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基于位错密度的残余应变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8-10-08 19:08
【摘要】:通过研究变形过程和变形间隔时间内的位错密度变化规律,提出用变形前的初始位错密度来表示残余应变的大小。在Gleeble-3500热模拟试验机上对X70管线钢进行双道次压缩试验,对试验数据进行回归拟合得到位错密度模型参数。计算不同变形间隔时间下的初始位错密度,并结合变形抗力模型计算变形抗力。变形抗力的计算值和实测值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可以用该模型来表示残余应变对变形抗力的影响。对不同的变形间隔时间,静态回复和静态再结晶对位错密度的影响程度不同。变形间隔时间短时,静态回复过程占主导,在计算残余应变时必须考虑静态回复过程对位错密度的影响;变形间隔时间长时,可以只考虑静态再结晶过程对位错密度的影响。该模型基于残余应变产生的微观机理,较传统残余应变模型的使用范围更广,计算精度更高。
[Abstract]:By studying the variation of dislocation density in the deformation process and the interval between deform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initial dislocation density before deformation can be used to represent the magnitude of residual strain. The double-pass compression test of X70 pipeline steel was carried out on Gleeble-3500 thermal simulation machine. The parameters of dislocation density model were obtained by regression fitting of test data. The initial dislocation density at different time intervals is calculated, and the deformation resistance is calculate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eformation resistance model. The calculated value of deformation resistance is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measured valu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model can be used to express the influence of residual strain on deformation resistance. The effect of static recovery and static recrystallization on dislocation density is different for different deformation intervals. When the deformation interval is short, the static recovery process dominates, and the effect of static recovery process on dislocation density must be considered in calculating residual strain, and the effect of static recrystallization process on dislocation density should be considered only when the deformation interval is long. The model is based on the microscopic mechanism of residual strain, and is more widely used than the traditional residual strain model.
【作者单位】: 北京科技大学冶金工程研究院;
【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FRC-IC-14-005)
【分类号】:TG14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胡贤磊,赵忠,邱红雷,刘相华;中厚板残余应变的工程计算方法[J];东北大学学报;2005年05期

2 李海军;徐建忠;王国栋;;热轧带钢精轧过程高精度轧制力预测模型[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5期

3 张国滨,徐树成,曹会改,李志军,李毅挺,牟文恒;再结晶软化程度对C-Mn钢变形抗力的影响[J];钢铁;2004年06期

4 蒋波;杨忠;文成;张建宇;王海龙;刘雅政;;曲轴用非调质钢C38N2的静态再结晶行为[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2014年08期

5 崔振山,刘才;热轧过程微观组织演变的数值预报与试验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00年07期

6 李永辉;王涛;张磊;高璐;郭琦;肖宏;马莉莉;边靖;;带钢热连轧精轧过程轧制力模型研究[J];重型机械;2012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沙庆云,范丹宇;含铌微合金带钢精轧过程中的再结晶行为[J];鞍钢技术;2003年03期

2 孙蓟泉;周永红;;板形控制技术及应用[J];鞍钢技术;2006年04期

3 李文斌;费静;范垂林;王国明;刘明;;提高热轧带钢厚度精度研究[J];鞍钢技术;2008年01期

4 王安;唐晓勇;张云生;王晓东;;双机架轧机模型自学习系统的研究[J];安徽冶金;2005年01期

5 张敏文;;宝钢5m厚板轧机宽展数学模型及其应用[J];宝钢技术;2007年05期

6 马文博;袁敏;;铁素体SUS430粗轧模型优化与完善[J];宝钢技术;2009年06期

7 郭朝晖;张群亮;;宝钢力学性能预报模型的研究与开发[J];宝钢技术;2011年05期

8 常在勤;影响带钢头部厚度精度原因的分析[J];包钢科技;2005年01期

9 张津;张叶成;黄少东;孙智富;;弹体热收口过程的再结晶行为模拟[J];兵工学报;2010年01期

10 张大志;叶海丽;项晓菲;谢新亮;李红霞;高广;;升速轧制对热轧带钢层流冷却出口温度的影响[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201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杰;景菁华;;承钢1780凸度和平直度控制的研究与应用[A];2011年河北省冶金信息化自动化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王丽君;童朝南;尹怡欣;李擎;;大时滞监控AGC系统的自抗扰控制[A];第二十九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C];2010年

3 王焱;胡海清;;数据驱动的热轧智能负荷分配[A];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C];2011年

4 田野;崔凤玲;;自动宽度控制方法在热轧带钢宽度控制中的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2年会暨能源计量与节能降耗经验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5 孟令启;张洛明;韩丽丽;马金亮;黄其柏;;基于MATLAB的Elman神经网络在中厚板轧机宽展预测中的应用[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徐林;张宇献;王建辉;顾树生;;基于多值编码GA-BP混合算法的板形板厚综合预测控制[A];2005年全国自动化新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7 周涛;李晓刚;;1580mm热轧带钢立辊轧机的短行程控制[A];2009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8 黄楠;樊大勇;;唐山不锈钢1580热轧卷取侧导板自动控制过程[A];2009年河北省轧钢技术与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9年

9 刘社牛;巫宝振;王斌;赵刚毅;陈安洛;;控轧控冷工艺对HP345屈强比影响的研究[A];河南省金属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10 谭树彬;包明伟;刘建昌;;Smith预估器在热连轧监控AGC中的应用研究[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3)[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英利;1500MPa级直接淬火马氏体钢的组织控制与强化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康煜华;3104铝合金热轧过程有限元分析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1年

3 董志奎;热轧带钢板凸度和板形在线控制模型及应用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4 马占福;热连轧板形控制模型优化与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5 仲兆准;带钢热连轧精轧厚度—活套综合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刘云飞;热轧管线钢冷却过程组织建模与仿真[D];燕山大学;2011年

7 章健;热轧卷取机卷筒扇形板失效机理及寿命研究[D];燕山大学;2011年

8 邓磊;铝合金精锻成形的应用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薛军安;中厚板矫直过程的理论分析及其控制系统[D];东北大学;2009年

10 周剑华;高速铁路重轨尺寸精度、平直度及残余应力控制的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明杰;神经网络和遗传算法在中厚板轧机中的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2 党淼;TA11本构关系及叶片微观组织模拟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10年

3 丁小冬;管式加热炉优化控制策略与仿真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刘满门;反应合成Ag/SnO_2复合材料挤压过程的有限元模拟[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吴锦;热轧带钢宽度的模糊仿人智能控制策略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李文婷;基于改进型粒子群算法的热轧带钢宽度神经网络预报模型的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7 丁雷;变厚度板材的轧制技术及其厚度控制模型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8 智常建;带钢热连轧板形在线控制技术的研究[D];太原科技大学;2011年

9 胡海;热连轧船板钢轧后冷却温度场模拟及相变行为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10 钟蜜;基于模糊决策树的热轧工艺关键变量的分析与提取[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爱文,江来珠;宝钢曲轴用非调质钢的生产与展望[J];宝钢技术;2003年04期

2 薛春霞;张玲;杨王s,

本文编号:225793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25793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09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