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激光3D打印用覆膜砂制备及成型工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8 04:42
【摘要】:本文基于激光3D打印技术特殊的成形方式与工艺特点,针对激光烧结件初始强度低,在清粉、转移过程中的易断裂或缺损等问题,采用两种热塑性酚醛树脂PF-1904、PFR-1350按1:1比例混合作为粘结剂,对适用于激光3D打印技术的覆膜砂制备工艺以及选区激光烧结工艺做了较为系统地研究。采用70/140目水洗硅砂,经过一系列初步实验,确定了影响覆膜砂性能的主要工艺因素有原砂温度、酚醛树脂含量、加入固化剂时混料温度、加入固化剂后混砂时间等。通过正交试验对覆膜全过程进行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各工艺参数对覆膜砂性能的影响为:树脂含量原砂温度加固化剂时混料温度加固化剂后混砂时间,获得了最佳覆膜工艺参数组合为:原砂温度180℃、树脂含量3wt.%,加入固化剂时混料温度110℃,加入固化剂后混砂35s,且常温抗拉强度达到3.6MPa,发气量18ml/g,完全能够达到铸造生产要求。此外,在达到技术指标以及强度符合使用要求的前提下,宝珠砂覆膜砂树脂含量仅为2wt.%,且发气量明显降低。与硅砂覆膜砂相比,宝珠砂覆膜砂烧结件的综合性能明显提高,尤其适用于成型复杂细薄零件的铸造用砂型(芯)。本文使用中北大学自主研制的SLS-500点扫描激光快速成型机,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覆膜砂选区激光烧结成型工艺参数进行了系统地研究。通过正交试验的极差分析发现,烧结工艺参数对覆膜砂的烧结特性影响程度大小为:激光功率扫描距离扫描速度铺粉层厚,最佳的烧结覆膜砂工艺参数为:激光功率24w,扫描速度1400mm/s,扫描间距0.20mm,铺粉层厚度0.30mm。经实验验证,在此最佳烧结工艺参数下烧结试样的初始常温抗拉强度达到0.62MPa。对烧结件的后处理工艺进行试验研究发现,当保温温度220℃、保温时长15min时,烧结试样常温抗拉强度可以达到3.5MPa以上,能够满足铸造过程的使用要求。
【图文】:

混制,混砂机,时间分配,干热


图 2.1 混砂机干热覆膜法的混制时间分配图2.2 覆膜砂的固化反应机理覆膜砂在模具或芯盒内的硬化过程可以看作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在受热条件下发生的硬化反应。在覆膜砂受到模具温度作用的过程中,如图 2.2 所示,树脂膜将发生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转移。阶段 1:树脂受热熔融且其粘度不断降低,当到达一定温度时混在凝胶化树脂中的乌洛托品开始发生分解并释放出甲醛。反应方程式如下: 26423(C H)N6HO6HCHO4NH阶段 2:此阶段的树脂仍处于热塑性状态,且会有少量的水被释放出来,就在这时,乌洛托品分解出的甲醛会与线型酚醛树脂分子发生缩合反应(即甲醛先在酚醛树脂分子链上的苯酚羟基的对位处生成羟甲基,如图 2.3 所示,然后,此酚羟基再与其他酚醛树

转变曲线,热塑性,酚醛树脂


中北大学学位论文14图 2.1 混砂机干热覆膜法的混制时间分配图2.2 覆膜砂的固化反应机理覆膜砂在模具或芯盒内的硬化过程可以看作酚醛树脂和乌洛托品在受热条件下发生的硬化反应。在覆膜砂受到模具温度作用的过程中,如图 2.2 所示,树脂膜将发生三个阶段的化学反应和物理转移。阶段 1:树脂受热熔融且其粘度不断降低,,当到达一定温度时混在凝胶化树脂中的乌洛托品开始发生分解并释放出甲醛。反应方程式如下: 26423(C H)N6HO6HCHO4NH阶段 2:此阶段的树脂仍处于热塑性状态,且会有少量的水被释放出来,就在这时,乌洛托品分解出的甲醛会与线型酚醛树脂分子发生缩合反应(即甲醛先在酚醛树脂分子链上的苯酚羟基的对位处生成羟甲基,如图 2.3 所示,然后,此酚羟基再与其他酚醛树脂分子苯酚核的对位或邻位的活性氢原子缩合,生成亚甲基-CH2-键)使得树脂分子由线型结构转变为体型结构,向热固性的阶段 3 进行。树脂贯穿砂粒间,砂粒之间形成架桥。3NH 造成的碱性气氛
【学位授予单位】:中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G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联慧;纪晓东;;像差对激光监听的能量利用率影响分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年期

