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重载双曲轴横置式压力机关键技术研究
本文关键词:高速重载双曲轴横置式压力机关键技术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双曲轴横置式压力机 主传动机构 结构设计 虚拟样机 运动副间隙 下死点精度
【摘要】:随着高速、重载、大台面的压力机的需求量稳步增大,需要锻压装备向高水平发展。为了突破国内同类型产品主传动机构采用双曲轴平行布局的传统设计方式,本文以创新设计的双曲轴横置式压力机主传动机构为研究对象,重点考虑压力机的抗偏载能力和精度要求,做了以下研究。首先,根据所设计压力机需达到的技术参数,确定主传动机构设计布局方案,分配传动系统速比。分析主传动机构的运动规律及受力情况,完成关键构件的初步尺寸设计并进行理论强度校核,根据连杆间距最大化设计目标,确定四种不同连杆间距的主传动机构结构尺寸方案。其次,运用ansys对不同连杆间距的主传动机构进行结构力学分析,包括压力机主传动结构整体静力分析,曲轴的应力、应变分析及传动轴在满载扭矩下的径向位移分析和主传动机构模态分析,以此校核理论设计内容并确定最优的主传动机构各构件尺寸。再次,建立压力机主传动机构动力学刚体模型,利用曲线拟合模拟压力机的冲裁力函数,在adams中对主传动机构进行虚拟样机仿真分析,研究实际工况下各构件及整机的动力学特性,并以参数化设计方式对受力关键构件连杆进行了尺寸优化设计。最后,在Adams中建立含运动副间隙的主传动机构刚柔耦合模型,借助L-N接触碰撞理论,设置运动副间接触碰撞力,以关键运动副间隙值为优化目标,进行单因素仿真分析,采集仿真结果下死点数据,通过分析数据的极值差及标准差来衡量不同运动副间隙对压力机下死点精度的影响,确定出合适的运动副间隙值。
【关键词】:双曲轴横置式压力机 主传动机构 结构设计 虚拟样机 运动副间隙 下死点精度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305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1 绪论8-14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8
- 1.2 国内外双曲轴压力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8-10
- 1.2.1 国内外双曲轴压力机的发展现状8-10
- 1.2.2 双曲轴压力机的发展趋势10
- 1.3 结构力学研究在压力机主传动机构设计中的应用10-11
- 1.4 动力学仿真分析在压力机主传动机构设计中的应用11-12
- 1.5 论文的研究内容12
- 1.6 论文的组织结构12-14
- 2 压力机主传动机构关键构件的设计计算14-30
- 2.1 传动系统设计15-16
- 2.1.1 传动系统布置及速比分配15-16
- 2.1.2 传动齿轮及传动轴设计16
- 2.2 主传动机构运动规律及受力分析16-20
- 2.2.1 曲柄滑块机构的运动规律16-17
- 2.2.2 关键构件的受力分析17-20
- 2.3 曲轴设计计算20-23
- 2.3.1 曲轴尺寸设计20-21
- 2.3.2 曲轴强度校核计算21-23
- 2.4 连杆设计计算23-25
- 2.4.1 连杆的尺寸设计24
- 2.4.2 连杆的强度校核计算24-25
- 2.5 滑块设计计算25-29
- 2.5.1 滑块强度与刚度设计计算26-29
- 2.5.2 连杆间距尺寸的设计29
- 2.6 本章小结29-30
- 3 压力机主传动机构结构力学分析30-42
- 3.1 压力机主传动机构结构尺寸分析30-31
- 3.2 关键构件有限元分析前处理31-34
- 3.2.1 关键构件有限元建模31-32
- 3.2.2 关键构件载荷及约束的施加32-34
- 3.3 主传动机构结构静力学分析34-36
- 3.4 曲轴静力学分析36-38
- 3.5 传动轴瞬态动力学分析38-39
- 3.6 主传动机构尺寸确定与模态分析39-41
- 3.6.1 压力机主传动机构尺寸设计方案确定39
- 3.6.2 压力机主传动机构模态分析39-41
- 3.7 本章小结41-42
- 4 压力机主传动机构虚拟样机分析42-53
- 4.1 压力机主传动机构动力学模型42-47
- 4.1.1 主传动机构刚体模型43-44
- 4.1.2 施加约束和驱动44-45
- 4.1.3 施加载荷45-47
- 4.2 主传动机构仿真结果分析47-50
- 4.2.1 滑块运动参数47-48
- 4.2.2 关键运动副构件间力分布情况48-50
- 4.3 连杆尺寸优化50-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5 压力机主传动机构运动副间隙分析53-66
- 5.1 压力机主传动结构运动副间隙模型确定53-55
- 5.1.1 运动副间隙模型选择53-54
- 5.1.2 含间隙运动副建模54-55
- 5.2 间隙运动副间接触碰撞力的确定55-58
- 5.3 压力机主传动结构间隙刚柔耦合模型58-59
- 5.4 运动副间隙对下死点精度影响分析59-65
- 5.4.1 曲轴与轴承转动副间隙分析60-61
- 5.4.2 滑块与连杆球铰副间隙分析61-63
- 5.4.3 曲轴与连杆间转动副间隙分析63-65
- 5.5 总结65-66
- 6 总结与展望66-68
- 6.1 总结66-67
- 6.2 展望67-68
- 致谢68-69
- 参考文献69-73
