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液态金属铜及铜锆合金快速凝固过程中相转变微观机理的模拟研究

发布时间:2019-09-21 20:57
【摘要】:本文回顾了凝固科学的发展历程,介绍了液态金属的快速凝固的理论、工业应用和计算机模拟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简述了分子动力学(Molecular dynamics,MD)模拟研究的起源、发展和应用:从基本原理到具体实现,包括原子间相互作用势、模拟系综和计算机算法等。重点描述了本文采用的微观结构分析的关键方法——团簇类型指数法(Cluster Type Index Method-3,CTIM-3)。本文主要是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并结合双体分布函数、HA键型指数法和团簇类型指数法等微观结构表征方法,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系统考察了液态金属铜(Cu)及铜锆合金(Cu-Zr)在快速凝固过程中相转变的微观结构演变机制。首先,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液态金属Cu在1×1012 K/s冷速下的结构演化过程中。能量与温度曲线的突变表明,在此冷速下体系经历了结晶过程,且根据能量曲线的斜率改变可确定结晶起始温度和结束温度为707 K和622K。采用CTIM-3方法,对体系中数量最多的基本原子团簇(涉及体系80%以上的原子)的演变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基本原子团簇所占百分比的增减变化清晰地显示,从液态到晶态的相转变经历了几个逐步递进的阶段(有部份重叠),且的确是通过“步进”来完成的。尤其发现:在结晶之前,二十面体结构在T∈(792K,745K)区间存在一个数量饱和的阶段,此饱和状态对于稳定过冷液体和孕育晶化先驱--亚稳体心立方bcc结构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过渡结构bcc-like团簇在此饱和温度区间开始迅速增长,bcc团簇在此饱和阶段结束之际开始迅速增长,而非晶体ico-bcc-like团簇在此饱和阶段始终保持迅速增长。而在相转变起始温度707 K,ico-bcc-like团簇开始迅速减少,稳定的面心立方fcc团簇开始迅速增加。在相转变结束温度622 K,只有fcc团簇还保持较大的增长速率,而得到300 K时fcc为主体的晶体结构。Cu的快速凝固过程中经历了二十面体饱和阶段和bcc亚稳态,因此Cu的结晶过程遵循Ostwald提出的“步进原则”。进一步采用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研究了包含100万原子的Cu64.5Zr35.5合金体系在快速凝固过程中纳米团簇的形成与演变机制。采用CTIM-3表征方法分析系统的微观结构,发现:过冷液体与非晶固体中所占百分比最高的基本原子团簇为二十面体,其主体结构由二十面体之间相互连结而成的大团簇构成,尤其是二十面体通过1551键型共心连接形成稳定的不同尺寸的纳米级IS-ICO团簇。特别发现:在非晶固体(300 K)中,IS-ICO纳米团簇的尺寸分布(包含原子数目)具有幻数特征,包含原子数目主要为19,23,25,27,29,31,33,35,37,41,43…等。这些具有幻数特征的纳米团簇的中心原子相互连结的形状有链条状,三角形带单链,四边形带单链三种。由于二十面体具有高度的局域结构对称性,因此由其构成的IS-ICO纳米团簇具有较高的结构稳定性,导致包含大量IS-ICO纳米团簇的非晶态Cu-Zr合金具有更强的力学稳定性以及可承受更高的负荷加载。深入研究了初始熔体温度对Cu46Zr54合金快速凝固过程中的微观结构演变与非晶固体中微观结构和力学性质之间关系的影响。通过对5个起始温度的凝固过程的模拟数据分析,发现与非晶体相关的键型(1551、1541和1431),二十面体(120 12 0 0 0 0 0 0)与缺陷二十面体(12 0 8 0 0 0 2 2 0)对整个凝固中的微观结构演变起着重要作用。初始熔体温度的影响在体系温度低于玻璃转变温度Tg才明显体现。在300 K时,5个凝固过程得到的非晶固体中所含的主要非晶态键型、主要基本原子团簇、弹性常数以及在形变过程中的结构软化程度均与初始熔体温度成非线性关系,且在一定区间内涨落。但存在一个最佳的初始熔体温度2000 K,由此熔体温度急冷得到的非晶固体结构含有最高比例的非晶态键型、缺陷二十面体和二十面体,且堆积密度最高,拥有最优的强度和最小的结构软化程度。
【图文】:

亚稳相,稳定相


/ 1f fD = ΔH ′ΔH < 程(1.5) 则有如下的解:0rA D AtT D A = 定相熔点温度之间的比率( / )m mT ′ T t0位于mT ′ 与 0 K 之间。ΔG*)′与温度的关系。低温下fΔH 的 ΔG*。例如图 1.1 中 A=0.8,t如果过冷区间足够大,亚稳相的形较大过冷液体或过饱和熔体,Ost合金系统在实验上[8-11]也证明了这凝固中相连续改变的过程,样品后转变为稳定的 α 相,,此相转变

