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杠系预拉伸力的综合分析计算和探讨
[Abstract]:Screw transmission system is one of the key parts of CNC machine tools. Aiming at the calculation and determination of pretensile force of single push-single push and double push-single push support type screw transmission system, through analysis and certification, it is pointed out that the current conclusion has the following shortcomings and defects: when only considering the axial load factor, the pre-tensile force determined is too large in general; The calculation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pretensile force is not given when the two main factors of maximum axial load and thermal extension deformation are considered synthetically, or the pretensile force is calculated and determined only according to the compensation mode of thermal deformatio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nd conclusions are limited, unreasonable and incomplete. In order to overcome these shortcomings and defects, considering the above two main influencing factors, the force and deformation of the double-ended fixed screw system are analyzed. A new technical parameter, the critical pretension force, is introduced, and the comprehensive critical pretension force equation and its solution of the wire bar system are derived. Considering the minimum load requirement of the bearing and modifying the coefficient according to the practical application condition, the expression of the final pretension force is given, and the selectio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the correction coefficient are discussed, so that the calculation and determination method of the pretension force is clear, reasonable and in line with the reality. The calculation method is verified by experiments and shows its rationality.
【作者单位】: 桂林广陆数字测控股份有限公司;广西科技大学鹿山学院;广西科技大学工程训练中心;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基金】: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桂科攻1598008-26)资助项目
【分类号】:TG65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孙彦旭;刘春联;;滚珠丝杠副的预拉伸安装探究[J];现代制造技术与装备;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顾祝云;;数控等离子在工程上的应用探讨[J];机电信息;2014年12期
2 彭家浩;史耀耀;辛红敏;何晓东;;数控布带缠绕机主传动系统设计[J];机械传动;2014年05期
3 张挺;;钻夹头提高输出夹紧力矩的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4年07期
4 杨金凤;韩雄伟;刘捷;胡兆国;杜雪锋;;基于普通车床的汽车铝合金零件多轴钻孔专机改造设计[J];机床与液压;2014年14期
5 孙业荣;张春雨;孙业国;汪建;;汽车轮辐专用多头钻设计[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4年04期
6 高荣;罗刚;胥宏;陈勇;杨章;杨海;;中走丝线切割机床工作台进给系统设计方案的研究[J];机床与液压;2015年16期
7 吴东明;谢辉;范玲;谢诗;;锥形带孔零件外形精加工的完全自动化[J];企业技术开发;2014年06期
8 马树军;;普通机床的距离测量[J];制造技术与机床;2014年05期
9 龚肖新;卢强;;机床支承件结构设计方案优化选择[J];现代机械;2014年03期
10 杨军安;;料斗式振动上料装置设计及应用[J];新疆有色金属;2014年S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天霄;液压元件的可靠性设计和可靠性灵敏度分析[D];吉林大学;2014年
2 李冬英;数控机床装配质量建模与诊断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红娟;高精度数控联动回转工作台关键技术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2 蒋益飞;曲轴复合车削自动换刀系统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1年
3 张从从;数控车床的绿色化再设计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3年
4 田朋波;钢轨粗磨机电气控制系统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5 朱岩;电主轴可靠性试验台模拟切削力加载方法与试验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6 闫冰;铣车复合加工中心双驱丝杠静动热态特性分析及尺寸优化[D];兰州理工大学;2014年
7 黄有概;自动电弧焊焊炬运动控制算法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8 毕庆;高速镂铣机的设计与开发[D];广东工业大学;2014年
9 岳中波;磨料水射流径向模式车削工程陶瓷材料工艺优化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10 江勇;袋泡茶自动装盒机及控制系统的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潘荣臻;;铝合金厚板预拉伸工艺的探讨[J];轻合金加工技术;1982年Z3期
2 韩念梅;张新明;刘胜胆;宋丰轩;;预拉伸对7050铝合金断裂韧性的影响[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0年11期
3 芦德惠;单长智;郝冬梅;;2618A合金厚板预拉伸量与电导率间的关系[J];黑龙江冶金;2006年02期
4 王俊杰;预拉伸板最佳变形量的研究[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88年05期
5 龚海;吴运新;廖凯;;预拉伸对7075铝合金厚板残余应力分布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09年06期
6 吴运新;龚海;廖凯;;铝合金预拉伸板残余应力场的评估模型[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张克伟;张磊;张燕飞;韩啸;王志超;祁艳华;;预拉伸对2A12铝合金棒材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3年11期
8 王奎民;;预拉伸对7075合金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1988年12期
9 王聪;罗兵辉;熊雯瑛;王志超;;预拉伸处理对2024铝合金组织和性能影响[J];轻合金加工技术;2011年10期
10 权力伟;赵刚;Sam GAO;Barry.C.MUDDLE;;预拉伸对时效2524铝合金微观组织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郑林;张津;彭正坤;何长光;;基于短波长特征X射线衍射的预拉伸铝板内部晶体点阵畸变与织构分布表征[A];中国晶体学会第五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大会(粉末衍射分会场)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杨建伟;张利;程辉;;提高铝合金预拉伸板材超声波检测的准确度[A];全国第十三届轻合金加工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伟球;;预拉伸介电高弹聚合物的三维断裂[A];第16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会议程序册[C];2012年
4 张亚红;樊亚玲;周进雄;;单轴预拉伸介电弹性体驱动器的机电稳定性分析[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记者 汤莉;亚洲第一条大规格铝合金预拉伸板生产线投产[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2年
2 王祝堂;数说全球铝合金板材预拉伸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乔玲;长程力诱导软弹性固体表面不稳定模式的预拉伸控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姜科达;淬火停放时间和预拉伸对7B04铝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D];中南大学;2014年
2 李园园;预拉伸及时效对7055铝合金组织性能影响的研究[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3年
3 陈立胜;薄膜主动预拉伸机构的制造与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5181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518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