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304不锈钢在氯化钠介质中点蚀缓蚀剂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9-07-22 08:53
【摘要】:目的研究钼酸钠、葡萄糖酸钠及其复配物在氯化钠介质中,对304不锈钢点蚀的缓蚀作用。方法对钼酸钠、葡萄糖酸钠按不同配比进行复配得到不同缓蚀剂,采用极化曲线法分别测试在这几种缓蚀剂存在的条件下,304不锈钢在3.5%(质量分数,后同)NaCl溶液中的点蚀电位。结果单组分的钼酸钠、葡萄糖酸钠对在3.5%NaCl介质中的304不锈钢点蚀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两种缓蚀剂有明显的协同缓蚀效应。结论当复配缓蚀剂配比为c(钼酸钠)∶c(葡萄糖酸钠)=2∶1时,其缓蚀效果达到最佳,点蚀电位为436 mV。
【图文】:
空白及单组分缓蚀剂条件下的极化曲线
钼酸钠、葡萄糖酸钠等试剂均为分析纯,单组分缓蚀剂和复配缓蚀剂均用去离子水配制。单组分和复配缓蚀剂总浓度均为40mmol/L,复配缓蚀剂配比c(钼酸钠)∶c(葡萄糖酸钠)分别为3∶1,2∶1,1∶1,1∶2,1∶3。阳极极化曲线采用上海辰华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CHI660D电化学工作站测定。工作电极为304不锈钢,辅助电极为Pt电极,参比电极为饱和甘汞电极,用盐桥接通电解池和参比电极。扫描速度为20mV/min。以阳极极化曲线上Ja=100μA/cm2所对应的电位作为点蚀电位(Eb)。2结果与讨论2.1单组分缓蚀剂的缓蚀效果图1为不锈钢电极在不加缓蚀剂时和分别加入钼酸钠、葡萄糖酸钠后的阳极极化曲线,表1为相应的极化曲线特征值。从图1可以看出,不加任何缓蚀剂时,不锈钢在氯化钠溶液中的点蚀电位为115mV。加入钼酸钠时,其点蚀电位上升到235mV;加入葡萄糖酸钠时,其点蚀电位则上升至164mV。同时,随着这两种化合物的加入,不锈钢的自腐蚀电位均正移。这表明,单组分的钼酸钠和葡萄糖酸钠对不锈钢在氯化钠溶液中均具有一定缓蚀作用,并且在40mmol/L的浓度条件下,钼酸钠的缓蚀效果好于葡萄糖酸钠。钼酸钠属于钝化膜型缓蚀剂。陈旭俊等人[13]研究发现,钼酸钠在不锈钢表面形成的钝化膜主要成分为难溶于水和酸的稳定化合物MoCl3。MoCl3是由富图1空白及单组分缓蚀剂条件下的极化曲线Fig.1Polarizationcurvesunderblankandone-componentinhibi-torconditions表1空白及单组分缓蚀剂条件下的极化曲线特征值Tab.1Stainlesssteelpittingpotentialunderblankandone-componentinhibitorconditions缓蚀剂Ecorr(vs.SCE)/mVEb(vs.SCE)/mVIcorr/μAη/%空白-4101154.342钼酸钠-3022352.00454
不同配比复配缓蚀剂条件下的极化曲线
作用。葡萄糖酸钠属于吸附膜型缓蚀剂。在含Cl-的溶液中,葡萄糖酸钠与Cl-会在不锈钢表面竞争吸附,,而葡萄糖酸钠较Cl-更容易吸附在不锈钢表面,形成单分子层吸附膜,起到覆盖效应。这种吸附膜可以有效阻挡水、Cl-和溶解氧等腐蚀性物质与不锈钢基体接触,进而对不锈钢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14—16]。但是这种吸附膜的抗Cl-穿透性差于钼酸钠所形成的钝化膜,且无类似钼酸钠钝化膜自身的耐蚀性。因此,在该浓度条件下,单独使用钼酸钠的缓蚀性能好于葡萄糖酸钠。2.2复配缓蚀剂的缓蚀性能图2为不锈钢电极在加入不同配比复配缓蚀剂时的阳极极化曲线,表2为相应的极化曲线特征值。可以看出,在氯化钠溶液中,任何配比的缓蚀剂都使不锈钢自腐蚀电位正移,并且提高了不锈钢电极的点蚀电位。其中,当c(钼酸钠)∶c(葡萄糖酸钠)=1∶1时,点蚀电位为163mV,与单组分葡萄糖酸钠的缓蚀图2不同配比复配缓蚀剂条件下的极化曲线Fig.2Polarizationcurvesatdifferentratiosofcompoundedinhib-itor表2不同配比复配缓蚀剂条件下的极化曲线特征值Tab.2Stainlesssteelpittingpotentialatdifferentratiosofcompoundedinhibitorc(钼酸钠)∶c(葡萄糖酸钠)Ecorr(vs.SCE)/mVEb(vs.SCE)/mVIcorr/μAη/%3∶1-3612782.118512∶1-2644360.827811∶1-3511632.996301∶2-2014140.926791∶3-4202602.60640效果相近,此时的缓蚀效果最差;当c(钼酸钠)∶c(葡萄糖酸钠)=2∶1时,点蚀电位为436mV,表明该配比的缓蚀剂对不锈钢在氯化钠溶液中的点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缓蚀效果达到最佳。值得注意的是,当c(钼酸钠)∶c(葡萄糖酸钠)=1∶2时,点蚀电位仍然达到414mV,该配比的缓蚀剂可以减少
【作者单位】: 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众信绿色管业科技有限公司;
【分类号】:TG174.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汪的华,甘复兴,姚禄安;缓蚀剂吸附行为研究进展与展望[J];材料保护;2000年01期