金属熔体,亚稳相


如果过冷区间足够大,亚稳相的形较大过冷液体或过饱和熔体,Ost合金系统在实验上[8-11]也证明了这凝固中相连续改变的过程,样品后转变为稳定的 α 相,此相转变图 1.1 稳定相和亚稳相的 ΔG*对比[5]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46.11;TG111.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Morris;Cohen;;快速凝固及其研究成果[J];上海金属(钢铁分册);1982年03期

2 扬;喷涂快速凝固粉末的新方法[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87年03期

3 唐华生;快速凝固粉末冶金轻合金的研究发展概况[J];宇航材料工艺;1990年03期

4 石功奇;快速凝固轻合金的研究现状[J];材料导报;1990年10期

5 陈卫平;;快速凝固技术应用前景[J];湖南有色金属;1990年02期

6 窦健敏;快速凝固工艺[J];稀有金属;1993年04期

7 张荣生,宋璞生;金属快速凝固方法的数学模型[J];钢铁研究学报;1994年02期

8 张士勋;;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新型材料——快速凝固微晶材料[J];金属热处理;1984年01期

9 章靖国;快速凝固工艺在材料工程中应用[J];上海钢研;1985年01期

10 荣启光;快速凝固金属粉末的工业化前景[J];机械工程材料;198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成;谢建新;杨劲松;邵锐;朗泽保;方永;;金属带材(坯)的快速凝固成形[A];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2 陈晓明;杨院生;胡壮麒;;二元合金快速凝固非经典传热传质模型[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3 杨院生;惠希东;胡壮麒;;金属快速凝固的非平衡超急速传热传质模型[A];2000年材料科学与工程新进展(下)——2000年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4 黄劲松;刘咏;陈仕奇;刘祖铭;;快速凝固制备Al-Ni-Y非晶、纳米晶粉末[A];有色金属工业科技创新——中国有色金属学会第七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房也;巴德纯;张以忱;杜文强;孙宝玉;;钕铁硼快速凝固过程温度场ANSYS模拟[A];真空技术与表面工程——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张兴维;李润慈;王永兰;张宝珍;丁端鑫;;铝合金系列快速凝固粉末的金相制样方法及其显微组织[A];第二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5年

7 房也;巴德纯;张以忱;杜文强;孙宝玉;;钕铁硼快速凝固过程温度场ANSYS模拟[A];第九届真空冶金与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8 邵国胜;沈宁福;;以会聚束μ—衍射确定快速凝固铝合金中显微颗粒相的结构[A];第五次全国电子显微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1988年

9 魏怡芸;王敬丰;潘复生;;快速凝固Mg-Zn-Ca-Y非晶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研究[A];2011中国材料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10 王玉平;张润理;游一民;;快速凝固法制备细晶超细晶Cu-Cr合金的进展[A];2010输变电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莫云飞;液态金属铜及铜锆合金快速凝固过程中相转变微观机理的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5年

2 徐锦锋;复相合金的快速凝固及电阻率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6年

3 张世良;硅熔化与快速凝固过程的模拟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4 柴丽华;快速凝固TiAl基合金的组织演变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张卫;亚快速凝固过程中瞬态界面换热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肖于德;快速凝固AlFeVSi耐热铝合金组织性能及大规格材料制备工艺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7 韩秀君;亚稳金属熔体的热物理性质及其快速凝固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2年

8 盛绍顶;快速凝固AZ91镁合金及其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燕龙;稀土元素参与下AZ91D镁合金亚快速凝固组织及其热稳定性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4年

2 柴丽华;稀土钇对快速凝固钛铝基合金显微组织的影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6年

3 刘施峰;普通熔铸与快速凝固Cu-15Ni-8Sn-XSi合金组织结构与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5年

4 吴炜;快速凝固四元铝基金金显微组织及性能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5 邱红臣;液锌快速凝固和铁在液锌中腐蚀的分子模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6 李彦举;对均匀颗粒快速凝固过程的研究及其冷却行为的预测[D];天津大学;2006年

7 杨林;往复挤压快速凝固Mg-6.0%Zn-1.0%Y-0.6%Ce-0.6%Zr(wt%)合金的疲劳性能[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8 曹庆平;快速凝固AI-Ti-Fe基合金的显微组织和性能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9 杨扬;快速凝固Cu-Sn亚包晶合金的微观结构与性能[D];西安理工大学;2007年

10 陈倬麟;单辊快速凝固装置与Mg-5%Zn合金快速凝固组织[D];西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53956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53956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b6c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