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金属论文 >

淬火-分配工艺对超级贝氏体组织相变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8 15:43

  本文关键词:淬火-分配工艺对超级贝氏体组织相变影响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超级贝氏体 QP工艺 组织转变 强韧性


【摘要】:基于固态相变热力学条件中过冷度与形核速率之间关系,结合钢中马氏体相变随温度下降而连续转变的特点,将改善钢中马氏体(M)组织强韧性的“淬火+分配(QP—Quenching and Partitioning)”热处理工艺,引入到超级贝氏体(Super-bainite)组织制备工艺过程中。通过对超级贝氏体组织中残余奥氏体(AR)量及其含碳量的变化等,研究了在该工艺条件下超级贝氏体组织的形成、形态和力学性能,在对该过程热力学和动力学特点分析基础上,讨论了QP工艺对超级贝氏体组织转变的促进作用;同时检测了不同QP工艺下所得超级贝氏体组织的力学性能,优化了工艺参数。设计的QP热处理工艺为:将60Mn2Si Cr试验用钢试样在箱式电炉中900℃保温30min完全奥氏体化后,放入242℃盐浴炉中分别进行“淬火”处理3min与5min后,再经260℃盐浴炉中分别“等温分配”处理6h、8h和12h后取出空冷直至室温。对比试样的制备工艺为箱式电炉中加热900℃保温30min完全奥氏体化后,放入温度为260℃的盐浴炉中等温处理12h。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结合JADE分析软件和公式等,对试样进行了显微组织形貌观察,相组成定性定量分析,各相分布状态分析和判定,断口形貌观察等;采用材料力学性能测试仪器设备(洛氏硬度计、显微硬度计、拉伸试验机、冲击试验机)对试样进行了硬度、强度、塑性和冲击韧性等力学性能的检测。分析和检测结果表明,60Mn2Si Cr钢经所制定的QP热处理工艺处理,可以得到由条束状贝氏体铁素体(BF)+分布于BF条束间的富碳薄膜状残余奥氏体构成的超级贝氏体组织;与常规等温热处理得到的超级贝氏体组织相比较,组织中残余奥氏体量有所下降,分别为5.29%和9.41%,AR中含碳量分别为1.64%和1.02%,由此判断QP工艺的施加对超级贝氏体组织转变有一定促进作用。此时,钢的主要力学性能指标为抗拉强度(σb)=2128MPa、断后伸长率(δ)=11.04%、冲击韧性(αk)=49.28J/cm2,具有良好的强韧性配合。上述结果产生的主要原因是,QP热处理工艺的实施增加了相变过冷度,促进了α相晶核的生成,细化了显微组织。其中贝氏体铁素体板条宽度可由原来300~400nm减少至200~250 nm左右;同时,过饱和α相在QP热处理工艺中的排碳作用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该过程属于上坡扩散,驱动力来自于C在γ相和α相的化学势之差(αCγC-(28)μμΔμ);通过对上述试验数据的综合分析,优化后的QP热处理工艺参数是,试验用钢900℃完全奥氏体化,保温30min后,在TQ=242℃、QT=5min、TP=260℃、PT=6h条件下处理。
【关键词】:超级贝氏体 Q&P工艺 组织转变 强韧性
【学位授予单位】:长春工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G142.1;TG156.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第一章 绪论8-16
  • 1.1 引言8
  • 1.2 超级贝氏体简介及近年的发展概况8-10
  • 1.3 Q&P热处理工艺的简介及研究概况10-14
  • 1.3.1 Q&P工艺简介10-11
  • 1.3.2 Q&P工艺分类及其示意图11-12
  • 1.3.3 Q-P-T工艺简介12-13
  • 1.3.4 国内外Q&P工艺的研究概况13-14
  • 1.4 本文的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14-16
  • 第二章 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16-21
  • 2.1 试验用钢的成分16
  • 2.2 热处理工艺与所用设备16-18
  • 2.2.1 均匀化退火16-17
  • 2.2.2 Q&P热处理工艺17
  • 2.2.3 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17-18
  • 2.3 显微组织形貌观察18-19
  • 2.3.1 金相观察18
  • 2.3.2 扫描电镜观察18
  • 2.3.3 透射电镜观察及衍射斑点的标定18-19
  • 2.4 X射线衍射实验19
  • 2.5 力学性能检测19-21
  • 2.5.1 硬度试验19
  • 2.5.2 冲击试验19-20
  • 2.5.3 拉伸试验20
  • 2.5.4 断口形貌观察20-21
  • 第三章 Q&P工艺对超级贝氏体组织转变影响的研究21-39
  • 3.1 Q&P工艺的模型21-23
  • 3.2 热处理工艺的设计23-29
  • 3.2.1 残余奥氏体等温转变曲线的测定23-25
  • 3.2.2 等温淬火热处理工艺的设计25-27
  • 3.2.3 Q&P热处理工艺的设计27-29
  • 3.3 残余奥氏体量及其含碳量的分析计算29-32
  • 3.3.1 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其含碳量的计算方法29-30
  • 3.3.2 残余奥氏体含量及其含碳量的理论分析30-32
  • 3.4 Q&P工艺后超级贝氏体的组织形貌特征32-34
  • 3.5 Q&P工艺促进超级贝氏体组织转变的热力学分析34-36
  • 3.6 碳化物相析出情况及理论分析36-39
  • 第四章 Q&P工艺对超级贝氏体强韧性的贡献39-46
  • 4.1 Q&P工艺促进超级贝氏体强韧化机制39-41
  • 4.1.1 固溶强化39-40
  • 4.1.2 细晶强化40-41
  • 4.1.3 位错强化41
  • 4.2 Q&P工艺对超级贝氏体力学性能的影响41-46
  • 4.2.1 硬度分析41-42
  • 4.2.2 拉伸性能分析42-44
  • 4.2.3 冲击性能分析及冲击断口形貌观察44-46
  • 第五章 结论46-47
  • 致谢47-48
  • 参考文献48-54
  • 作者简介5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54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毛永卫,王恩泽,刘津冬;铸态贝氏体铸铁气缸套研究[J];铸造;2003年12期

