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侧双排四通管挤胀成形试验研究
本文关键词:单侧双排四通管挤胀成形试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内高压 挤胀成形 力学分析 试验平台 试验研究
【摘要】:管材内高压胀形技术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其成形机理研究和制造工艺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与冲压焊接的传统工艺相比,管材使用内压胀形成形的产品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应力集中更小、材料流动性更好、壁厚分布更均匀、成形极限更高等特点。空调冷凝管属于并排多支管,使用传统焊接工艺加工时存在焊接曲面过渡不平滑、表面质量较低、应力集中较大、焊缝质量不稳定、冷凝管使用寿命不长等问题。利用内压胀形的方法成形空调冷凝管可改善上述缺点。单侧双排四通管属于并排多支管的一部分,研究单侧双排四通管的内压胀形规律对研究并排多支管的成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理论分析和试验研究的角度研究单侧双排四通管的挤胀成形,探究多种工艺参量对成形的影响规律,为探索成形出更高支管的工艺提供参考。首先,对单侧双排四通管成形进行力学分析。在忽略厚向应力的前提下,描述单侧双排四通管的塑形条件,分析成形初始阶段两支管外侧、内侧、成形区的应力应变状态,分析成形中期两支管外侧、内侧、成形区的应力应变状态,针对进行试验的管材所需内压力和进给力进行估算。其次,为成形试验做准备,搭建成形试验平台。对比多种成形模具设计方案,选择使用千斤顶进行轴向加载的方案,并对成形装置进行设计与制造。之后进行进给力测量与记录平台的搭建,选择进给力测量装置,并进行测量与记录的实现。使用液压油缸提供背压力并设计液压系统。最后,进行试验研究。介绍单侧双排四通管成形试验过程常见的缺陷,并分析缺陷成因。对比胀形介质润滑脂和工业橡皮泥,润滑脂密封性差,成形中间阶段不易控制其量,工业橡皮泥则可以。分析单侧双排四通管成形时的金属流动规律,靠近支管处周向应力加大,材料流动曲线指向支管,靠近支管处流动曲线的曲率增大。经测量,壁厚最厚处为主管靠近进给冲头凸台端面处,最薄为支管顶端内侧圆角处。从试验的角度分析摩擦条件、热处理温度、管胚长度、背压力、背压冲头预留量、加载路径等工艺因素对成形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有润滑时成形效果更好;热处理温度为450℃时管材成形极限更高;较短的管胚成形时支管成形极限更高;背压力越大,支管高度越小,背压冲头预留量对支管高度、进给量、壁厚的影响都不显著;加载路径对支管高度的影响大,补料程度增加,支管高度显著增加。
【关键词】:内高压 挤胀成形 力学分析 试验平台 试验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广东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G30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目录9-12
- CONTENTS12-15
- 第一章 绪论15-22
- 1.1 引言15-16
- 1.2 管材胀形的基本原理及特点16-17
- 1.3 管材内压胀形目前的研究成果17-20
- 1.3.1 国外研究成果及趋势17-18
- 1.3.2 国内研究成果及趋势18-20
- 1.4 课题来源、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20-21
- 1.4.1 课题来源20
- 1.4.2 课题研究内容及创新点20-21
- 1.4.3 课题研究方法21
- 1.5 本章小结21-22
- 第二章 单侧双排四通管成形力学分析22-34
- 2.1 引言22
- 2.2 管材变形力学条件22-24
- 2.3 成形初始阶段的力学分析24-27
- 2.3.1 外侧主管力学分析24-26
- 2.3.2 内侧主管力学分析26
- 2.3.3 成形区力学分析26-27
- 2.4 成形中期的力学分析27-30
- 2.4.1 外侧主管应力应变分析27-28
- 2.4.2 内侧主管应力应变分析28-29
- 2.4.3 支管顶端应力应变分析29
- 2.4.4 支管侧壁应力应变分析29-30
- 2.5 内压和进给力的估算30-32
- 2.6 本章小结32-34
- 第三章 成形试验平台搭建34-63
- 3.1 引言34
- 3.2 成形装置与模具设计方案的对比34-39
- 3.3 进给力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39-59
- 3.3.1 进给力测量装置40-49
- 3.3.2 进给力记录与保存软件实现49-59
- 3.4 背压力测量装置及测量、控制方法59-61
- 3.5 壁厚测量装置及测量方法61
- 3.6 本章小结61-63
- 第四章 成形试验安排及结果分析63-93
- 4.1 引言63
- 4.2 胀形介质的对比选择63-64
- 4.3 热处理条件对成形的影响分析64-67
- 4.4 不同摩擦条件的影响分析67-68
- 4.5 管胚长度对成形的影响分析68-70
- 4.6 背压力、平衡冲头预留量、进给量对成形的影响分析70-79
- 4.7 不同加载路径对成形的影响分析79-82
- 4.8 轴向进给力与进给量的关系82-84
- 4.9 管材胀形主要失效形式84-87
- 4.9.1 破裂84-86
- 4.9.2 起皱86-87
- 4.10 金属流动规律87-88
- 4.11 壁厚分布情况88-91
- 4.12 本章小结91-93
- 总结与展望93-95
- 参考文献95-100
- 致谢1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春旭;消音器的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J];模具制造;2004年03期
2 彭连友;黄志星;张琦;;一种新的盂子毛坯成形工艺技术[J];模具技术;2013年02期
3 谢伟峰;叠边成形工艺及模具[J];模具工业;1991年02期
4 夏振明,,杨步铎;金属波形管成形工艺设计[J];浙江丝绸工学院学报;1996年04期
5 王孝培,倪志刚,代兵;管材翻转成形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年03期
6 刘兆红;薄壁深孔锥形件成形工艺及模具[J];模具工业;1997年06期