2 张欢;余静;徐燕飞;黄业荣;顾卡丽;杨昊;;4种环境友好型缓蚀剂对304不锈钢在氯化钠介质中点蚀的抑制作用[J];材料保护;2010年06期

3 安洋;徐强;任志峰;唐致远;;工业循环冷却水中不锈钢点蚀缓蚀剂的研究[J];电镀与精饰;2011年07期

4 龚洵洁,李宇春,彭珂如,谢学军;钼酸盐缓蚀剂在自来水中的缓蚀机理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1年04期

5 李玉明,刘静敏,马志超,匡云飞;钼酸盐与磷酸盐、硅酸盐复配缓蚀剂的研究[J];腐蚀与防护;2004年06期

6 芮玉兰;于静敏;路迈西;梁英华;田会娟;;盐酸体系不锈钢缓蚀剂的开发[J];腐蚀与防护;2007年03期

7 宋蔚,田禾,张津红;缓蚀剂的成膜机理分析[J];天津理工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孙彩霞;徐会武;陈燕敏;陈敏;刘荣江;程玉山;;复合型钼酸盐缓蚀剂性能研究[J];应用化工;2013年09期

9 陈旭俊;王海林;陈振家;;钼酸盐对不锈钢孔蚀抑制作用机理的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92年03期

10 余国骏;汤兵;;缓蚀剂研究中的电化学方法[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方景礼,刘琴,韩克平,陈耀辉;铁上绿色钼酸盐化学转化膜的研究[J];表面技术;1995年05期

2 芮玉兰;柳鑫华;梁英华;张学丽;;在自来水中绿色碳钢缓蚀剂的研究[J];表面技术;2006年03期

3 李宇春,龚洵洁,彭珂如;钼酸盐缓蚀剂在自来水中的电化学行为[J];材料保护;2001年07期

4 徐春梅,郭拥军,张吉;盐水介质缓蚀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J];材料保护;2003年11期

5 丁言伟,焦庆祝,王佳,张媛,金傲然;盐酸液中溴化十六烷基吡啶对锌的缓蚀作用及吸附热力学性能[J];材料保护;2004年07期

6 蒋黎;何晓英;邓祖宇;罗宿星;廖钫;;钨酸钠对X70钢在硫酸钠溶液中的缓蚀行为[J];材料保护;2008年08期

7 柳鑫华;孙彩云;王庆辉;;天然海水中钼酸盐复合缓蚀剂对A3钢的缓蚀效果[J];材料保护;2010年12期

8 张光华;王腾飞;孙卫玲;董惟昕;费菲;;硫脲基烷基咪唑啉类缓蚀剂的制备、缓蚀性能及其机理[J];材料保护;2011年02期

9 李和平,李艳萍,杨道武;酰胺咪唑啉酮缓蚀性研究[J];长沙电力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10 马荔,吕仁庆,曹作刚,瞿伦玉;含钼杂多酸盐对碳钢缓蚀性能的研究[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刘英华;谷宁;李春梅;;电化学法研究聚天冬氨酸在自来水中的缓蚀作用[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谭晓林;;胜利油田污水溶解氧对碳钢的腐蚀研究[A];油气管道腐蚀检测与防护预警[C];2012年

3 安洋;徐强;任志峰;唐致远;;工业循环冷却水中不锈钢点蚀缓蚀剂的研究[A];环渤海表面精饰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振宇;基于原子力显微镜和电化学方法的缓蚀剂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王彬;油气田用抑制CO_2腐蚀的咪唑啉类缓蚀剂的缓蚀行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3 陶志华;酸性介质中苯基—三唑类化合物对碳钢的缓蚀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4 高玉华;聚天冬氨酸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能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0年

