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溶质原子对镁熔体中异质形核基底的作用机制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04 00:15

  本文关键词:溶质原子对镁熔体中异质形核基底的作用机制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镁合金 碳质细化 第一性原理计算 溶质元素 表面吸附


【摘要】:镁合金是目前最轻的结构材料之一,具有比强度高、比刚度高和阻尼性能好等众多优点,在航空航天、电子工业、汽车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镁合金的晶体结构为密排六方,滑移系少,决定了其塑性变形能力差,这在一定的程度上制约了其应用与发展。晶粒细化可以有效的改善合金综合性能。其中碳质细化法被认为是最有应用和发展潜力的细化方法。但是,碳质细化方法很容易受到合金中杂质元素Fe(Mn)的影响。现有关于Fe(Mn)元素对镁合金碳质细化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相互矛盾。本文以AZ91合金为实验材料,对不同Mn含量的合金进行碳质细化处理,从实验的角度研究Mn元素对镁合金碳质细化的影响机制。同时采用第一性原理方法从原子尺度上研究Fe(Mn)原子对Al4C3表面结构的影响。通过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揭示Fe(Mn)元素对镁合金碳质细化的影响机制,为将来开发出有效碳质细化剂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向AZ91D合金中添加不同含量的Mn和碳质细化剂,采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观察晶粒尺寸大小和异质相的形貌。研究发现,在低含量Mn时,碳质细化方法能有效的细化镁合金晶粒。而当Mn含量超0.28wt.%,会随着Mn含量增加,镁合金晶粒会不断的粗化。通过SEM、EDS分析,可判定合金中的异质相是一种Al-C相和Al-Mn相的复合相。推测认为Al-Mn相吸附于Al-C相上,从而改变Al-C相的表面结构,形成Al-C-Mn三元化合物,从而降低了Al-C化合物的异质形核能力,最终导致Mg晶粒的粗化。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模拟了Fe(Mn)在Al4C3(0001)表面的吸附行为。根据对吸附能大小的比较确定,在Al-终止表面,三重空位H1位置是最佳的稳定吸附位置;在C-终止表面上,H'2为最稳定的吸附位置。通过热力学稳定性分析可知,Fe(Mn)在C-终止表面吸附体系的稳定性要比Fe(Mn)在Al-终止表面吸附体系稳定性好,并且低覆盖下吸附体系稳定性比高覆盖下吸附体系好;对吸附体系的表面电子结构特征分析可知,Fe(Mn)在Al4C3(0001)表面上吸附属于化学吸附,在Al-终止表面上,Fe(Mn)与表面层的Al原子主要是以离子键的形式发生键合,而在C-终止表面上,Fe(Mn)与表面层的C原子主要是以极性共价键的形式发生键合。对吸附体系表面结构的分析可知,吸附了Fe(Mn)原子后,Al4C3(0001)表面层间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特别是表面的前三层,所以很可能Al4C3(0001)表面发生了重构。通过第一性原理计算可知,Fe(Mn)在Al4C3(0001)表面吸附属于化学吸附,表明Fe(Mn)能够与Al4C3相结合形成Al-C-Fe(Mn)化合物。并且Fe(Mn)元素的吸附会使Al4C3(0001)表面发生重构,从而影响Mg原子在Al4C3(0001)表面的堆垛。这刚好与实验结果相呼应,即过量Fe(Mn)溶质元素的存在会降低Al4C3的异质形核能力。
【关键词】:镁合金 碳质细化 第一性原理计算 溶质元素 表面吸附
【学位授予单位】:南昌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292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第1章 绪论9-23
  • 1.1 Mg-Al系合金碳质细化的研究现状10-18
  • 1.1.1 Mg-Al系合金碳质细化方法10-14
  • 1.1.2 Mg-Al系合金碳质细化机理14-18
  • 1.2 Fe(Mn)对Mg-Al系合金晶碳质细化的影响18-19
  • 1.3 第一原理计算在表面吸附方面的研究现状19-21
  • 1.3.1 第一性原理计算概述19-20
  • 1.3.2 表面吸附方面的第一性原理研究20-21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21
  • 1.5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21-23
  • 1.5.1 课题的来源21-22
  • 1.5.2 主要研究内容22-23
  • 第2章 Mn对Mg-9Al合金碳质细化效果的影响实验研究23-38
  • 2.1 实验研究方法23-29
  • 2.1.1 实验材料23-24
  • 2.1.2 实验设备24-25
  • 2.1.3 实验方案25-26
  • 2.1.4 实验工艺26
  • 2.1.5 分析测试方法26-29
  • 2.2 实验结果分析29-36
  • 2.2.1 Mn对已变质处理的AZ91D合金的晶粒尺寸的影响29-31
  • 2.2.2 含Al-Mn粒子的微观结构和成分分析31-35
  • 2.2.3 Mn对AZ91D碳质细化影响机制的分析和讨论35-36
  • 2.3 本章小结36-38
  • 第3章 Mn在Al_4C_3(000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38-56
  • 3.1 计算方法38-39
  • 3.2 模型的建立39-41
  • 3.3 Al_4C_3(0001)表面计算结果分析41-44
  • 3.3.1 Al_4C_3(0001)表面能带结构、态密度分析41-43
  • 3.3.2 Al_4C_3(0001)成键情况分析43-44
  • 3.4 Mn/Al_4C_3(0001)吸附体系计算结果与分析44-54
  • 3.4.1 Mn在Al_4C_3(0001)表面的吸附位置44-46
  • 3.4.2 Mn在Al_4C_3(0001)表面稳定吸附位置的分析46-48
  • 3.4.3 Mn/Al_4C_3(0001)吸附体系的稳定性分析48-49
  • 3.4.4 Mn/Al_4C_3(0001)吸附体系电子结构分析49-53
  • 3.4.5 Mn/Al_4C-3(0001)吸附体系结构分析53-54
  • 3.5 本章小结54-56
  • 第4章 Fe在Al_4C_3(0001)表面吸附的第一性原理研究56-69
  • 4.1 计算方法56-57
  • 4.2 吸附体系模型的建立57-59
  • 4.3 计算结果分析59-66
  • 4.3.1 稳定的吸附位置59-60
  • 4.3.2 表面结构的变化60-62
  • 4.3.3 吸附体系的稳定性62-63
  • 4.3.4 吸附体系的电子结构分析63-66
  • 4.4 Fe(Mn)对Al_4C_3形核能力的影响机制分析讨论66-67
  • 4.5 本章小结67-69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69-71
  • 5.1 主要结论69-70
  • 5.2 展望70
  • 5.3 本论文的创新点70-71
  • 致谢71-72
  • 参考文献72-78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猛;王修星;郑浩勇;黄卫东;;基底表面状态对异质形核影响的实验研究[J];铸造技术;2011年05期