7 王孟君;高光洁度大铝管冷挤成形及挤光工艺[J];铝加工;1997年05期
8 幸育忠;护围成形工艺及模具[J];机械工人;2002年07期
9 魏航,孙友松;金属微成形技术及其研究进展[J];锻压装备与制造技术;2005年05期
10 任向东;金建敏;;上窄下宽零件的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J];模具制造;2005年1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双泉;高强;李娟;孙文博;张增强;;大电流导体复合式气焊接成形工艺的研究与应用(摘要)[A];2010全国机电企业工艺年会《上海电气杯》征文论文集[C];2010年
2 赵宝民;江开勇;顾永华;;分段沉积雕铣成形工艺及材料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赵宝民;江开勇;顾永华;;分段沉积雕铣成形工艺及材料研究[A];福建省科协第四届学术年会提升福建制造业竞争力的战略思考专题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维德;;挡油圈成形工艺及模具设计[A];塑性加工技术文集[C];1992年
5 张星;张治民;李保成;;温挤成形齿轮组织性能研究[A];第八届全国塑性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6 吴坚;;无支撑板材数字化渐进成形工艺研究[A];第二届中国CAE工程分析技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钱健清;高霖;;数控渐进成形技术现状及发展前景[A];2014年全国钢材深加工研讨会论文集[C];2014年
8 韩英淳;;采用复合成形工艺用管坯制造整体无缝汽车后桥壳[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雷丽萍;曾攀;方刚;;塑性微成形技术及其工艺特点分析[A];第八届全国塑性加工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周朝辉;曹海桥;吉卫;;厚壁圆筒件成形工艺及有限元模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2)[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本报记者 王斌 通讯员 张庆芳;数字化成形——技术发达国家的企盼[N];中国工业报;2009年
2 中国锻压协会“头脑风暴”专家库第二届首席专家 李森;对接先进成形工艺是中国锻压装备产业转型升级的方向[N];中国工业报;2014年
3 中航工业制造所 黄遐;成形/成性一体化壁板制造技术——蠕变时效成形[N];中国航空报;2014年
4 曾元松;航空钣金成形技术研究应用现状与发展建议[N];中国航空报;2013年
5 中航工业制造所 李怀学;激光精密增材成形技术:打开“设计束缚”枷锁的钥匙[N];中国航空报;2013年
6 方义;高精度液压机[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志坚;装备零件激光再制造成形零件几何特征及成形精度控制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2 邱立;脉冲强磁场成形制造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张琦;金属板材多点“三明治”成形的数值模拟及实验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4 熊俊;多层单道GMA增材制造成形特性及熔敷尺寸控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4年
5 彭林法;微/介观尺度下薄板成形建模分析与实验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6 龚峰;T2紫铜薄板微成形摩擦尺寸效应与润滑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7 冯小军;快速模具模塑成形的数值分析及过程智能控制系统的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8 隋洲;曲面零件连续成形的理论与数值模拟研究及控制软件开发[D];吉林大学;2014年
9 刘凯;陶瓷粉末激光烧结/冷等静压复合成形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10 邓磊;铝合金精锻成形的应用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怡峰;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的电弧熔积成形温度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2 王德强;螺旋调整套塑性成形工艺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3 田飞;成形轨迹对板材渐进成形结果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4 池永涛;导电加热渐进成形试验和模拟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5 吴军;大口径方管滚模成形工艺仿真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05年
6 陈海涛;重型钢制车轮体积成形工艺的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12年
7 邱康;单侧双排四通管挤胀成形试验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5年
8 冯秀娟;薄板多点成形中弹性垫抑制压痕的数值模拟[D];内蒙古科技大学;2010年
9 徐细勇;计及成形因素预测汽车钢圈多轴疲劳寿命的研究[D];广西大学;2011年
10 赵健;金属钣金件电磁脉冲渐进成形有限元模拟与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597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7597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