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过冷CuZr合金熔体动力学性质与非晶形成能力的关系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1 11:11

  本文关键词:过冷CuZr合金熔体动力学性质与非晶形成能力的关系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动力学性质 非晶形成能力 CuZr合金 分子动力学模拟


【摘要】:非晶态转变机理和非晶形成能力的研究一直是非晶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而非晶态转变过程中合金熔体的动力学性质与非晶形成能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研究发现CuZr合金的非晶形成能力与组成合金的原子百分比息息相关,本文以典型的二元CuZr非晶合金为研究对象,运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模拟Cu(100-x)Zrx合金熔体由高温稳定态快速冷却至发生非晶态转变前的过程,计算合金的粘度和扩散系数,研究这些动力学性质随温度变化的规律与合金成分的关系,进而探究与非晶形成能力之间的关系。 通过系统地计算CuZr合金熔体的粘度对温度的依赖关系,我们发现在非晶态转变温度附近,非晶形成能力越强的CuZr合金表现出较显著的动力学的“脆”性,而且在非晶转变过程中,熔体的强脆性出现由“强”到“脆”的转变。这种动力学转变与熔体的过剩熵随温度的变化有关。与其它非晶形成能力较弱的合金成分相比,在接近非晶态转变温度区域,非晶形成能力较强且动力学性质较“脆”的CuZr合金熔体的过剩熵会急剧减小。为了进一步验证脆性熔体熵随温度的变化,我们还计算了与熵的温度变化相关的两个热力学物理量,热膨胀系数和等压比热CP,结果与熵变化规律一致。 本文研究了CuZr合金熔体的自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规律。根据计算得到的粘度和扩散系数,我们验证了Stokes-Einstein关系。分析表明,Stokes-Einstein关系在接近非晶态转变的低温区域内不再成立,并且在非晶形成能力最强的四个成分处,CuZr合金熔体偏离Stokes-Einstein关系最大,表现出较强的动力学不均匀性,表明非晶态形成能力与动力学不均匀性存在着内在联系。分析了Cu50Zr50合金及其周围成分的合金局域结构,,定性研究了动力学不均匀性与局域结构之间的联系。
【关键词】:动力学性质 非晶形成能力 CuZr合金 分子动力学模拟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139.8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1章 绪论10-17
  • 1.1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10
  • 1.2 非晶态合金与非晶态转变10-12
  • 1.2.1 非晶态合金10-11
  • 1.2.2 非晶态转变11-12
  • 1.3 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研究12-13
  • 1.4 CuZr合金非晶形成能力的研究现状13-15
  •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15-16
  • 1.6 本章小结16-17
  • 第2章 研究方法17-29
  • 2.1 分子动力学模拟简介17-23
  • 2.1.1 分子动力学方法18-22
  • 2.1.2 势函数22-23
  • 2.2 粘度计算方法23-24
  • 2.3 扩散系数计算方法24-26
  • 2.4 计算分析的其它物理量26-28
  • 2.4.1 非晶态转变温度26-27
  • 2.4.2 等压比热C_p及热膨胀系数α的计算27-28
  • 2.5 本章小结28-29
  • 第3章 Cu_(100-x) Zr_x合金粘度特征与非晶形成能力的研究29-41
  • 3.1 粘度的强性和脆性29-30
  • 3.2 粘度模拟计算30-31
  • 3.3 粘度计算结果与分析31-40
  • 3.3.1 粘度计算结果31-33
  • 3.3.2 粘度拟合结果33-36
  • 3.3.3 熵对拟合结果的解释36-40
  • 3.4 本章小结40-41
  • 第4章 CuZr 合金熔体的动力学不均匀性及与结构的关系41-53
  • 4.1 扩散系数随温度的变化41-43
  • 4.2 动力学不均匀性43-47
  • 4.2.1 Stokes-Einstein关系与动力学不均匀性概述43-44
  • 4.2.2 扩散系数D的VFT拟合44-45
  • 4.2.3 检验Stokes-Einstein关系45-46
  • 4.2.4 互扩散系数的验证46-47
  • 4.3 局域结构分析47-52
  • 4.3.1 Voronoi多面体和配位数47-48
  • 4.3.2 Voronoi指数和配位数的计算48-50
  • 4.3.3 局域动力学分析50-52
  • 4.4 本章小结52-53
  • 结论53-54
  • 参考文献54-6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60-61
  • 致谢61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干洪;力学学科的发展现状与21世纪展望[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年02期