2 杨景祥 ,李荣德 ,于海朋;铸铁孕育机理的探讨(二)——关于异质形核[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1987年02期

3 廖波;高振山;;半钢初生奥氏体异质形核的探讨——稀土夹杂物和几种氧化物的作用[J];金属热处理学报;1991年04期

4 吕宇鹏,朱瑞富,李士同,雷廷权,董玉平,朝志强;超高锰钢中的两次匹配异质形核[J];钢铁研究学报;1999年03期

5 石国梁;张丁非;赵霞兵;张奎;李兴刚;李永军;马鸣龙;;Mg-6wt%Zn-1wt%Mn合金中的析出相演变(英文)[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13年12期

6 梁高飞,宋长江,刘向阳,许振明,李建国;Au液异质形核价电子模型与基底触媒效用[J];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年10期

7 J.Lelito;P.Zak;J.S.Suchy;W.Krajewski;A.L.Greer;P.Darlak;申泽骥;;试验确定AZ91/SiC复合材料异质形核模型中决定于SiC质量分数和过冷度的晶粒密度函数[J];铸造;2011年03期

8 纪锦霞;董晟全;梁艳峰;杨通;;TiC原位增强Al-4.5Cu合金的强韧化机理[J];铸造技术;2008年06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曲凯阳;江亿;;结冰过程发生的随机性机制[A];全国暖通空调制冷199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C];199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孙桂林;钢中残余元素锡与锑析出行为的基础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6年

2 张瀚龙;铝异质形核过程中熔体与异质核心间液—固界面结构原子尺度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姚立锋;溶质原子对镁熔体中异质形核基底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昌大学;2016年

2 王飞;镁铝合金异质形核界面结构与特征的理论计算和实验研究[D];南昌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7881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7881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3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