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多道次点式连续移动感应淬火数值模拟

发布时间:2019-07-20 14:00
【摘要】:为了实现复杂形状工件的表面强化,以电磁场和温度场的控制方程为基础,在ANSYS中建立了多道次点式连续移动感应淬火的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各个道次之间感应器移动轨迹的重叠宽度,对多道次连续移动感应淬火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得到了重叠宽度对多道次淬火区域温度场分布和组织转变规律,并通过金相实验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当轨迹的重叠宽度大于一定值时,后一道感应加热过程会使得前一道已淬火区域部分发生奥氏体转变,且由于存在热积累效应,后一道轨迹相比前一道轨迹的完全奥氏体化深度和部分奥氏体化深度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
【图文】:
图2多道次点式连续移动感应淬火模型示意图(Unit:mm)Fig.2SchematicdiagramsoftheMP-SCIHmodel
中国表面工程2015年图1AISI1045钢物理参数随温度变化曲线Fig.1Variationsofthermalandelectro-magneticprop-ertieswithtemperaturesofAISI1045steel图2多道次点式连续移动感应淬火模型示意图(Unit:mm)Fig.2SchematicdiagramsoftheMP-SCIHmodelW×H)为20mm×20mm×15mm。在数值模拟过程中,网格划分质量会直接影响计算精度以及计算效率。综合考虑计算时间和计算精度,工件采用六面体网格划分,而空气、铜管及导磁体则采用四面体网格划分,如图3所示。由于工件中电流分布具有明显的集肤效应[1,8],为了使得计算结果更精确,对表层2mm深度范围内进行网格细分(5等分),其余深度部分(18mm)使用等比例划分。网格划分完成后,工件沿深度方向(Z轴)上最小节点距离为0.2mm,宽度(X轴)和长度(Y轴)方向最小节点距离分别为1.2mm和1.65mm;整个模型中工件、线圈、导磁体和空气的单元数分别为40500、1796、711和36616。图3模型网格图Fig.3.FEMmeshofthemodel在ANSYS(13.0)中选用solid117单元进行电磁场分析,选用solid90单元进行温度场分析。感应器的移动速度和移动路径的控制是通过时间ki长来实现的,即在ANSYS软件中将感应器的连续运动过程分解为多个子ki。在每个子ki中,先进行电磁场求解,,将涡流生热作为温度场瞬态分
图4工件表面热处理区及选点示意图(Unit:mm)Fig.4Schematicdiagramsoftheheat-treatedareaandthepositionsofobservationpoints
rametersofthemulti-passspotcon-tinualinductionhardeningGroupI/Af/kHzv/(m·s-1)Overlap/mmA1800300.025.2B1800300.022.8C1800300.020.4为了研究多道次点式连续移动感应淬火过程中,不同的重叠轨迹对工件温度场的影响,选用了3组不同的重叠宽度进行分析。每一道轨迹的加热时间为5s,在感应器移动2s后在其后方工件被加热区域进行水淬。图4为多道次表面热处理区域示意图,线L1、L2、L3分别为各个道次的中心线,深色区域为重叠区,其中一道轨迹与二道的重叠区命名为第一重叠区(OZ1),二道轨迹与三道的重叠区命名为第二重叠区(OZ2)。选取工件表面各个轨迹中心线上的点为研究对象,以感应器初始位置正中心对应工件表面为P0点,沿运动方向每隔20mm选取一点,直至各道轨迹的终点。其中P6点为二道轨迹初始点,P12为三道轨迹初始点。为了分析各个道次之间的相互影响,选取位于三道轨迹中段表面上的P3、P9和P15点作为研究对象,图5为P3、P9、P15点所在横截面的示意图,提取这3点在A、B、C这3组参数条件下的时间温度曲线如图6所示。图4工件表面热处理区及选点示意图(Unit:mm)Fig.4Schematicdiagramsoftheheat-treatedareaandthepositionsofobservationpoints图5点P3、P9和P15所在横截面位置示意图Fig
【作者单位】: 武汉理工大学现代汽车零部件技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175392) 湖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4BAA012) 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新教师项目(20130143120015)
【分类号】:TG156.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浩;秦训鹏;汪舟;高恺;;三维点式感应淬火电磁热耦合场数值模拟[J];中国表面工程;2013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庆礼;刘国权;向嵩;王安东;;轴承钢的室温尺寸稳定性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2007年06期

2 杨瑞成,王晖,羊海棠,陈奎,袁晓波;用Larson-Miller参数描述12Cr1 MoV与15CrMo的老化行为[J];材料科学与工艺;2002年04期

3 陈传忠,于慧君,耿浩然,周香林,于家洪,王世清,雷廷权;高速钢激光相变强化组织的回火稳定性[J];材料研究学报;1999年04期

4 王然;12Cr2MoWVB与TP347H异种钢焊接接头的碳化物研究[J];电力建设;1999年01期

5 刘福广;李太江;王彩侠;梁军;刘立营;姚兵印;肖德铭;史文渊;;焊后热处理温度对P92钢焊缝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J];动力工程学报;2011年10期

6 冯宝富,马春荣;淬硬轴承钢磨削后的表面硬度[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05年02期

7 冯运莉,尹绍江,王云阁,齐长发;管桩钢筋用30MnSiV热轧盘条的研制[J];钢铁;2001年05期

8 邓想涛;王昭东;张逖;袁国;付天亮;王国栋;;HB450低合金超高强耐磨钢回火过程中的组织性能演变[J];钢铁;2011年05期

9 杨瑞成,王晖,刘忠艳,史亚春;珠光体耐热钢Larson-Miller参数的确定与验证[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2年03期

