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弧堆焊原位合成颗粒增强Fe-05合金涂层的组织、硬度及耐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21-06-06 14:24
采用碳弧堆焊技术,通过改变堆焊电流,在16Mn基材表面堆焊Fe-05合金粉块,制备具有原位生成增强相的铁基合金涂层。分析不同堆焊电流对堆焊层显微组织、硬度和耐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涂层主要由基体α-(Fe,Cr)固溶体和原位合成的(Fe,Cr)7C3、Cr23C6、Cr7C3、Fe2B、Fe3B及Cr Fe B等硬质相组成。从堆焊表面到基材,显微硬度总体呈下降趋势,随着堆焊电流的增加,涂层的显微硬度明显增高。涂层耐磨性随堆焊电流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堆焊电流为250 A时的涂层耐磨性最高,堆焊电流为270 A时的涂层耐磨性最低。
【文章来源】:热加工工艺. 2020,49(2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堆焊电流下合金涂层和基材结合界面的显微组织
图3为2#试样堆焊层的X射线衍射图。由图可知,涂层中可能存在的物相主要有α-(Fe,Cr)、(Fe,Cr)7C3、Cr23C6、Cr7C3、Fe2B、Fe3B、Cr Fe B等相,对应涂层显微组织中的黑色组织为基体α-(Fe,Cr)固溶体,白色物相主要为原位合成的(Fe,Cr)7C3、Cr23C6、Cr7C3、Fe2B、Fe3B及Cr Fe B等,这些都是组织中的硬质相。2.3 堆焊层显微硬度与耐磨性分析
图2分别为不同堆焊电流下1区(a-1#,a-2#,a-3#)、2区(b-1#,b-2#,b-3#)及近表层(c-1#,c-2#,c-3#)的显微组织形貌。由图2可知,1区的白色物相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区域,这是由于在堆焊过程中,近熔合线处都有一定数量的基体熔化,熔化了的基体与堆焊金属相混合,因稀释作用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该区域组织也发生变化。另外,由图还可以看出,电流不同的同一区域显微组织形态不同:230A的涂层中1区(a-1#)白色物相形态主要为较粗大的块状和粒状;250A时1区(a-2#)白色物相形态大部分呈菊花状和粒状,且组织细小;270 A时1区(a-3#)有条块状碳化物出现,并且组织比较粗大。230 A电流下2区(b-1#)中白色物相的数量较少,且基本呈等轴的六边形块状。而随着电流的增加(250A),白色物相的数量开始增多,形态也转变为较细的六边形块状。当电流继续增加到270A时(b-3#),该区域白色物相变成了粗大的条块状,且呈密集的类似网状分布。白色物相随电流增加,数量和尺寸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在堆焊过程中,随着电流的增加、热输入增加,在相同的冷却速度条件下,电流大的涂层高温停留时间较长,所以从液相中首先析出的初生碳化物等物相也较多,晶粒也较粗大。近表层(c-1#,c-2#,c-3#)的显微组织随着距熔合线距离的增加,温度梯度减小、冷却速度增加及向自由空间散热,导致组织明显比2区组织粗大,以电流为230 A(c-1#)和270 A(c-3#)的区域组织变化最为明显,尤其是堆焊电流为230A时(c-1#),该区域的白色物相由较细小的等轴状变为粗大的条块状。2.2 堆焊层物相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o含量对碳弧堆焊Fe-Cr-C-Mo-B耐磨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杨森,王伟,何平. 材料保护. 2015(01)
[2]Cr-Mo-V堆焊合金的成分对其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 许勇静,陈俐. 焊接技术. 2003(03)
[3]我国堆焊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基础工业中的应用现状[J]. 单际国,董祖珏,徐滨士. 中国表面工程. 2002(04)
[4]耐磨堆焊层显微组织特征及其与耐磨性关系的研究[J]. 潘春旭,陈俐.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0(02)
[5]Fe-05耐磨合金粉块碳弧堆焊技术的应用[J]. 王润之,金毓洲. 煤矿机械. 1987(04)
博士论文
[1]Fe-Cr-C-X堆焊合金显微组织演变及其耐磨性[D]. 周野飞.燕山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14560
【文章来源】:热加工工艺. 2020,49(20)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4 页
【部分图文】:
不同堆焊电流下合金涂层和基材结合界面的显微组织
图3为2#试样堆焊层的X射线衍射图。由图可知,涂层中可能存在的物相主要有α-(Fe,Cr)、(Fe,Cr)7C3、Cr23C6、Cr7C3、Fe2B、Fe3B、Cr Fe B等相,对应涂层显微组织中的黑色组织为基体α-(Fe,Cr)固溶体,白色物相主要为原位合成的(Fe,Cr)7C3、Cr23C6、Cr7C3、Fe2B、Fe3B及Cr Fe B等,这些都是组织中的硬质相。2.3 堆焊层显微硬度与耐磨性分析
图2分别为不同堆焊电流下1区(a-1#,a-2#,a-3#)、2区(b-1#,b-2#,b-3#)及近表层(c-1#,c-2#,c-3#)的显微组织形貌。由图2可知,1区的白色物相数量明显少于其他区域,这是由于在堆焊过程中,近熔合线处都有一定数量的基体熔化,熔化了的基体与堆焊金属相混合,因稀释作用而引起成分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该区域组织也发生变化。另外,由图还可以看出,电流不同的同一区域显微组织形态不同:230A的涂层中1区(a-1#)白色物相形态主要为较粗大的块状和粒状;250A时1区(a-2#)白色物相形态大部分呈菊花状和粒状,且组织细小;270 A时1区(a-3#)有条块状碳化物出现,并且组织比较粗大。230 A电流下2区(b-1#)中白色物相的数量较少,且基本呈等轴的六边形块状。而随着电流的增加(250A),白色物相的数量开始增多,形态也转变为较细的六边形块状。当电流继续增加到270A时(b-3#),该区域白色物相变成了粗大的条块状,且呈密集的类似网状分布。白色物相随电流增加,数量和尺寸增加的原因可能是在堆焊过程中,随着电流的增加、热输入增加,在相同的冷却速度条件下,电流大的涂层高温停留时间较长,所以从液相中首先析出的初生碳化物等物相也较多,晶粒也较粗大。近表层(c-1#,c-2#,c-3#)的显微组织随着距熔合线距离的增加,温度梯度减小、冷却速度增加及向自由空间散热,导致组织明显比2区组织粗大,以电流为230 A(c-1#)和270 A(c-3#)的区域组织变化最为明显,尤其是堆焊电流为230A时(c-1#),该区域的白色物相由较细小的等轴状变为粗大的条块状。2.2 堆焊层物相分析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Mo含量对碳弧堆焊Fe-Cr-C-Mo-B耐磨层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 杨森,王伟,何平. 材料保护. 2015(01)
[2]Cr-Mo-V堆焊合金的成分对其组织及性能的影响[J]. 许勇静,陈俐. 焊接技术. 2003(03)
[3]我国堆焊技术的发展及其在基础工业中的应用现状[J]. 单际国,董祖珏,徐滨士. 中国表面工程. 2002(04)
[4]耐磨堆焊层显微组织特征及其与耐磨性关系的研究[J]. 潘春旭,陈俐. 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 2000(02)
[5]Fe-05耐磨合金粉块碳弧堆焊技术的应用[J]. 王润之,金毓洲. 煤矿机械. 1987(04)
博士论文
[1]Fe-Cr-C-X堆焊合金显微组织演变及其耐磨性[D]. 周野飞.燕山大学 2013
本文编号:32145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3214560.html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