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面向球墨铸铁模具三维型面的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工艺及耐磨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3 04:12

  本文关键词:面向球墨铸铁模具三维型面的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工艺及耐磨性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球墨铸铁 热冲压模具 三维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 熔池形态 摩擦系数


【摘要】:在汽车轻量化需求的驱动下,高强钢和超高强钢在汽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高强钢与超高强钢一般采用热冲压技术进行成形。与传统冲压模具相比,热冲压模具不仅要求模具材料具有良好的强韧性和耐磨性,还要求较好的传热性能。球墨铸铁不但具有优异的铸造性能、良好的减震性、机械加工性能、生产成本低等优点,而且热导率高于各种合金模具钢,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模具的制造。利用球墨铸铁制造热冲压模具不但能够降低模具制造成本,缩短制造周期,而且可以获得更加优化的冷却方案,有效地提高热冲压成形的产品质量。但是,球墨铸铁在高温条件下的性能下降明显,尤其是表面耐磨性能下降,严重影响热冲压模具的使用寿命。为了解决以上问题,本文采用了面向三维模具表面的等离子束改性技术,研究了通过表面合金化的方式在球墨铸铁表面制备含有铜颗粒强化层的相关工艺,并对强化层的耐磨性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铜的质地柔软,具有优良的减摩性能,同时铜的热导率较高,通过等离子束合金化的方式将铜熔入到球墨铸铁的表层,不仅可以提高球墨铸铁的表面耐磨性,而且能够改善强化层的导热性能。在工艺方面,根据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技术的工艺特点,研究了主弧电流、扫描速度等基础工艺参数对合金化的影响。同时,为了适应三维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的工艺特性,本文进一步深入探讨了等离子枪距工件表面距离(枪口高度)、等离子束与工件法向的夹角(偏转角度)、等离子束扫描轨迹的间距(扫描间距)等三维工艺参数对合金化的影响。研究表明,主弧电流和扫描速度对球墨铸铁表层铜的融入效果以及微观组织的演变有着重要的影响;枪口高度、偏转角度和扫描间距直接影响着熔池形态,枪口高度为4 mm时,熔池的深度和宽度达到最大值,熔池偏移量随偏转角度成线性变化,而且搭接的不同区域其硬度和组织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三维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规律,才能有效控制合金化的工艺效果。在耐磨性方面,对球墨铸铁试样进行合金化和熔凝处理,通过室温和高温下不同工艺参数的合金化试样和熔凝试样的摩擦磨损性能测试,研究了铜颗粒在室温和高温范围内对摩擦系数和摩擦性能的影响机制,同时分析主弧电流对摩擦系数和磨损形貌的影响以及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研究表明:在室温和高温下,铜的熔入,使得合金化试样的平均摩擦系数比熔凝分别低0.04和0.065,起到很好的减摩效果,摩擦表面的粗糙程度明显降低,黏着和犁削作用减弱;主弧电流对合金化层的室温和高温摩擦系数的影响规律是相反的,室温下摩擦系数随主弧电流的增大而增大,而高温下摩擦系数随主弧电流的增大而较小;在不同温度下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也不一样,室温下随着载荷的增大摩擦系数减小,而高温下载荷对摩擦系数的影响不大。
【关键词】:球墨铸铁 热冲压模具 三维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 熔池形态 摩擦系数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U468.2;TG38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1 绪论10-25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10-14
  • 1.2 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的研究现状14-19
  • 1.3 三维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技术及工艺难点19-21
  • 1.4 研究目的21-24
  • 1.5 研究内容24-25
  • 2 实验设备、材料及实验分析方法25-34
  • 2.1 实验设备25-26
  • 2.2 试验材料26-27
  • 2.3 工艺实验27-32
  • 2.4 摩擦磨损试验32-34
  • 3 三维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工艺研究34-49
  • 3.1 等离子基础工艺对合金化的影响34-40
  • 3.2 等离子枪距工件表面距离对合金化的影响40-43
  • 3.3 等离子束与工件表面的垂直度对合金化的影响43-44
  • 3.4 等离子束扫描轨迹的间距对合金化的影响44-47
  • 3.5 本章小结47-49
  • 4 三维等离子束合金化试样耐磨性研究49-60
  • 4.1 室温摩擦磨损性能分析49-54
  • 4.2 高温摩擦磨损性能分析54-58
  • 4.3 本章小结58-60
  • 5 结论与展望60-63
  • 5.1 结论60-62
  • 5.2 展望62-63
  • 致谢63-64
  • 参考文献64-71
  • 附录 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7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游建雄;;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技术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3年13期

