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轴度调整平台结构设计与精度分析
发布时间:2021-11-02 07:53
同轴度是衡量机器装配精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为提高零部件装配的同轴精度,设计了专用的同轴度调整平台。根据影响同轴度的因素,选择了两个零件互为基准的新型调整方式对同轴度调整平台进行结构设计,通过ANSYS Workbench对调整平台的核心部件调整座进行结构优化,解决调整干涉的问题。最后分析了的同轴度调整平台精度,利用千分表测量反馈同轴度调整量,能够提高调整精度。经过理论计算,该同轴度调整平台的精度为1μm,能够满足机械装配的精度要求。
【文章来源】: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20,(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同轴度公差示意图
如图2所示,同轴度最小包容区域判别法为单点准则[12]。用以基准轴线为轴线的圆柱面包容实际被测轴线,实际被测轴线与该圆柱面至少有一点接触时,则该圆柱面内的区域即为同轴度最小包容区域。对于两个零件的同轴度误差来说,就是以其中一个零件的基准要素的理想轴线为基准轴线,同轴度的最小包容区域包含另一个零件的实际被测轴线。因此,同轴度误差就会受到被测零件的轴线直线度的影响。零件的直线度公差带?g的轴线与基准轴线相当于两条直线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和相异三种情况,而重合是同轴度调整的理想状态[13]。不同的位置关系对同轴度误差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
?f=2△t+?t (1)(2)当被测零件的直线度公差带的轴线与基准轴线相交时,此时影响同轴度误差大小的有两个重要因素。如图4所示,直线度公差带的轴线中点与基准的距离可以看作是两轴线平行时的偏移量,用△t表示。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两个轴线的夹角大小,根据同轴度误差最小包容区域的单点准则,包容区域会随着两轴线的夹角增大而变大,即同轴度误差变大。此时,同轴度误差?f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型刚性联轴器同轴度的调整研究[J]. 姜东,余翔.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6(05)
[2]航空发动机机匣同轴度的测量与调整[J]. 王晓梅,张春青. 航空发动机. 2015(02)
[3]一种利用寻边器和XYZ平台测量和调节同轴度的方法[J]. 方杰,杨川贵,杨兆军,呼烨,朱岩,李国发. 工程与试验. 2012(03)
[4]光刻物镜中透镜高精度支撑结构的设计及分析[J]. 赵磊,巩岩. 光学学报. 2012(09)
[5]传动系统同轴度测量方法的改进[J]. 仓玉萍,吴国俊,王渭晋,焦国华,陈良益. 光子学报. 2009(11)
[6]同轴度的测量与校准[J]. 徐兵. 机械制造. 2005(07)
博士论文
[1]卫星光通信光学系统优化设计及性能评测方法研究[D]. 俞建杰.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71637
【文章来源】: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 2020,(11)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6 页
【部分图文】:
同轴度公差示意图
如图2所示,同轴度最小包容区域判别法为单点准则[12]。用以基准轴线为轴线的圆柱面包容实际被测轴线,实际被测轴线与该圆柱面至少有一点接触时,则该圆柱面内的区域即为同轴度最小包容区域。对于两个零件的同轴度误差来说,就是以其中一个零件的基准要素的理想轴线为基准轴线,同轴度的最小包容区域包含另一个零件的实际被测轴线。因此,同轴度误差就会受到被测零件的轴线直线度的影响。零件的直线度公差带?g的轴线与基准轴线相当于两条直线在空间中的位置关系,有相交,平行和相异三种情况,而重合是同轴度调整的理想状态[13]。不同的位置关系对同轴度误差的影响因素也有所不同。
?f=2△t+?t (1)(2)当被测零件的直线度公差带的轴线与基准轴线相交时,此时影响同轴度误差大小的有两个重要因素。如图4所示,直线度公差带的轴线中点与基准的距离可以看作是两轴线平行时的偏移量,用△t表示。另外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两个轴线的夹角大小,根据同轴度误差最小包容区域的单点准则,包容区域会随着两轴线的夹角增大而变大,即同轴度误差变大。此时,同轴度误差?f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大型刚性联轴器同轴度的调整研究[J]. 姜东,余翔.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6(05)
[2]航空发动机机匣同轴度的测量与调整[J]. 王晓梅,张春青. 航空发动机. 2015(02)
[3]一种利用寻边器和XYZ平台测量和调节同轴度的方法[J]. 方杰,杨川贵,杨兆军,呼烨,朱岩,李国发. 工程与试验. 2012(03)
[4]光刻物镜中透镜高精度支撑结构的设计及分析[J]. 赵磊,巩岩. 光学学报. 2012(09)
[5]传动系统同轴度测量方法的改进[J]. 仓玉萍,吴国俊,王渭晋,焦国华,陈良益. 光子学报. 2009(11)
[6]同轴度的测量与校准[J]. 徐兵. 机械制造. 2005(07)
博士论文
[1]卫星光通信光学系统优化设计及性能评测方法研究[D]. 俞建杰.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9
本文编号:347163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34716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