- 附录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庄五昌;用微机对300米钻机主传动系统试行优化设计[J];探矿工程;1987年01期
2 黄国权,李逢俊;机床主传动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J];应用科技;2000年10期
3 金怡果,周建辉;基于VisualC++的机床主传动系统优化设计研究[J];机械传动;2004年01期
4 周红;刘佳冰;;轧机主传动系统减振设计[J];一重技术;2009年04期
5 刘睿;;热轧主传动电动机选型方案比较及校核[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6 钟相强;梁利东;;对称型混合双公比车床主传动系统设计与仿真[J];组合机床与自动化加工技术;2012年03期
7 吴隆,,李建华,王新杰,姚二民;旋转式给纸机主传动系统的设计与分析[J];郑州纺织工学院学报;1996年01期
8 刘自彩;丁龙;王益海;;主传动状态检测及故障诊断方案的研究[J];四川冶金;2008年05期
9 周又吾;;精轧主传动直流回路过压故障分析及处理[J];武钢技术;2013年01期
10 于国明;车床主传动系统结构的新发展[J];机床;1992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治理;朱以俊;徐光萍;;主传动功率单元局部过热诊断与消除[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2 唐智雁;姚俊;;宝钢二次冷轧机组高性能主传动系统的应用与实践[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高素荷;;一轧机机组主传动系统强度刚度及扭振分析研究[A];第七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暨2011全国计算机辅助工程(CAE)技术与应用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李谋渭;刘鸿飞;张大志;李东明;王一德;李爱群;李斌;;提高热连轧精轧机组主传动系统效能的途径[A];1999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下)[C];1999年
5 韩丽平;史庆;张辉;;变频器在冷轧主传动中的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6 宋司兵;于维民;;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计算研究及软件开发[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下册)[C];2001年
7 于大新;;SIMADYN-D主传动系统标定方法及部分程序的完善[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徐光萍;;PDA系统在热轧主传动上的应用[A];中国计量协会冶金分会2013年会论文集[C];2013年
9 董庆荣;王广义;王洪志;芦亚伟;;邯钢3000mm轧机主传动系统[A];全国冶金企业计控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10 顾华中;;IGBT矢量控制在冷轧主传动中的应用[A];中国金属学会第一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记者 俞慧友 通讯员 刘亚鹏 罗凌波;20兆瓦超大功率轧机主传动系统试制成功[N];科技日报;2013年
2 夏杰生;轧机主传动改造和节能有新途径[N];中国冶金报;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松涛;基于润滑摩擦效应的冷轧机主传动系统扭振研究[D];燕山大学;2015年
2 恩溪弄;车床主传动系统精度可靠性及灵敏度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3 王建佳;考虑弧型齿特性的轧机主传动系统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4 谈书贤;轧机主传动系统周期解的稳定性分析及时滞反馈控制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5 薛森;扭振影响的轧制力作用下轧机主传动系统动力学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6 刘金杰;直流电机驱动下轧机主传动机电耦合系统扭振分析及控制[D];燕山大学;2016年
7 吴铮;机电主传动系统在摩擦作用下的动力学行为研究[D];燕山大学;2016年
8 胡俊义;五工位餐具抛光机主传动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天津科技大学;2015年
9 胡方亮;莱钢550轧机主传动系统改造设计[D];青岛理工大学;2016年
10 安迪;高速重载双曲轴横置式压力机关键技术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5720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572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