2 温吉华;Monte Carlo方法在原子物理教学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2期

3 全桂英;;Mathematica在简谐振动合成分析中的应用[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4 张宝(钅平),冯喜春;金属材料状态方程确定的冲击波实验方法与技术[J];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1990年01期

5 蔡琳,吕燕伍;Ga_(1-x)Al_xN/GaN量子点红外吸收谱[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6 吴雄;应用VLW状态方程计算炸药的爆轰参数[J];兵工学报;1985年03期

7 於玉华,曹贵桐,吴杉楠,渠永德;新的维里型状态方程及其在火药燃气中的应用[J];兵工学报;1993年01期

8 陆秀成;L原理和高温高压气体状态方程[J];兵工学报;1994年03期

9 李世刚,刘辉,陈标华;素数的一个特殊性质及其用于伪随机数生成的方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3期

10 李世刚,刘辉,陈标华;超素数法长周期伪随机数发生器的应用算法[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朱如曾;;钱学森开创的物理力学之路[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2 洪友士;;钱学森物理力学思想与力学所的材料力学性能研究[A];钱学森科学贡献暨学术思想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敖冰云;汪小琳;;金属钚中氦与空位相互作用的原子模拟研究[A];中国核学会核材料分会2007年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4 余寿文;;固体力学史与方法论的几点注记[A];力学史与方法论论文集[C];2003年

5 张兴卫;罗斌强;谭福利;;电炮加载下Zr基块体金属玻璃冲击特性实验研究[A];第五届全国强动载效应及防护学术会议暨复杂介质/结构的动态力学行为创新研究群体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6 Hang Cui;Zhigang Zhang;Yigang Zhang;;The effect of Si and S on the stability of bcc iron with respect to tetragonal strain at the Earth's inner core conditions[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C];2014年

7 Zhigang Zhang;Lars Stixrude;John Brodholt;;Elastic properties of MgSiO_3-perovskite under lower mantle conditions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deep Earth[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3年度(第13届)学术论文汇编——地球深部结构与过程研究室[C];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媛媛;二元Pb合金结构和性质的分子动力学模拟及真空蒸馏实验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0年

2 李燕峰;若干二元金属间化合物电子结构、弹性和热力学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杨德贵;基于红外序列图像的地物类型反演、目标检测与被动测距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4 马文;冲击压缩下纳米多晶金属塑性及相变机制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5 姜元勇;多孔相变材料中的流动与反应[D];东北大学;2009年

6 康玉;蛋白质/多肽在碳纳米管中输运行为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7 王家俊;聚酰亚胺/氮化铝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8 邓辉球;二元合金系表面聚集的计算机模拟研究[D];湖南大学;2001年

9 张光莹;含分布裂缝岩石的弹性本构及波传播特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10 苏石川;影响增压柴油机性能与排放主要因素的理论与试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波;惯性约束聚变的中子半影成像诊断系统和非线性重建方法研究[D];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2010年

2 高振兴;聚合物/微孔混合体系粘度的分子动力学计算[D];郑州大学;2010年

3 张云庚;第一性原理研究Ce掺杂ZnO、Ce/N共掺杂TiO_2及透明导电氧化物In_4Sn_3O_(12)和In_4Ge_3O_(12)的电子结构和光学性质[D];河南大学;2011年

4 孙本强;碳纳米管/聚乙烯复合材料界面基体的取向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5 马磊;纳米金属力学性能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西南大学;2011年

6 刘莉;利用Gupta势结合分子动力学方法研究Co-Cu混合团簇的熔化行为[D];新疆大学;2011年

7 谭新君;石墨烯薄膜杨氏模量的分子动力学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8 童振;单晶铜纳米杆拉伸力学特性的大规模分子动力学仿真[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9 任东伟;结合材料界面缺陷的分子动力学模拟[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10 全清华;生物组织中的光传输及光源定位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125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7125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f73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