5 赵景茂;碳钢在NaHCO_3-NaCl体系中的局部腐蚀行为与机理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01年

6 艾俊哲;二氧化碳环境中缓蚀剂抑制电偶腐蚀机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7 高国;β-胺基醇气相缓蚀剂的合成及其缓蚀机理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8 赵永峰;13Cr钢在CO_2-H_2S-Cl~-体系中的腐蚀行为及其缓蚀技术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0年

9 张勇;碱性铝燃料电池和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相关关键材料制备与评价表征[D];中南大学;2012年

10 舒俊;汽车排气系统用铁素体不锈钢耐蚀性能和成形性能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于会华;咪唑啉磷酸酯类缓蚀剂的制备及其缓蚀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房伟;第二代磷酸盐防锈颜料腐蚀抑制性能的评价及防锈机理的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3 郝明;攀钢轨梁厂净环水系统低磷水质稳定剂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4 戴彦;AZ91D镁合金缓蚀剂及纳米复合镀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高占鑫;氢氟酸介质中铝缓蚀剂的研制[D];辽宁师范大学;2011年

6 胡俊中;环保型镀层保护剂的研究[D];机械科学研究总院;2011年

7 于菲;不锈钢表面多巴胺复合膜的制备及抗蚀性能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宋伟伟;新型不对称双季铵盐缓蚀剂的合成及缓蚀性能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9 王国瑞;取代吡啶甲酰腙席夫碱的合成、表征及其缓蚀行为研究[D];桂林理工大学;2010年

10 刘坤;多潘立酮对黄铜在两种含氯溶液中的缓蚀行为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浩,陈旭俊;多烯胺钼酸盐缓蚀剂对不锈钢孔蚀的缓蚀作用和机理[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2期

2 陈旭俊;王海林;;孔蚀缓蚀剂及其理论研究评述(一)——铁基合金孔蚀缓蚀剂与缓蚀作用理论[J];材料保护;1991年06期

3 李宇春,龚洵洁,彭珂如;钼酸盐缓蚀剂在自来水中的电化学行为[J];材料保护;2001年07期

4 许淳淳,吴小梅;钨酸根抑制不锈钢局部腐蚀的机理[J];材料保护;2002年01期

5 汪的华,卜宪章,邹津耘,甘复兴;β-苯胺基苯丙酮在铁电极上吸附动力学的研究[J];电化学;1998年01期

6 田中群,任斌,佘春兴,陈衍珍;电化学原位拉曼光谱的应用及进展[J];电化学;1999年01期

7 林昌健,卓向东,冯祖德,杜荣归,田昭武;空间分辨电化学技术用于研究金属局部腐蚀[J];电化学;1999年01期

8 甘复兴,汪的华,邹津耘;界面缓蚀剂的吸附稳定性[J];电化学;1999年02期

9 唐光临,白晨光,欧阳奇;酸性介质中的钢铁有机缓蚀剂[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王佳,曹楚南,陈家坚;缓蚀剂理论与研究方法的进展[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于凯,许淳淳;钼酸钠对铁质文物的缓蚀作用研究[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4期

2 李现涛;魏雨;;钼酸钠在常温磷化中的作用[J];材料保护;2009年02期

3 周欣;杨怀玉;王福会;;钼酸钠对钢筋在氯离子混凝土模拟液中腐蚀行为的影响[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10年04期

4 郭良生,黄霓裳,余兴增;钼酸钠-磷酸盐对碳钢的协同缓蚀作用机理[J];材料保护;2000年02期

5 陈丽;施冬梅;何蕊;谷宁;李春梅;;钼酸钠与表面活性剂对碳钢的协同缓蚀作用[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6 郭新民;袁万钟;张鹏军;;膜的离子选择性与钼酸钠-三乙醇胺协同作用的研究[J];化学清洗;1993年03期

7 王昕,张春丽,王艳军;钼酸钠和三乙醇胺对45~#钢的缓蚀作用研究[J];沈阳工业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王昕,张春丽;钼酸钠和三乙醇胺对铜的缓蚀作用[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2004年01期

9 利建强;周德瑞;徐海涛;;钼酸钠抑制GCr15钢点腐蚀机理的研究[J];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1986年01期

10 郭新民,袁万钟;钼酸钠-三乙醇胺协同缓蚀效应的研究[J];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1991年04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陈丽;碳钢在氯化铵体系中的腐蚀及钼酸钠缓蚀作用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6年

2 刘阳升;3%NaCl介质中碳钢的缓蚀剂研究[D];重庆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5175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5175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1f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