10 王晖,杨瑞成,郑丽平,史亚春,许晓鸣;热管材料P参数与剩余寿命关系的研究[J];甘肃工业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邓想涛;王昭东;王日清;袁国;郭朝海;王国栋;;低合金超高强耐磨钢在线热处理工艺研究[A];2009年全国高品质热轧板带材控轧控冷与在线、离线热处理生产技术交流研讨会文集[C];2009年

2 范洪涛;石伟;金嘉瑜;;Cr5支承辊用钢奥氏体化的实验研究[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潘成刚;多金属热锻模热应力缓解机理及方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王均;核反应堆用17-4PH不锈钢的性能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3 王晓文;低成本高性能钢筋的研究与开发[D];东北大学;2008年

4 李美艳;高铬铸钢轧辊激光熔凝改性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10年

5 肖桂枝;高性能石油储罐用钢开发[D];东北大学;2010年

6 张凯;超高强度管线钢组织性能控制与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姜旭;石油套管热处理过程残余应力的有限元分析[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2 鲍春;新型高Cr铁素体耐热钢组织及相变过程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3 姚军;新型低活化马氏体钢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陈永利;低温压力容器用07MnNiMoVDR钢轧制及调质工艺研究[D];东北大学;2009年

5 加文哲;核电一回路铸造双相不锈钢热老化机理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2年

6 师瑞霞;12Cr1MoV钢合金元素作用及基体性质的研究[D];甘肃工业大学;2001年

7 钱滨;45钢热处理过程组织转变量预测的试验研究[D];清华大学;2002年

8 张平;热处理工艺对Cr13型不锈钢组织和性能的影响[D];重庆大学;2005年

9 冯晓丹;几种钢材淬火过程计算机数值模拟优化的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10 蒋良;热处理工艺对3Cr2W8V钢热疲劳性能的影响[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鄢波,程先华;汽车减振器连杆高频感应淬火工艺应用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2002年02期

2 张伟;;P20模具钢表面合金化组织与性能[J];中国表面工程;2012年03期

3 李卫民;巩再艳;成宗胜;;基于ANSYS耦合场的轴类零件高频感应淬火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2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陈锐;钢铁工件控制淬火工艺研究[D];江苏大学;2006年

2 张月红;感应加热温度场的数值模拟[D];江南大学;2008年

3 刘晓光;感应透热温度场仿真技术的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09年

4 郑泽花;钢淬火换热系数计算及温度与微观组织模拟[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树青,周振国,詹新伟;车轴感应淬火技术研究[J];金属热处理;2001年08期

2 李成章,刘跃强;45销轴感应淬火工艺的确定[J];机械设计与制造工程;2001年04期

3 刘白,汪大鹏,廖珍;双频感应淬火的计算与应用[J];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4期

4 艾长胜,李宏伟,王新华,李国平,林松;变速感应淬火的示教再现控制[J];制造技术与机床;2002年11期

5 莫卡;轮边支承轴的中频感应淬火[J];金属热处理;2002年03期

6 姜建华,郑华毅;轧辊双频感应淬火有限元模拟与工艺优化[J];金属热处理;2002年06期

7 方和杰,包雪鹏;变速箱槽口类零件的高频感应淬火[J];金属热处理;2002年09期

8 秦新红,张兵,孙艳玲,王常青;差速锁拨叉轴感应淬火工艺的改进[J];金属热处理;2003年04期

9 李明波,游敏,陈燕;大平面板状零件连续感应淬火[J];金属热处理;2003年12期

10 周世棠,葛峰,柯晖,魏春梅,安红刚,周睿;瓦楞辊中频感应淬火热裂的有限元分析[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汽车零部件感应淬火质量检测及控制[A];第十三届全国汽车检测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许雪峰;赵敏;吴金富;;45钢工件感应淬火温度场有限元模拟分析[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3 游敏;余海洲;孔凡荣;李明波;;感应淬火板件上硬度分布研究[A];湖北省第十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郑小玲;杨春梅;张明松;戴晟;;板件感应淬火的电磁-热耦合模拟分析[A];湖北省第十届热处理年会论文集[C];2006年

5 葛运旺;罗尚民;张宗杰;王盛军;宋晓勇;;变压器移动式通用感应淬火机床[A];第三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暨第六次全国热处理生产技术改造会议论文专辑[C];2005年

6 汪宏斌;吴晓春;闵永安;;大型覆盖件模具材料及模具表面感应淬火研究[A];第十五届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暨华东地区热处理年会三十周年纪念活动论文摘要集[C];2006年

7 石仕梁;任业训;;用试验设计(DOE)方法优化曲轴感应淬火工艺[A];2010年重庆市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石仕梁;任业训;;用试验设计(DOE)方法优化曲轴感应淬火工艺[A];2010全国机械装备先进制造技术(广州)高峰论坛论文汇编[C];2010年

9 史遵宪;;灰铸铁机床导轨中频感应淬火[A];2008年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新兴铸管杯》工艺论坛征文论文集[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吴迪;感应淬火数值模拟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2 李忠华;凸轮共轭感应淬火机构设计及感应加热数值模拟[D];重庆大学;2012年

3 高恺;曲面模具点式感应淬火的数值模拟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4 王媛;等速驱动轴中间轴的感应淬火数值模拟分析[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5 龚玉霞;曲轴电磁感应淬火残余应力模拟及其对圆角应力影响的研究[D];中北大学;2012年

6 张显亮;石油钻井绞车刹车轮的中频感应淬火仿真与实验研究[D];扬州大学;2012年

7 徐洪波;重卡曲轴热处理工艺性能分析[D];山东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167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5167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e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