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和不锈钢是应用十分广泛的两类金属材料,其复合结构不但能够实现不同生产条件下对材料性能的要求,而且还可以节省铜材的使用,大大降低了复合结构的成本,充分发挥了复合结构在性能与成本上的优势互补,因此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而电解铜阴极板与导电杆的连接就是其典型应用之一。本文采用钨极氩弧焊(Gas Tungsten Arc Welding,GTAW)方法对T2紫铜与316L不锈钢异种金属进行了薄板对接焊,确定了获得良好焊缝成形的焊接工艺参数范围。通过向焊缝中填充含不同合金元素的铜焊丝研究了不同焊丝中合金元素Al、Si对铜-钢焊接接头微观组织、力学性能、导电性以及腐蚀性的影响,此外,还研究了退火热处理对铜-钢焊接接头微观组织、拉伸性能、导电性能以及腐蚀性的影响。采用S201焊丝进行了T2紫铜和316L不锈钢的对接焊,通过大量工艺试验实现了铜-钢异种金属的不开坡口单面焊双面成形,研究了不同工艺参数下(焊接电流、对接间隙、电弧偏距)铜-钢焊接接头的焊缝成形、微观组织形貌、力学性能以及导电性能。结果表明:对接间隙对焊缝成形无明显影响,电弧偏距对焊缝成形影响较大,当电弧偏向铜侧时能获得成形良好的焊缝。随着热输入的增大,电弧搅拌作用增强,焊缝金属中混入的富Fe相数量增多,而且分布不均匀,铜-钢界面也由平直状转变为锯齿状,但铜-钢接头的拉伸强度并未发生明显变化。采用S201、S211和S214三种铜焊丝对T2紫铜和316L不锈钢进行了对接焊。通过SEM、EDS、XRD等方法分析了铜-钢接头界面的微观形貌及组织,发现加入Al、Si元素会对改变焊缝中富Fe相的形态及分布产生明显影响。S201焊丝对应接头焊缝中的富Fe相的形态呈花瓣状,S214焊丝对应接头焊缝中的富Fe相的形态呈细小的树枝晶,而且分布没有规律;而S211焊丝对应接头焊缝中的富Fe相呈球形颗粒状,沿焊缝-钢界面的焊缝中分布,形成了一条明显的富Fe带。S201焊丝接头的焊缝组织主要是(γ+ε)的双相固溶体组织,S211和S214焊丝对应接头的焊缝组织为(γ+ε+α),此外,焊丝中的合金元素Si、Al与不锈钢中的Fe分别反应生成了Fe_2Si和Fe_3Al的金属间化合物。对三种铜焊丝对应的铜-钢焊接接头分别进行了拉伸试验、硬度测量、导电性测量以及电化学腐蚀,结果发现:采用不同焊丝获得的铜-钢接头具有很高的抗拉强度,平均抗拉强度约为224MPa,达到了铜母材强度的95%左右,拉伸断口均位于铜侧熔合区;从钢侧到焊缝再到铜侧,接头的显微硬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焊缝区域显微硬度分布不均匀,这主要是由于焊接过程中不锈钢基体熔化后,在电弧力的剧烈搅拌以及熔池流动作用下混入了焊缝中,熔池快速冷却凝固后析出形成无规律分布的富Fe相导致的;三种焊丝对应接头的导电性由高到低依次为:S211S214S201,与对应焊丝导电性恰好相反,表明加入Si、Al均能提高铜-钢接头导电性,原因有两方面:一是Si、Al与Fe反应生成了Fe_2Si和Fe_3Al的稳定化合物,降低了固溶元素引起晶格畸变导致的电子散射增加,二是Si、Al均为铁素体形成元素,会使部分不锈钢基体由奥氏体组织γFe转变为铁素体组织αFe,晶体类型发生变化,间接减少了固溶体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接头导电性;铜-钢接头在质量分数为3.5%Na Cl溶液中的电化学试验测得了各接头的极化曲线,拟合得出了接头的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分析认为S214接头的耐腐蚀性能最好,S201接头次之,S211接头最差。对三种铜焊丝对应铜-钢接头分别进行了不同温度下保温2h的时效处理。通过EDS分析发现,退火处理后铜-钢接头焊缝中的元素发生了均匀化扩散,焊缝中的过饱和固溶体分解,固溶于Cu基体中的Fe元素大量析出形成富Fe相的细小颗粒,密集分布于焊缝之中,这就使得溶质原子引起的晶格畸变所产生的电子散射减少,一定程度上改善了铜-钢接头的导电性,但退火处理后铜-钢接头的拉伸性能明显下降,这是由退火后接头铜侧受热软化所致,退火后铜-钢接头的腐蚀电位增大,接头发生腐蚀的倾向增大,而接头腐蚀电流密度变小,腐蚀速率变小。
【学位单位】:兰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8
【中图分类】:TG4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湘平;唐杰;卫国强;王琪莹;;钢/铜火焰钎焊接头组织和性能研究[J];热加工工艺;2017年21期
2 陈家本;;海洋工程制造中的关键焊接技术分析研究[J];焊接技术;2015年09期
3 彭迟;程东海;陈益平;胡德安;;铜/钢异种材料等离子弧焊接头显微组织分析[J];材料科学与工艺;2015年04期
4 郭志英;赵世超;才文臣;王哲;;不锈钢电解刷式抛光工艺研究[J];化工装备技术;2013年05期
5 温宗国;季晓立;;中国铜资源代谢趋势及减量化措施[J];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9期
6 Sajjad Gholami SHIRI;Mohsen NAZARZADEH;Mahmood SHARIFITABAR;Mehdi Shafiee AFARANI;;焊丝对工业纯铜和304不锈钢钨极氩弧焊接的影响(英文)[J];Transactions of Nonferrous Metals Society of China;2012年12期
7 程东海;邵景辉;陈益平;胡德安;;铜钢异种材料等离子弧焊接头性能[J];焊接学报;2012年09期
8 贺地求;徐少华;彭建红;汪建;贺暑俊;;铜与不锈钢搅拌摩擦焊搭接接头的显微组织[J];中国有色金属学报;2012年09期
9 刘鸽平;黄春平;柯黎明;陈文亮;;工艺参数对铜/钢搅拌摩擦焊焊缝成形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11年23期
10 张志俊;纪花;邵文明;;铜与不锈钢的氩弧焊接的显微组织分析[J];机械工程与自动化;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全忠;GH4169合金摩擦焊接过程的数值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飞;T2铜与1Cr18Ni9Ti不绣钢的双丝焊工艺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5年
2 李宁;紫铜与不锈钢搭接搅拌摩擦焊工艺研究及应用[D];中南大学;2014年
3 李晨;航空铝合金铣削表面物理特征及其耐腐蚀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2年
4 毕华;航空发动机真空钎焊焊接工艺评定标准的研究[D];南昌航空大学;2011年
5 陈基明;铜/钢热丝TIG堆焊工艺及接头组织分析[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燕伟;锰铜合金/钢异种材料电子束焊接性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09年
7 刘强;QAl9-1铝青铜与12Ni2CrMoV钢TIG焊接接头组织及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8 叶结和;不锈钢搅拌摩擦焊工艺与搅拌头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7年
9 郭武奎;氧枪喷头产品焊接工艺技术应用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10 郭红;铜与不锈钢的真空钎焊[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
28191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2819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