2 王克鸿;张春阳;朱平;顾民乐;;镀铬层等离子束流界面强化工艺[J];焊接学报;2005年10期

3 王明清;李惠琪;李敏;李惠东;于洪爱;;等离子束表面冶金多道搭接层的组织与性能[J];金属热处理;2006年09期

4 江河;巩固;;400千瓦等离子束熔炼炉[J];稀有金属合金加工;1981年04期

5 李增揆;;等离子束炉熔炼残钛屑的工艺研究[J];稀有金属合金加工;1981年04期

6 林化春,田福祥,姜培刚,赵程;等离子束热处理及存在问题[J];机械工程材料;1997年03期

7 李银俊,尹华跃,张文静;小孔径气缸套等离子束淬火专用发生器的研制和应用[J];新技术新工艺;2005年03期

8 孙玉宗;李惠琪;于洪爱;李惠东;李敏;;等离子束表面冶金中熔体的流动特征及影响[J];新技术新工艺;2007年01期

9 黄齐文;胡树兵;王爱华;;等离子束表面强化技术的研究进展[J];金属热处理;2011年08期

10 崔洪芝,尹华跃;等离子束硬化处理气缸套内壁的应用研究[J];中国表面工程;199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张丽民;孙冬柏;俞宏英;樊自拴;孟惠民;李惠琪;;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技术及应用实例[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暨首届青年表面工程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6年

2 张丽民;孙冬柏;俞宏英;樊自拴;孟惠民;李惠琪;;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技术及应用实例[A];第六届全国表面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李惠琪;孙玉宗;李惠东;李敏;姬强;张启明;;金属材料表面等离子束熔覆涂层技术研究[A];首届中国热处理活动周论文集[C];2002年

4 朱伟涛;张哲莹;;关于冰箱抗菌问题的再讨论——冰箱搭载等离子装置除臭杀菌功能的原理及意义[A];2001年全国空调器、电冰箱(柜)及压缩机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1年

5 樊昕;石翠萍;韩悦;郄金鹏;刘丽红;安俞熙;杨蓉娅;;微等离子束对皮肤胶原组织超微结构分析和羟脯氨酸测定[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6 樊昕;石翠萍;韩悦;郄金鹏;刘丽红;安俞熙;杨蓉娅;;微等离子束对皮肤胶原组织超微结构分析和羟脯氨酸测定[A];2012全国中西医结合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真空等离子束熔覆强化新技术[N];今日信息报;2003年

2 曹文英;真空等离子束熔覆强化新技术[N];中国建材报;2003年

3 曹文英;泰安科大金纳公司推出真空等离子束熔覆强化新技术[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秀;灰铸铁和球墨铸铁等离子束与激光束表面强化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华堂;球墨铸铁等离子束表面改性组织与摩擦磨损性能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缪亚锋;面向球墨铸铁模具三维型面的等离子束表面合金化工艺及耐磨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3 于洪爱;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机理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4 王明清;多功能数控等离子束表面冶金实验设备的研制[D];山东科技大学;2007年

5 张阿莉;等离子束表面冶金高硅涂层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许四祥;等离子束熔覆结晶过程及热影响区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4年

7 王斐斐;等离子束表面冶金涂层的耐腐蚀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8 张丽民;等离子束表面冶金Fe基涂层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9 刘邦武;等离子束表面冶金耐磨镐型截齿的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10 于盛旺;等离子束表面冶金层的耐空蚀性能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4143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84143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be9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