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网板卡中的DDR3信号设计方法
本文关键词:光网板卡中的DDR3信号设计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DDR3 信号完整性 IBIS Hyperlynx
【摘要】:DDR3是第三代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的缩写,是隶属于SDRAM(双倍数据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系列的存储器。是DDR2的下一代、DDR4的上一代存储器。同时也是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存储器类型[1]。为了保证DDR3信号实现其信号完整性,达到在系统中稳定工作的目的,论文对DDR3协议、接口设计技术、IBIS模型、信号完整性基本问题,以及DDR3在光网板卡中的实现,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结合实际工程需求,利用仿真软件对DDR3进行预仿真,然后依据时域仿真的结果进行硬件逻辑设计和互连设计。创新性的工作主要有:对DDR3拓扑结构进行了研究,通过仿真,在不影响信号质量的前提下,移除了源端电阻,节省了器件成本,让产品具有成本优势;本文中通过信号的预仿真,在硬件原理图设计和互连设计之前,就已经确定了最佳的DDR3信号拓扑结构和终端ODT阻值(终端匹配电阻)。而传统的做法是:等PCB回板后,软硬件联合调测,遍历所有可能的驱动配置和拓扑结构,然后根据遍历的结果,去调整拓扑结构和ODT阻值。本文中的做法可以减少产品的软硬件调测时间,让产品早日上市,节省产品的研发成本。改善了信号换层的方法,减小了信号换层过孔带来的stub(天线)效应。同时提出了一种减小差分线阻抗失配的互连设计方法(已获得专利保护,专利号:ZL201020167196.0)。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了光网板卡中DDR3信号的设计方法,并通过提前确定ODT的阻值和移除源端电阻,缩短了研发周期、降低了开发成本,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DDR3 信号完整性 IBIS Hyperlynx
【学位授予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33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6
- 英语缩略语表6-9
- 第1章 绪论9-14
- 1.1 研究背景9-10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2.1 DDR3研究现状10-11
- 1.2.2 信号完整性研究现状11-12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12-14
- 1.3.1 研究内容12
- 1.3.2 章节安排12-14
- 第2章 DDR3协议分析14-25
- 2.1 DDR3技术特点14-18
- 2.1.1 DDR3性能的提升14-15
- 2.1.2 DDR3信号在信号完整性方面的提升15-18
- 2.1.3 DDR3低功耗技术18
- 2.2 DDR3电气特性与规范解析18-22
- 2.2.1 DDR3电气特性19-20
- 2.2.2 DDR3时序规范20-22
- 2.3 DDR3协议分析22-24
- 2.3.1 DDR3的工作原理22-23
- 2.3.2 DDR3的时序参数23
- 2.3.3 DDR3的读写协议分析23-24
- 2.4 本章小结24-25
- 第3章 信号完整性基本问题的研究和分析25-32
- 3.1 信号完整性的基本问题25-27
- 3.1.1 串扰25
- 3.1.2 反射25-26
- 3.1.3 过冲和下冲26
- 3.1.4 振铃26
- 3.1.5 信号延迟26
- 3.1.6 地弹26-27
- 3.2 串扰分析27-28
- 3.3 反射形成的机理28-29
- 3.3.1 反射的信号波形28-29
- 3.3.2 网格图和线性负载反射29
- 3.4 信号完整性仿真与设计方法研究29-31
- 3.5 本章小结31-32
- 第4章 IBIS模型和Hyperlynx软件介绍32-43
- 4.1 IBIS模型的介绍32-38
- 4.1.1 IBIS模型的由来32
- 4.1.2 IBIS的buffer模型32-34
- 4.1.3 IBIS文件的结构34-37
- 4.1.4 IBIS模型与SPICE模型比较37-38
- 4.2 Hyperlynx软件介绍38-42
- 4.2.1 Line Sim软件特点38-39
- 4.2.2 Line Sim界面介绍39-41
- 4.2.3 串扰分析41-42
- 4.3 本章小结42-43
- 第5章 光网板卡中DDR3系统SI及时序设计实现43-69
- 5.1 CPC2板卡介绍43
- 5.2 DDR3系统的板级设计考虑43-48
- 5.2.1 PCB的叠层和阻抗43-45
- 5.2.2 DDR3板级设计中的SI基本问题考虑45-48
- 5.3 换层过孔对信号质量的影响48-49
- 5.4 DDR3信号拓扑结构选择49-66
- 5.4.1 CLK信号拓扑选择50-55
- 5.4.2 控制信号拓扑选择55-57
- 5.4.3 地址/命令信号拓扑选择57-61
- 5.4.4 DQ信号拓扑选择61-64
- 5.4.5 DQS信号拓扑选择64-66
- 5.5 前仿真和后仿真结果对比66-68
- 5.6 本章小结68-69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69-71
- 6.1 全文总结69
- 6.2 工作展望69-71
- 参考文献71-73
- 致谢73-74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74-7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关于扫清信号完整性障碍技术的新书《信号完整性工程师的最佳伴侣》[J];电子工业专用设备;2008年09期
