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扭杆滚压加工仿真及疲劳寿命分析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17:46
【摘要】:现阶段,在扭杆的滚压加工过程中,滚压深度、滚压速度、进给速度和滚压圈数等工艺参数主要是靠操作者积累经验,对工人技术素质及水平的要求较高,扭杆滚压加工工艺参数的选取具有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影响扭杆加工后的残余应力,从而影响扭杆的疲劳寿命。本文应用有限元分析软件,以某车型用扭杆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滚压工艺模拟,分析四种工艺参数(滚压深度、滚压速度、进给速度、滚压圈数)对滚压后扭杆残余应力的影响,并在施加不同残余应力下,分析扭杆疲劳寿命的变化趋势,同时通过扭杆滚压加工时的受力分析,提出在扭杆滚压加工时的一些改进方法。首先在ABAQUS中建立了滚压仿真实体模型,根据实际滚压加工工艺的特点,对扭杆滚压加工过程进行必要的简化;计算了材料的本构方程;设置了扭杆有限单元类型;定义了材料的参数;并对滚压实体模型进行了网格划分,建立了滚压有限元模型;同时根据扭杆在滚压加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对其定义了仿真边界条件和接触条件。其次建立了滚压加工仿真的模拟方案,分析研究了四种工艺参数(滚压深度、滚压速度、进给速度、滚压圈数)在滚压后影响扭杆残余应力的规律。分析得出:在扭杆表层,残余压应力值随滚压深度增加而增大;增大滚压速度,扭杆表层残余压应力值也逐渐增大,并且较低的滚压速度有助于残余应力的分布均匀;增大进给速度,扭杆表层残余压应力值则减小,并且较低的进给速度有助于残余应力的分布均匀;增加滚压圈数,扭杆表层的残余压应力呈现先增大后减小最后持平的趋势;这些规律为滚压加工工艺参数选择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为后续残余应力与疲劳寿命关系研究奠定了基础。然后建立了扭杆和扭转臂实体模型,详细介绍了模型的网格划分以及边界条件、载荷的施加,分析了扭杆的静强度,得出扭杆的最大等效应力为648.1MPa,扭杆的最大剪切应力为300.1MPa,最大应力位置出现在扭杆的过渡圆角处;得到了扭杆的等效应力分布,为后续分析扭杆的疲劳寿命做准备;分析得出了扭杆的最小疲劳寿命为1132400次,扭杆最小疲劳寿命发生在扭杆过渡圆角部位,这是由于扭杆过渡圆角部位是应力集中区,因此在设计圆角部位时应该注意结构的优化和工艺的改进;通过施加不同的残余应力,研究了疲劳寿命随着残余应力变化的趋势,得出了残余应力与疲劳寿命的关系;残余压应力会降低扭杆的疲劳寿命,残余拉应力则能够增大扭杆的疲劳寿命;随着残余压应力的增大,疲劳寿命也随之增大,在残余压应力大于等于600MPa时,扭杆疲劳寿命已经大于10e7次;计算出了扭杆在不同滚压参数下的残余应力对应的疲劳寿命,通过对比不同参数下扭杆的残余应力及疲劳寿命,得出了最佳的滚压工艺参数。最后通过扭杆滚压加工时的受力分析,针对扭杆的刚性差对扭杆加工质量的影响,提出在扭杆滚压加工时的一些改进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加工质量。
【图文】:

扭杆,铁路运输


1 绪论铁路运输是五大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之一,拥有非常特殊及货物的运输都需要铁路运输,因而发展铁路运输是至关重路发展的新趋势,其具有运载能力大、速度快、能耗低以及为世界铁路发展的新趋势[1]。2004 年,我国从发达国家引进路装备技术;2008 年,我国第一条具有自主产权的京津高速80 公里的国产高速列车下线运营,标志着我国在铁路领域已所示,扭杆是高铁列车抗侧滚装置的关键零部件,高铁列车息息相关。

