基体的结合方式、碳化钨分布、熔覆层组织及相组成,通过硬度测试及磨损试验,分析碳化钨对熔覆层耐磨性的影响。结果熔覆层与钢基体达到冶金结合。熔覆层主要由奥氏体、碳化钨、碳化物及硼碳复合化合物等相组成,碳化钨弥散分布其中。当碳化钨用量为熔覆粉末总质量的35%时,熔覆层硬度为47.3HRC,磨损率为0.08 mg/m,约是钢基体耐磨性的5倍,65Mn耐磨性的4倍。结论采用氩气保护制备的碳化钨熔覆层与基体结合良好,提高了钢基体的耐磨性。
[Abstract]: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wear resistance of Q235 steel plate and replace the application of 65Mn in vibrating sieve plate. Methods Tungsten carbide / nickel-base alloy composite cladding was prepared on Q235 steel surface under argon protection by non-vacuum cladding with resistance wire heating. By means of SEM and XRD, the bonding mode between cladding and matrix, the distribution of tungsten carbide, the microstructure and phase composition of cladding layer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The effect of tungsten carbide on wear resistance of cladding coating was analyzed by hardness test and wear test. Results Metallurgical bonding was achieved between the cladding layer and the steel substrate. The cladding layer is mainly composed of austenite, tungsten carbide, carbide and boron carbon compound. When the amount of tungsten carbide is 35% of the total mass of the cladding powder, the hardness of the cladding layer is 47.3 HRC and the wear rate is 0.08 mg / m, which is about 4 times of the wear resistance of steel substrate. Conclusion the tungsten carbide cladding layer prepared by argon gas protection has a good bonding with the substrate and improves the wear resistance of steel substrate.
【作者单位】: 郑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许昌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
【分类号】:TG174.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杨会龙;孙玉福;赵靖宇;马永华;王刘利;肖志云;王璐;丁丽平;;截齿表面感应熔覆WC增强Fe基熔覆层的研究[J];表面技术;2011年04期

2 李文虎;;氩弧熔覆钢表面WC/NiCo硬质覆层的组织与性能[J];表面技术;2011年05期

3 张增志,韩桂泉,付跃文,沈立山;高频感应熔涂、激光熔覆与氧乙炔喷焊GNi-WC25涂层的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3年02期

4 黄新波,贾建援,林化春,康春霞;钴基合金-碳化钨复合涂层耐磨抗蚀性能研究[J];材料工程;2004年08期

5 贺定勇;许静;马然;蒋建敏;;微米WC增强Ni60合金高频感应熔覆涂层耐磨性能[J];焊接学报;2008年08期

6 贺定勇;许静;马然;蒋建敏;王智慧;;高频感应熔覆WC增强Ni60合金涂层性能研究[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8年03期

7 王慧萍;戴建强;张光钧;邹昌谷;奚文龙;;喷涂与激光重熔技术制备镍基纳米钴包碳化物复合涂层的研究[J];热处理;2007年03期

8 张忠礼;丁勇;杨国强;沈威威;;热喷涂涂层与电镀层的结合与界面[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彦斌;退役机床再制造评价与再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海;张教强;季铁正;杨满红;寇开昌;;离子注入技术改性聚酰亚胺薄膜的研究进展[J];工程塑料应用;2011年07期

2 骆芳;陈智君;楼程华;柴国钟;;塑料模具钢表面激光熔覆陶瓷复合涂层的性能研究[J];兵工学报;2010年07期

3 顾伟生;丁浩;狄平;朱世根;;电火花自动强化过程中电弧飘移的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10年06期

4 李海凤;牛玉超;苏超;王志刚;陈莎莎;孙希刚;;工艺参数对直流磁控溅射膜沉积的影响[J];表面技术;2009年05期

5 王晓东;李元东;陈体军;康燕平;高坤;;半固态成形镁合金表面扩散渗铝技术的研究[J];表面技术;2011年05期

6 庞祖高;韦芙丹;单朝军;;H13热作模具钢RE-N-C-S-V-Nb多元共渗层的研究[J];表面技术;2011年06期

7 丛树林;时海芳;姜昕彤;李海玉;孙上茹;刘波;;磨削淬火强化层与高频感应淬火强化层的对比研究[J];表面技术;2012年03期

8 林吉曙;;电梯曳引系统摩擦磨损的分析[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马幼平;杨蕾;徐可为;李泽宇;刘玉高;;纯镁材表面Zn,Al混合粉合金扩渗层形成的机制[J];材料保护;2008年11期

10 杨效田;王智平;李文生;路阳;李霞;丁明辉;周晶晶;;感应熔覆制备表面涂层工艺及涂层组织特征[J];材料保护;2010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吴晓春;闵娜;陈玉华;汪宏斌;;喷丸对H13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A];第七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第二届表面工程青年学术论坛论文集(一)[C];2008年

2 李辉;王佰超;张大舜;姜合萍;;扭力轴疲劳寿命影响因素分析[A];全国先进制造技术高层论坛暨第八届制造业自动化与信息化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潘邻;高万振;潘春旭;陶锡麒;夏春怀;;激光熔覆钴基合金/WC复合涂层组织及摩擦学特性[A];第九届全国表面工程大会暨第四届全国青年表面工程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永东;氩弧熔敷原位自生颗粒增强镍基复合涂层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孙先明;铸钢表面镍基渗层的负压铸渗工艺及其摩擦学性能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3 徐子芳;粉煤灰聚苯乙烯新型保温建筑材料的制备实验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文才;ZK60和GW103K镁合金高周疲劳行为及其喷丸强化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温爱玲;表面纳米化对钛及其合金疲劳性能的影响[D];大连交通大学;2011年