2 ;《应用激光》2004年(第24卷)总目录[J];应用激光;2004年06期

3 齐先胜;任志国;刘峻亦;吴昌忠;陈怀宁;韩晓辉;;激光除锈技术对高速列车集电环性能影响研究[J];激光技术;年期

4 张群森;李崇桂;李帅;孙帅;王恩庭;;钛合金激光增材制造技术研究现状及展望[J];热加工工艺;2018年12期

5 ;激光微纳加工领域的代表人物[J];光电工程;2017年12期

6 ;《应用激光》2017年(第37卷)总目次[J];应用激光;2017年06期

7 蒋沁;;多点与单点激光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疗效比较[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8年02期

8 卢奇;;探究激光在线测量信号的特性及甄别方法[J];时代农机;2016年11期

9 雷颖;吴溯帆;李文志;董继英;杨斌;尹锐;谭军;;增生性瘢痕激光治疗的应用与进展[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6年06期

10 刘冰;赵邑;章伟;韩玉;施虹敏;钟华;谭雪晶;许阳;严淑贤;李承新;;痤疮瘢痕激光及相关治疗进展[J];中国激光医学杂志;201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应;乐芳芳;;激光治疗儿童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症[A];2014年浙江省美容整形学术会议暨浙江省首届美容整形医师大会论文汇编[C];2014年

2 欧阳娜;辛卫升;戴绪梁;;激光毛化的工艺特点[A];第七届(2009)中国钢铁年会大会论文集(中)[C];2009年

3 周展超;;点阵激光-组织相互作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陈光南;;激光离散热加工制造方法及其应用[A];2010’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刘善琨;;充分发挥激光学会作用 服务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A];湖北省学会创新发展理论探讨会论文集[C];2010年

6 杨丽;;激光——人类创造的神奇之光[A];2013年全国中西医结合医学美容学术交流大会论文汇编[C];2013年

7 黄凯;;激光导引星倾斜量探测研究[A];2013中国天文学会学术年会文集[C];2013年

8 宋为民;陈量;许爱娥;金宪强;;VPW532nm HELP-G激光治疗鲜红斑痣的临床和病理分析[A];2001年中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9 ;《激光集锦》2001年(第11卷、第1~4期)总目次[A];中国光协激光专业分会四届一次理事扩大会议论文集[C];2001年

10 郭琳;黄元庆;;一种由Nd:YAG构成的激光除垢实验设备[A];第三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俞陶然;沪研激光解苏浙企业难题[N];解放日报;2018年

2 本报记者 谭华健;中山激光行业“激”情澎湃[N];中山日报;2018年

3 记者 黄海华;超强超短激光实现10拍瓦放大输出[N];解放日报;2017年

4 记者 李大庆;上海超强超短激光实验装置国际领先[N];科技日报;2017年

5 本报洛杉矶特约专家 邱可平Keping Qiu;激光时代已经到来?[N];中国电影报;2015年

6 记者 辛雪辉;粤铭激光:以技术领先赢得市场[N];广东科技报;2004年

7 刘兴良 刘飞虹;激光助人种地斗天[N];大众科技报;2002年

8 张忠霞;美专家开发出激光辅助选种新技术[N];人民日报;2008年

9 北京大学眼科中心 胡运韬;打激光轻微有点胀[N];健康时报;2008年

10 见习记者 谌达军邋记者 王作晖 瞿凌云;武汉激光为何“散光”?[N];长江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岱民;碳钢激光打微孔质量控制技术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2 佟艳群;激光去除金属氧化物的机理与应用基础研究[D];江苏大学;2014年

3 曲杨;高精度低成本激光振镜扫描3D视觉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4 王志坚;装备零件激光再制造成形零件几何特征及成形精度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曾明;激光离化注入产生高品质电子束理论与数值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6 张晓东;齿类件激光再制造及性能提升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7 董晓曦;双波长激光痛觉刺激的方法和技术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8 师文庆;基于振镜扫描的激光微焊接技术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晗;激光热痛刺激引起的皮肤组织温度分布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10 张纪庄;皮肤病治疗中激光蚀除和选择性光热解的光热作用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司晨;激光3D打印用覆膜砂制备及成型工艺研究[D];中北大学;2018年

2 李诚;激光微烧结工件表面的激光微抛光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苑晓菲;激光表面熔覆理论研究与数值模拟[D];东北大学;2014年

4 李宁;激光显微操纵器的设计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0年

5 陈陶;激光与物质热作用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6 刘苛扬;同轴送粉式激光增材制造沉积形貌的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16年

7 谢昕;短波长激光抛光蓝宝石晶体的机理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7年

8 张逸辰;提高激光电池效率的理论及实验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年

9 陈翠云;多功能激光修调系统的研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马飞;532nm激光止血作用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317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6317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30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