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形和淬火工艺对高强度热成形零件硬度-强度的影响
【图文】:
ǎ噻剿魅瘸尚胃咔慷雀职辶ρ绠?能评估标准,建立了适用于热成形产品工业质量评测的等级评估区间图,为热冲压生产线的在线质量检测控制提供重要指导依据。1热成形钢板强度-硬度试验试验材料采用热成形低碳硼合金热轧钢22MnB5,该钢板的原始强度为500~600MPa,维氏硬度210HV左右,化学成分如表1所示。表1低碳硼合金22MnB5的化学成分(质量分数,%)Table1Chemicalcompositionof22MnB5steel(massfraction,%)CSiMnPSCrTiBNFe0.240.271.140.0150.0010.170.0360.0030.004Bal.试验所用装置为高温分区冷却平板模具,如图1所示。模具的上下模均分为冷区和热区两部分,热区安装有由控温系统控制的电阻加热棒,可将模具温度控制在常温25℃到500℃之间[7-10]。试验时,先将板料加热到900℃,保温3min,使板料均匀奥氏体化,然后将板料取出迅速转移到已加热至预定温度的平板模具上。当板料降温至最佳成形温度750℃时[11]合模保压淬火。试验变量为保压压强和模具温度,保压压强为:5MPa、10MPa、15MPa;热区所用温度分别为100、300、330、370、400和500℃,冷区保持室温。试验后,在板料冷热区A、B、C、D位置分别测取强度和硬度[12],为获得200~550HV全域覆盖的硬度值,辅以空冷、风冷水冷等工况。将测试结果汇总分析,发现该热成形钢板的强度、硬度呈现非线性增长特性。强度随硬度增大而增大,且强度的增长速率也随之增大,采用柔性指数函数模型来描述其关系,建立非线性回归方程:S=a+b×exp(H/c)(1)式中,S为抗拉强度,H为维氏硬度,a、b、c为常系数。采用非线性回归方程对强度硬度关系进行拟合,拟合后常系数的数值分别为:a=48.91,b=353.85,图1高温平板分区冷却实验装置Fig.1Theexperimentalapparatusofthe
,辅以空冷、风冷水冷等工况。将测试结果汇总分析,发现该热成形钢板的强度、硬度呈现非线性增长特性。强度随硬度增大而增大,且强度的增长速率也随之增大,采用柔性指数函数模型来描述其关系,建立非线性回归方程:S=a+b×exp(H/c)(1)式中,S为抗拉强度,H为维氏硬度,a、b、c为常系数。采用非线性回归方程对强度硬度关系进行拟合,拟合后常系数的数值分别为:a=48.91,b=353.85,图1高温平板分区冷却实验装置Fig.1Theexperimentalapparatusofthethermalflatsub-regionalcoolingtestc=350.01。数据点及拟合曲线如图2所示。图2热成形钢板强度-硬度指数曲线Fig.2Curveofstrengthvs.hardnessforthehotformingsteel通过可靠性系数R2对拟合方程进行可靠性检验,R2定义如下:R2=1-∑(yi-y^i)2∑(yi-ys薸)2(2)且R2越接近于1,曲线拟合效果越好。代入试验数据,求得R2=0.9662,接近于1,研究结果表明:柔性指数模型对拟合热成形钢板淬火后强度硬度关系理想,可很好描述相关强度-硬度规律关系。2热成形工艺对硬度-强度的影响分别设置不同的保压压力,保压时间,板料厚度等成形因素,采用典型U形热成形模型对不同工艺因素下热成形零件强度硬度性能进行研究,试验模具如图3所示。试验时,保持水道通水,,先将板料加热到900℃,保温3min,然后转移到带有托料装置的U形模具上,降温至750℃时迅速冲压成形,并保压淬火。试验研究因素如表2所示。2.1强度-硬度指数预测模型验证本试验中采用特征位置硬度法研究不同工艺参206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工业装备与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大连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大连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3BAG05B0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4M561223)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DUT14RC(3)032)
【分类号】:TG14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黄鉴;何东升;马业华;冯斌;魏秦文;;数值模拟技术在三通热成形工艺中的应用[J];热加工工艺;2011年03期
2 崔大江;陈孝福;;2024和7075铝合金的加热成形[J];航空工艺技术;1983年09期
3 张巧丽,尤嘉,郭会光,陆宝臣;35CrMo曲轴热成形材料模型的研究[J];太原重型机械学院学报;1999年04期
4 张成武,苏小军,王世生;同步二层热成形法[J];化学工程师;2000年01期
5 陈明和,茆汉湖,朱知寿;热成形过程微观组织模拟研究进展[J];塑性工程学报;2005年02期
6 Dietmar Kuhn;;热成形令强度更高[J];现代制造;2006年30期
7 马宁;胡平;闫康康;郭威;孟祥兵;翟述基;;高强度硼钢热成形技术研究及其应用[J];机械工程学报;2010年14期
8 徐虹;沈永波;谷诤巍;孟佳;于思彬;李欣;;汽车超高强钢防撞梁热成形试验[J];吉林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S1期
9 陈素平;田坤;;高强钢热成形技术应用分析[J];现代零部件;2013年08期
10 P.R.Kelly;衣玉芳;;新的热成形领域高速、固相成形聚丙烯容器的实用化[J];塑料;197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田志强;;热成形钢与热成形技术的应用及发展现状[A];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第8分会场:钢材深加工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2 李光瀛;;热成形处理在深加工技术中的应用与发展[A];2014年全国钢材深加工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3 杨宇卫;赵镇波;;封头热成形和热处理对于复合钢板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A];2011年安徽省科协年会——机械工程分年会论文集[C];2011年
4 郭会光;刘建生;陈慧琴;杨超操;;Mn18Cr18N钢护环热成形新工艺数值模拟的研究[A];第三届华北塑性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5 路洪洲;Bian Jian;王文军;郭爱民;;基于汽车安全的热冲压成形技术优化[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6 杨宏;熊本胜;高强;杨伟;赫立远;;某公司车型热成形技术的应用[A];面向未来的汽车与交通——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精选[C];2013年
7 杨宏;熊本胜;高强;杨伟;赫立远;;某公司车型热成形技术的应用[A];2013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侯本来;;7075型材热成形下陷技术研究[A];大型飞机关键技术高层论坛暨中国航空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许章泽;安涛;;马钢第三条辗钢车轮生产线及其工艺技术水平分析[A];实践 开拓 创新——2008年快速重载车辆转向架与轮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路洪洲译;新热成形钢合金成分的创新设计[N];世界金属导报;2013年
2 新汶;“支气管热成形术”进入临床试验阶段[N];医药经济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马宁;高强度钢板热成形技术若干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2 石永军;激光热变形机理及复杂曲面板材热成形工艺规划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3 刘凯;高强度汽车钢的热机械性能与相变研究以及典型汽车零件的热成形制造[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勇;超高强度可淬火钢板热成形工艺数值模拟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2 邓Pr瀛;模具分区冷却因素对热成形硼钢性能的影响[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3 陈功;汽车B柱热成形模具型腔式冷却系统设计和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4 杜盟相;热成形温度场的测试及板料性能测试[D];吉林大学;2010年
5 严秀平;高强钢板热成形数值模拟与模具设计[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6 夏玉峰;套管叉热成形三维有限元模拟分析与实验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7 姜大鑫;高强度钢板热成形多场耦合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8 贾治域;车用高强钢热成形过程热—力—相变实验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李洪庆;超高强钢汽车零件热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准则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10 王新庆;厚壁大尺寸半球形封头热成形数值模拟与参数优化[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51701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5170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