6 宗琳;原位自生陶瓷复合堆焊层的组织与耐磨性研究[D];沈阳工业大学;2012年

7 张杰;热浸镀锌及其合金海水中腐蚀行为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05年

8 金国;电热爆炸定向喷涂微纳米晶涂层摩擦学性能及其机理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9 王旭;强流脉冲离子束辐照316L不锈钢结构及性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10 李欣;氮电弧熔化法制备TiN层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谷琳;数据挖掘在陶瓷涂层制备中的应用[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2 黄晓夏;原始组织对40CrNi2Mo钢感应热处理后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3 张雪辉;电沉积Ni-W合金镀层的制备、结构及其性能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4 林波;复合改性处理对AZ91镁合金表面结构和耐蚀性能的影响[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阳;等离子弧内孔旋转喷涂技术的研究及装置设计[D];沈阳工业大学;2011年

6 臧贝妮;Zn(OH)_2、Al(OH)_3对锌、铝镀层腐蚀行为的影响[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2011年

7 李佳庆;铝合金表面不同颜色微弧氧化陶瓷层的制备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8 王世钰;耐磨复合镀层技术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9 周游;铸钢表面镍基陶瓷颗粒复合功能渗层制备与性能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10 王晓东;半固态成形镁合金表面扩散渗铝技术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大伟,雷廷权,李强;激光熔覆金属表面改性研究进展(上)[J];中国表面工程;1999年03期

2 张大伟,雷廷权,李强;激光熔覆金属表面改性研究进展(下)[J];中国表面工程;1999年04期

3 徐滨士,梁秀兵,马世宁,刘世参,乔玉林,朱胜;实用纳米表面技术[J];中国表面工程;2001年03期

4 朱胜,徐滨士,姚巨坤;再制造设计基础及方法[J];中国表面工程;2003年03期

5 徐滨士,刘世参,史佩京,邢忠,谢建军;汽车发动机再制造效益分析及对循环经济贡献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5年01期

6 刘飞;曹华军;杜彦斌;;机床再制造技术框架及产业化策略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7 田国富;陈宝庆;张辉;张金兴;郑尚龙;;我国工程机械实施再制造的可行性分析[J];中国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8 姚巨坤;杨俊娥;朱胜;;废旧产品再制造质量控制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6年S1期

9 曹华军;杜彦斌;张明智;陈时权;;机床再制造与综合提升内涵及技术框架[J];中国表面工程;2010年06期

10 李珍,陈跃,上官宝,邓守军;铸钢表面WC-高碳铬铁铸渗层冲击的磨损性能[J];表面技术;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曹华军;王本涛;杜彦斌;陈时权;;基于公理化设计的废旧产品可重用再设计方法[A];2010年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齐峰;产品设计信息可重用性及产品设计资源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孙学军;集成产品模型建模及其重用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D];重庆大学;2005年

3 黄巍岭;金属陶瓷硬质覆层材料的应用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刘邦武;等离子束表面冶金耐磨镐型截齿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2 穆瑞;基于公理化设计的质量功能配置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3 刘笑冬;一种机床网络化生产管理与监控系统开发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7年

4 杜彦斌;面向生命周期的机床再制造与综合提升方案设计研究及应用[D];重庆大学;2009年

5 张潞潞;面向客户定制需求的再制造物料优化配置方法及应用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6 王本涛;基于残缺信息的废旧零部件可重用再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怀玉洁,刘长生;碳化钨加焊工艺耐磨抗塑性的应用[J];小氮肥;2001年01期

2 周叔良;;碳化钨的卤化物相制备法[J];湖南有色金属;1985年03期

3 曾昭华;;与镍粘合的碳化钨[J];国外采矿技术快报;1986年15期

4 J.M.Gomes ,庄海兴;气体喷射熔融钨酸盐法制备碳化钨[J];湿法冶金;1987年02期

5 江涛;复合镀铬-碳化钨镀层[J];防腐包装;1984年03期

6 T.Madhavi Latha ,向寨路;用电化学方法从碳化钨废料中回收钨和钴[J];湿法冶金;1990年01期

7 秦代毅,高滋;碳化钨晶格中的氧原子及其对催化活性的影响[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2年04期

8 J.M.Gomes;刘绍蕖;;用气体喷射钨酸盐熔融物的方法制取碳化钨[J];稀有金属与硬质合金;1986年03期

9 王瑾;碳化钼和碳化钨的制备[J];稀有金属快报;1999年03期

10 赵天林,赵钢;使用离子注渗碳化钨耐磨材料的效果分析[J];新世纪水泥导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岳航;;碳化钨/钴合成粉末中碳含量的测定[A];陕西省机械工程学会理化检验分会第八届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于朝清;易立;刘雪梅;任小梅;何小林;何娇;;碳化钨材料和器件强韧化的工艺技术研究[A];第十八届中国小电机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3 邵刚勤;段兴龙;孙鹏;李勇;谢济仁;钟涛;张枫;;纳米复合碳化钨-钴材料的磁性能研究[A];第五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Ⅱ[C];2004年

4 莫若飞;靳国强;郭向云;;溶胶-凝胶法制备高表面积碳化钨[A];纳米材料与技术应用进展——第四届全国纳米材料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碳化钨(WC-Co)涂层瓦楞辊项目[A];广东省材料研究学会部分单位会员成果汇编[C];2005年

6 高义民;张国赏;邢建东;;碳化钨颗粒表面增强高锰钢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耐磨性研究[A];2006全国摩擦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7 江国健;庄汉锐;李文兰;Shon In-jin;;场激化燃烧合成碳化钨—钴硬质合金[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邵奇;蔡振兵;林修洲;朱e,

本文编号:21766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1766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25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