2 纪谦茂;;稀土奥氏体-贝氏体蠕铁组织形态的研究[J];煤炭技术;2011年11期

3 张青来 ,夏朝晖 ,徐建芬;球墨铸铁中贝氏体形貌电镜分析[J];上海钢研;1998年06期

4 曲敬信,杨东方,栾道成,邵荷生;一种新型贝氏体组织的研究[J];钢铁研究学报;1992年02期

5 杨军,符寒光;多元低合金贝氏体铸钢磨球的研究和应用[J];钢铁钒钛;2000年02期

6 宋余九 ,李栋才 ,刘静华 ,沈莲 ,饶启昌;马氏体、贝氏体复合组织的疲劳断裂[J];机械工程材料;1983年04期

7 靳兰芬,梁甜;16Mn钢轧后控制冷却的贝氏体组织与性能[J];材料科学与工艺;1995年04期

8 张青来,孟繁德,夏朝晖,徐建芬;低硅铝球铁中贝氏体形貌电镜分析[J];铸造;1998年11期

9 解培民,符寒光;多元低合金贝氏体铸钢磨球的研究[J];铸造技术;2000年05期

10 苑少强,褚祥治,肖春英,刘大江,陈涛;弛豫过程对贝氏体组织细化的定量研究[J];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朱占涛;王增利;付成安;;盘螺生产中贝氏体组织产生的原因及预防措施[A];全国高速线材生产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7年

2 戴品强;何则荣;;优化组织球铁的力学性能及其微观断裂行为[A];第十二届全国疲劳与断裂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王旭东;超细化低碳贝氏体组织的形成、控制技术及工业化应用实现多项创新[N];科技日报;2007年

2 廖建国;建筑结构用780MPa级钢板的开发[N];世界金属导报;2009年

3 李忠波 高照海 李亮亮;高强度结构钢Q550D的研发实践[N];世界金属导报;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郭明阳;淬火-分配工艺对超级贝氏体组织相变影响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6年

2 席光兰;钢中贝氏体组织控制工艺研究[D];兰州理工大学;2006年

3 张翠翠;钢中超级贝氏体组织形态与性能的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4年

4 王玮;超高碳钢的贝氏体组织形成特征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5 李纪委;含硅钢纳米贝氏体组织形成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994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nshugongy/994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09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