原理图,滚压加工,原理,滚珠滚压


图 1.2 滚压加工原理类型工艺可使用通用机床来完成,普通车床和数控车床经过改工具主要是有两部分构成的,一是滚压元件(滚压体),,形状将滚压加工分为:滚柱滚压、滚轮滚压和滚珠滚压。滚压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G30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德民;吴红刚;张健;刘荣帅;;基于扭摆法的三扭杆转动惯量测量装置[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7年03期

2 邱绍虎;;汽车扭杆力臂尾部平面铣削新型组合夹具[J];汽车工艺师;2017年08期

3 刘文松;邹敏佳;郭春杰;杜方孟;陈天鸥;;轨道车辆用多边形扭杆轴制造工艺研究[J];机车车辆工艺;2014年01期

4 刘文松;;我国高速动车组扭杆的发展现状和关键技术[J];机械工程师;2014年02期

5 唐晓峰;;基于系统优化策略的车辆扭杆梁后桥设计[J];上海汽车;2013年08期

6 饶立浩;;轨道交通车辆扭杆系统刚度设计[J];机械工程师;2012年09期

7 李文刚;姚巍;王强;席发臣;;履带车辆行动系统扭杆腐蚀断裂的分析[J];现代涂料与涂装;2011年05期

8 包雪鹏;汽车悬架扭杆强化技术[J];汽车技术;1998年05期

9 鹿云,孙春明;汽车扭杆制造技术[J];汽车工艺与材料;1999年11期

10 杨世忠;高精度扭杆的磨削加工[J];机械工艺师;1994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曾毅;;轿车行李箱盖扭杆设计[A];第十二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5年

2 普春杰;刘洪伟;;ZN1061G汽车驾驶室扭杆翻转机构设计[A];河南省汽车工程学会第二届科研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贺玲凤;;电子剪切散斑干涉法求解弹性扭杆问题[A];第十二届全国实验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9年

4 左曙光;宁国宝;周震华;张晓鹏;;扭杆梁式悬架系统的轮胎多边形磨损机理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5 左曙光;宁国宝;周震华;张晓鹏;;扭杆梁式悬架系统的轮胎多边形磨损机理研究[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闻声;韩晖;赵东广;;一种新型高强高韧弹簧钢在汽车上的试验应用[A];2002年晋冀鲁豫鄂蒙川沪云贵甘十一省市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2002年

7 王勇杰;马卫东;张铁山;;扭杆断裂分析及可靠性研究[A];第十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8 张茂松;时秀垒;刘超丽;韩智勇;庄庆坤;;某车型后扭力梁扭杆失效分析[A];第十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9 薛青;沈乐天;陈淑霞;白以龙;;单脉冲加载的Hopkinson扭杆装置[A];Hopkinson杆实验技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7年

10 崔金龙;张铁山;邓华伟;;新型转向器扭杆疲劳试验台研制[A];第十三届河南省汽车工程科技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栾海;未来汽车有“预感”,能“自我保护”防碰撞[N];新华每日电讯;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慧峰;扭杆滚压加工仿真及疲劳寿命分析研究[D];中北大学;2018年

2 郑胜峰;抗侧滚扭杆轴热处理工艺的改进[D];湖南大学;2017年

3 付丽秦;轨道交通用耐寒扭杆材料的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7年

4 赵双阳;抗侧滚扭杆轴用弹簧钢材料的性能研究[D];湖南工业大学;2013年

5 刘蒹;小质量锥柱形件转动惯量测试的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6 卢杰;抗侧滚扭杆参数化设计与疲劳寿命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4年

7 刘宇;抗侧滚扭杆对高速车辆动力学性能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8 李洁;基于有刷电机的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结构参数优化[D];沈阳理工大学;2014年

9 刘文松;CRH380A抗侧滚扭杆系统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10 马义平;高精度柱状件赤道转动惯量检测台的研制[D];长春理工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238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6238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714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