2 Paul Rako;;用专业软件解决信号完整性问题[J];电子设计技术;2010年06期
3 陈辰;信号完整性工具汇入主流[J];电子产品世界;1996年12期
4 张绍军 ,黄振;高速数字系统中的信号完整性及实施方案[J];电子技术应用;2002年11期
5 魏敬和,陈军宁,柯导明,吴建辉,陆生礼;一种分析高速时钟网络信号完整性的有效方法[J];电子学报;2004年02期
6 杨献,黄令仪,熊险峰,张红南;基于全定制模块信号完整性的分析[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4年04期
7 ;双引擎测试法解决信号完整性难题[J];今日电子;2004年09期
8 张希;行波折反射法在信号完整性的研究中的应用[J];印制电路信息;2005年01期
9 张楷;;高速并行总线信号完整性测试技术[J];中国集成电路;2007年01期
10 ;扫清信号完整性障碍技术的新书——《信号完整性工程师的最佳伴侣》[J];电子测量技术;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邹京;夏建峰;黎铁军;窦强;;电子封装信号完整性设计技术研究[A];第十六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二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张磊;;高速差分连接器信号完整性设计[A];探索 创新 交流(第4集)——第四届中国航空学会青年科技论坛文集[C];2010年
3 苏琦;郭昕;李研;;片上信号完整性研究与测试[A];第十六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二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骆再红;石丹;高攸纲;;信号完整性问题中的串扰仿真及分析[A];电波科学学报[C];2011年
5 曹诚;费元春;;高速电路中关于信号完整性的几点分析[A];2005年海峡两岸三地无线科技学术会论文集[C];2005年
6 姚春莲;葛宝珊;;图像编码器硬件设计中的信号完整性[A];全国第4届信号和智能信息处理与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7 李征帆;;高速集成电路的信号完整性问题与电磁场微波技术[A];2003'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C];2003年
8 张月影;吕英华;张金玲;朱琳;刘亚东;;智能交通信息采集平台的板级信号完整性设计[A];第二十届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肖洪涛;董惠;张磊;;基于SI仿真的高速电路设计方法[A];全国电磁兼容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10 常晓夏;旷章曲;吴南健;邓中亮;;通信SoC设计中信号完整性问题的分析与解决[A];2005中国通信集成电路技术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微电子 CAD研究所 孙玲玲 彭嵘;信号完整性对EDA工具的挑战[N];计算机世界;2005年
2 深圳深南电路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 由镭;PCB技术发展呈两极分化[N];中国电子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蒋冬初;高速数字电路的信号传输及其噪声抑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2 张华;高速互连系统的信号完整性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陈建华;PCB传输线信号完整性及电磁兼容特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苏浩航;深亚微米VLSI电源/地线网络信号完整性主要问题的算法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08年
5 申振宁;板级与封装级电路系统电磁完整性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晓丹;高速高密度PCB信号完整性与电源完整性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马剑锋;复杂互连结构信号完整性建模及故障测试研究[D];桂林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姜攀;板级信号完整性、电源完整性和电磁干扰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4 毕娜;USB3.0信号完整性仿真设计和测试[D];山东大学;2015年
5 李永耀;高速串行链路信号完整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6 杨章平;高速PCB设计中的信号完整性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7 田文飞;分布式雷达目标信息预处理及控制的设计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8 李牛;HDMI视频接口电路信号完整性设计[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张小可;基于XTX模块的低辐射加固笔记本的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大学(工程管理与信息技术学院);2015年
10 陈瑜琨;基于ATCA架构的高速交换设备信号完整性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457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1045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