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铝和铁表面自扩散的分子动力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03 11:13

  本文关键词:铝和铁表面自扩散的分子动力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分子动力学 EAM势函数 表面稳定性 表面扩散


【摘要】:晶体表面原子的扩散在材料相关领域的许多现象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例如晶体生长、催化等。铝和铁是工业中广泛使用的金属材料,表面原子的迁移和扩散是影响材料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动态条件下改变表面结构的重要起因之一,对铝和铁表面扩散过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实验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开始可以通过实验手段直接观察表面原子的运动。然而,受制于时间分辨率、真空条件、样品制备等因素的限制,对表面原子扩散机制的研究还存在一定困难。计算机模拟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克服这些困难,使人们能够直接展示原子在表面的运动轨迹。随着理论方法和计算机水平的巨大进步,人们开始尝试利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来研究原子在金属表面扩散的物理本质,所采用的方法包括第一性原理、经典的分子动力学等。但在这一领域目前还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包括如何建立合理的物理模型、系统地研究不同的体系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等。因此对金属表面的原子扩散过程进行理论研究,探索合理的物理模型和模拟方法,为今后的金属表面的研究积累宝贵的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即采用分子静力学和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铝、铁表面原子的扩散过程。首先,分别对Al、Fe三个低指数表面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别计算了表面能、表面弛豫、空位形成能以及自吸附原子形成能,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表面原子密排程度的增加,表面能随之降低,表面弛豫程度也随之降低,点缺陷在表面的形成能升高,表面结构的稳定性增加。其次,分别对点缺陷在Al、Fe表面的扩散迁移能进行了研究,计算了各种迁移机制的扩散迁移能,研究结果表明:在Al表面上以及Fe(100)和Fe(110)面上,空位和吸附原子在最外层表面以第一近邻简单跳跃机制迁移的能垒是最低的,在Fe(111)面上,点缺陷以交换机制跳跃的能垒较低。最后,在不同温度下,分别对点缺陷在A1、Fe表面的扩散进行了动力学模拟,给出了点缺陷在各个表面的最优扩散机制,获得了扩散迁移能,研究结果表明:在三个A1表面以及Fe(110)面上发生频率最高的扩散机制是沿第一近邻方向的简单跳跃机制,而在Fe(100)和Fe(111)表面上点缺陷均倾向于以交换机制进行扩散;相对于空位而言,吸附原子在三个Al表面上的扩散发生温度更低,跳跃频率更高,迁移能更低;吸附原子在Al、Fe密排面上的自扩散迁移能要远低于在其他表面上的自扩散迁移能:点缺陷在Al、 Fe表面的扩散过程中,原子均是倾向于沿着结构的最密排方向进行迁移。
【关键词】:分子动力学 EAM势函数 表面稳定性 表面扩散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41;TG146.2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17
  • 1.1 引言11
  • 1.2 晶体表面11-14
  • 1.2.1 表面原子结构11-13
  • 1.2.2 表面缺陷13-14
  • 1.3 表面扩散14-15
  • 1.3.1 表面原子的扩散14
  • 1.3.2 表面扩散系数14-15
  • 1.4 研究现状与展望15-17
  • 第二章 分子动力学基础理论17-27
  • 2.1 分子动力学基本内容17-19
  • 2.1.1 分子动力学的基本假设17
  • 2.1.2 分子动力学模拟流程图17
  • 2.1.3 分子动力学初始条件17-19
  • 2.2 相互作用势19-20
  • 2.3 运动方程式及演算法20-23
  • 2.4 Verlet列表法23-24
  • 2.5 周期性边界条件24-25
  • 2.6 物理量的量纲转换25-26
  • 2.7 小结26-27
  • 第三章 表面结构稳定性的计算27-42
  • 3.1 引言27
  • 3.2 模拟方法27-28
  • 3.3 表面能28-29
  • 3.4 表面弛豫29-32
  • 3.5 表面点缺陷形成能32-40
  • 3.5.1 空位形成能32-36
  • 3.5.2 吸附原子形成能36-40
  • 3.6 小结40-42
  • 第四章 表面的自扩散模拟42-68
  • 4.1 引言42
  • 4.2 模拟方法42-43
  • 4.3 结果与讨论43-67
  • 4.3.1 表面点缺陷静态迁移能43-52
  • 4.3.2 表面点缺陷扩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52-67
  • 4.4 小结67-68
  • 第五章 总结68-70
  • 参考文献70-77
  • 致谢77-7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鲁红权;张俊乾;;基于机群的并行分子动力学裂纹模拟[J];上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2期

2 金明灿;胡长军;李建江;李越;韩载浩;;一种高效的多细胞分子动力学算法[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13年04期

3 龚新高,郑庆祺,何怡贞;硅原子集团结构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计算物理;1992年S2期

4 张景琳,王继海,杨淑霞;材料微喷射和动态损伤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计算物理;1993年03期

5 韩旭;田建辉;龙述尧;吴恒安;谢根全;;有限元和分子动力学结合的纳米梁研究方法[J];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6 刘援农;;分子动力学在纳米机械加工技术中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年18期

7 R.R.恩斯特;唐亚林;;在分子结构及动力学研究方面的NMR方法学新进展[J];化学通报;1993年08期

8 张立书;王阳刚;吴刚;吴丝竹;张立群;;小分子气体在烯烃共聚膜中扩散行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科技导报;2008年12期

9 王丽娜;王海霞;牛r,

本文编号:6140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6140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ae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