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次加载面的循环塑性模型研究
发布时间:2021-02-20 04:26
为了准确模拟材料的棘轮效应,在经典的循环塑性理论框架下,引入次加载面概念并建立了基于次加载面的循环塑性模型,利用回退映射算法对该模型进行了数值实现。通过对比基于次加载面的循环塑性模型和经典的Armstrong-Frederick循环塑性模型发现,前者能够调控棘轮效应的演化速率,弥补了Armstrong-Frederick模型只能预测常速率棘轮效应的缺陷。通过材料参数分析揭示了不同参数对棘轮效应的影响规律,从而明确了材料参数的物理意义。最后,利用建立的基于次加载面的循环塑性模型对U75V钢轨钢和A7N01铝合金两种典型金属材料的棘轮效应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模拟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所提出的模型可用于不同循环特性金属材料棘轮效应的预测。
【文章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2020,27(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S-S模型与A-F模型预测结果对比
由于次加载面模型能够调控棘轮效应演化速率,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其材料参数u、c和χ对棘轮效应的影响。为了更清晰地观测上述参数改变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仅展示前5个循环周次的结果。同时,定义每个循环中最大应变和最小应变之差为棘轮应变,观测滞回环的移动速率。参数u、χ和c的取值对棘轮效应的影响如图3~图5所示。由图3a可知,当u取值增大,加载曲线斜率增加,即单调拉伸曲线必将受到影响。同时发现,该值的变化也会影响材料的棘轮应变,如图3b,如果u取值较小时(u=10),棘轮应变将加速增长。因此,u的实际取值需要结合单调拉伸实验和应力循环实验的结果共同确定。
参数χ为最大相似中心面和屈服面尺寸的比值,由图4可知,χ的改变几乎不影响单调拉伸部分的斜率,但随着χ的增大,应力-应变滞回环减小,棘轮应变增大。因此,该参数可在其它参数确定之后,通过微调来改善S-S模型对棘轮应变和滞回环的预测精度。参数c的影响和参数χ刚好相反,由图5可知,随着c的增加,滞回环变小,棘轮应变减小。因此,该值同时控制了滞回环大小和棘轮应变的演化速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材料循环软化性能对安定极限载荷的影响[J]. 郭宝峰,韩舒婷,邹宗园,金淼,赵石岩,李群. 塑性工程学报. 2019(04)
[2]U75VG钢轨钢与温度相关的循环塑性变形行为[J]. 杨刚,李建,方涛,阚前华,康国政. 机械工程材料. 2019(05)
[3]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的A7N01-T4铝合金焊接接头循环变形行为实验研究[J]. 黄琰,阚前华,罗会亮,马传平.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4]考虑率效应的岩石材料次加载面动态本构模型[J]. 周永强,盛谦,罗红星,冷先伦,付晓东,李娜娜. 岩土工程学报. 2018(10)
[5]考虑黏聚力的上下加载面修正剑桥模型及数值实现[J]. 袁克阔,陈卫忠,赵武胜,谭贤君,田洪铭,郑朋强,李香玲.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04)
[6]304不锈钢高温非比例多轴应变循环变形行为研究[J]. 张娟,高庆,康国政,刘宇杰. 核动力工程. 2006(04)
[7]循环稳定材料的棘轮行为:I.实验和本构模型[J]. 康国政,高庆. 工程力学. 2005(02)
[8]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土体次加载面循环塑性模型(Ⅰ):理论与模型[J]. 孔亮,郑颖人,姚仰平. 岩土力学. 2003(02)
[9]次加载面理论及其在土体循环塑性模型中的应用[J]. 孔亮,花丽坤,王燕昌.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1)
硕士论文
[1]轮轨钢材料棘轮—疲劳交互作用实验和理论模型研究[D]. 方涛.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金属材料的棘轮行为研究[D]. 刘宇杰.西南交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42219
【文章来源】:塑性工程学报. 2020,27(04)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8 页
【部分图文】:
S-S模型与A-F模型预测结果对比
由于次加载面模型能够调控棘轮效应演化速率,有必要进一步讨论其材料参数u、c和χ对棘轮效应的影响。为了更清晰地观测上述参数改变对应力-应变曲线的影响,仅展示前5个循环周次的结果。同时,定义每个循环中最大应变和最小应变之差为棘轮应变,观测滞回环的移动速率。参数u、χ和c的取值对棘轮效应的影响如图3~图5所示。由图3a可知,当u取值增大,加载曲线斜率增加,即单调拉伸曲线必将受到影响。同时发现,该值的变化也会影响材料的棘轮应变,如图3b,如果u取值较小时(u=10),棘轮应变将加速增长。因此,u的实际取值需要结合单调拉伸实验和应力循环实验的结果共同确定。
参数χ为最大相似中心面和屈服面尺寸的比值,由图4可知,χ的改变几乎不影响单调拉伸部分的斜率,但随着χ的增大,应力-应变滞回环减小,棘轮应变增大。因此,该参数可在其它参数确定之后,通过微调来改善S-S模型对棘轮应变和滞回环的预测精度。参数c的影响和参数χ刚好相反,由图5可知,随着c的增加,滞回环变小,棘轮应变减小。因此,该值同时控制了滞回环大小和棘轮应变的演化速率。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材料循环软化性能对安定极限载荷的影响[J]. 郭宝峰,韩舒婷,邹宗园,金淼,赵石岩,李群. 塑性工程学报. 2019(04)
[2]U75VG钢轨钢与温度相关的循环塑性变形行为[J]. 杨刚,李建,方涛,阚前华,康国政. 机械工程材料. 2019(05)
[3]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法的A7N01-T4铝合金焊接接头循环变形行为实验研究[J]. 黄琰,阚前华,罗会亮,马传平. 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2)
[4]考虑率效应的岩石材料次加载面动态本构模型[J]. 周永强,盛谦,罗红星,冷先伦,付晓东,李娜娜. 岩土工程学报. 2018(10)
[5]考虑黏聚力的上下加载面修正剑桥模型及数值实现[J]. 袁克阔,陈卫忠,赵武胜,谭贤君,田洪铭,郑朋强,李香玲.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3(04)
[6]304不锈钢高温非比例多轴应变循环变形行为研究[J]. 张娟,高庆,康国政,刘宇杰. 核动力工程. 2006(04)
[7]循环稳定材料的棘轮行为:I.实验和本构模型[J]. 康国政,高庆. 工程力学. 2005(02)
[8]基于广义塑性力学的土体次加载面循环塑性模型(Ⅰ):理论与模型[J]. 孔亮,郑颖人,姚仰平. 岩土力学. 2003(02)
[9]次加载面理论及其在土体循环塑性模型中的应用[J]. 孔亮,花丽坤,王燕昌. 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1)
硕士论文
[1]轮轨钢材料棘轮—疲劳交互作用实验和理论模型研究[D]. 方涛.西南交通大学 2017
[2]金属材料的棘轮行为研究[D]. 刘宇杰.西南交通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04221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3042219.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