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度对多晶γ-TiAl合金中微裂纹扩展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G146.23
【图文】:
其他合金元素,例如加入 Nb 元素可以提高其断裂韧性、加入 W刚度[10]。该合金的综合性能的提升依赖加入元素的比例、形态以与制造的工艺有关。γ-TiAl 是 L10有序超点阵结构,面心四方结分变化而变化,a=0.3957-0.4015nm,c=0.4062-0.4097nm,c/a 型化合物。δ-TiAl3也具有 D019超点阵结构,其晶胞常数 a=,c/a≈2.23,δ-TiAl3也属于 Kurnakov 型化合物。种稳定化合物中,α2-Ti3Al 合金是较成熟的 TiAl 合金,其室温强,但其使用温度低于γ-TiAl,抗氧化能力较差,由于结构不稳定导被广泛应用;γ-TiAl 相比 Ti3Al 具有较高的弹性模量、抗蠕变能存在室温脆性及高的裂纹扩展速率;δ-TiAl3合金的密度最低,抗点低,限制了其在高温条件下的应用,又因为固溶范围太窄,导加工比较困难,因此也没有被广泛应用。工程实际应用中的 TiAl 合金主要是由大量的γ-TiAl 和少量的α2-]。这两种 TiAl 合金的晶体结构如图 1.1 所示。
单晶体 多晶体图 1.2 单晶体与多晶体结构对比图运用分子动力学对多晶体也有研究,Krivtsov 等[34]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体的材料力学性能,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子动力学方法的多晶材料构建技材料进行了单轴压缩试验,并比较了单晶体和多晶试样的应力应变关系用分子动力学方法对人工构造多晶硅的纳米切削进行了三维仿真,对多机理做了深入研究。刘飞等[36]采用 Voronoi 方法建立了多晶铜切削模型学方法对多晶铜的纳米切削过程进行了动力学仿真,对切削和切削力会阻止位错向晶粒内部运动。iAl 合金多晶体方面,Zhou 等[37]研究了多晶钛铝合金塑性变形后的表面,三维表面粗糙度参数和应变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并且也观察到的表力应变之间的线性关系。谢鑫强等[38]采用 Voronoi 算法建立了γ-TiAl 多模型进行单向拉伸模拟,分析其中的位错、滑移及孪生的现象。结果表同晶粒取向的滑移系与孪生系的启动存在差异。奉新峰等[39]采用分子动
-231.38 10 /Bk J k。零,令 NioldioldinewivNvv11缺陷及相互作用力的原因,系统中原子的初要有一个平衡过程,也即弛豫过程。原子经,相互作用的情况达到较为真实的理想状态作用下进行[42 ]。模拟中,主要包括两种边界条件:周期性边界条件的使用大多是为了研究原胞表面效应性边界条件。由于本文模拟时不需要考虑表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卉;芮执元;罗德春;付蓉;剡昌锋;;温度对单晶γ-TiAl合金裂纹扩展的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4期
2 曹卉;芮执元;罗德春;剡昌锋;陈文科;;加载速率对单晶γ-TiAl裂纹扩展影响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2016年02期
3 罗德春;芮执元;付蓉;张玲;剡昌锋;曹卉;;单晶γ-TiAl合金中裂纹沿[111]晶向扩展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功能材料;2016年02期
4 刘娣;张利军;米磊;郭凯;薛祥义;;TiAl合金的制备及应用现状[J];钛工业进展;2014年04期
5 陈玉勇;苏勇君;孔凡涛;;TiAl金属间化合物制备技术的研究进展[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4年03期
6 张斌;张晓泳;李超;周科朝;;低Al含量Ti-Al合金相变行为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2年06期
7 卢山;李子然;昝祥;;晶界对近片层TiAl高温动态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年02期
8 曾祥国;许书生;陈华燕;;镁合金裂纹顶端塑性变形和失效机理的分子动力学模拟[J];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9 李金山;张铁邦;常辉;寇宏超;周廉;;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J];中国材料进展;2010年03期
10 刘飞;梁迎春;白清顺;郭永博;;纳米切削多晶铜的分子动力学仿真研究[J];工具技术;2010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奉新锋;晶内纳米孔洞对γ-TiAl多晶拉伸变形影响的MD模拟[D];湘潭大学;2016年
2 谢鑫强;取向与晶界影响γ-TiAl合金位错与孪生启动的FEM模拟[D];湘潭大学;2015年
3 徐志军;激光熔化沉积TC11/γ-TiAl双合金材料的工艺、组织及性能[D];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2013年
4 刘妮玲;Voronoi图栅格算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5 荣钢;基于分子动力学的纳米单晶铜拉伸与剪切模拟[D];景德镇陶瓷学院;2007年
6 林有智;TiAl基金属间化合物疲劳损伤与断裂机理的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804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804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