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分布式流计算框架节点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8-02-21 01:28

  本文关键词: 流计算 分布式 海量数据 节点管理 出处:《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当今时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带来了数据量的飞速增长。这些数据不仅包含数据库中的结构化数据,还含有海量来自于电子邮件、传感器、在线视频等非结构化、互不兼容的、实时的数据。面对极大的实时数据流量,传统计算模型不再能满足需求。如何有效处理海量非结构化实时数据成为焦点,这促进了处理实时数据的分布式流计算框架的蓬勃发展。 目前比较典型的分布式流计算框架有IBM的InfoSphere Steams和Yahoo!公司的S4(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Platform)[1]系统。InfoSphere Steams是一款比较成熟的流计算产品,遗憾的是,该产品需要付费并且不开源,不能进行研究和改进。后者是Yahoo!公司开发开源分布式流计算框架,目前高速发展,是Apache旗下的子项目。 S4是一个分布式流计算平台,它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具有部分容错能力,能够支持插件并且较为通用。S4系统有诸多优势,但仍然存在节点管理不完善,不能动态增加,删除节点的缺陷,同时S4系统管理员不能直观地使用管理界面对分布式流计算框架中各节点进行全面的管理和监控。 本文改进S4在节点管理方面的不足,首先介绍流计算和S4的研究发展情况,重点描述S4在节点管理方面的不足。接下来针对S4在节点管理方面的不足,提出分布式流计算框架节点管理总体需求,包括动态管理节点需求及Web节点管理需求。之后针对总体需求,设计相关方案和架构。针对动态管理节点需求,设计并实现两阶段映射的节点管理方案;针对Web节点管理需求,提出采集层、分析整合层、表示层、用户层的分层架构,并对各层次进行设计与实现。接下来,对分布式流计算框架节点管理各项功能进行全面的功能和性能测试,验证了本文设计实现的分布式流计算框架节点管理在功能和性能方面的优势。最后对本文设计实现的分布式流计算框架节点管理提出建议和下一步研究方向。
[Abstract]:Nowadays,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has brought about the rapid growth of data volume, which contains not only structured data in databases, but also massive amounts of unstructured data from email, sensors, online video, etc. Incompatible, real-time data. In the face of huge real-time data flow, the traditional computing model can no longer meet the requirements. How to effectively deal with massive unstructured real-time data becomes the focus. This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framework for processing real-time data. At present, the typical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framework is IBM's InfoSphere Steams and Yahoo! The company's S4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platform [1] system .InfoSphere Steams is a mature streaming computing product that, unfortunately, needs to be paid and is not open source and can't be researched and improved. The latter is Yahoo! The company develops open-source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framework, which is a sub-project of Apache. S4 is a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platform, which has good extensibility, partial fault tolerance, can support plug-in and has many advantages over general S4 system, but it still has imperfect node management and can not be dynamically increased. At the same time, the S4 system administrator can not directly use the management interface to manage and monitor the nodes in the distributed flow computing framework. In this paper, the shortcomings of S4 in node management are improved. Firstly, th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flow calculation and S4 are introduced,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S4 in node management are emphatically described.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of node management in distributed flow computing framework, including dynamic management node requirements and Web nod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re proposed, and then the related schemes and frameworks are designed for the overall requirements, and the dynamic management node requirements are addressed. Design and implement a two-stage mapping node management scheme, propose a collection layer, analyze the integration layer, presentation layer, user layer, and design and implement each layer for Web node management requirements. A comprehensive functional and performance test of the node management functions of the distributed stream computing framework is carried out. The advantages of node management in func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distributed flow computing framework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 this paper are verified. Finally, suggestions and further research directions are given for the node management of the distributed flow computing framework designed and implemented in this paper.
【学位授予单位】:北京邮电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TP338.8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冯立;姚远程;胡荣春;;基于分层定位的无线传感器网络定位研究[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年04期

2 陈理卿;黄慎江;;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的探讨[J];工程与建设;2008年06期

3 马如宇;冯英伟;;EON Studio在网络三维互动课件开发中的应用[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6年09期

4 薛源;张长浩;黄拓;;多种框架结构节点抗震性能的研究[J];科技传播;2011年01期

5 何_";徐昌庆;;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动态部分覆盖算法[J];信息技术;2008年09期

6 马如宇;;Web3D技术在网络三维互动课件开发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07年12期

7 周安;陈春雷;徐涛;;植筋框架节点抗震试验研究[J];工程与建设;2007年01期

8 李灵佳,董华瑾;分布式程序的开发和应用[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9 陈启祥;马民生;;面向Web服务的软件测试技术研究[J];软件导刊;2007年05期

10 马如宇;;Web3D技术在高中地理课件开发中的应用及实例开发[J];中小学电教;2009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季韬;郑忠双;;关于框架节点抗震设计中若干问题的思考[A];第九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卷[C];2000年

2 季韬;郑作樵;鄢飞;;关于框架节点中一些问题的讨论[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2001年

3 魏艳芳;王天稳;;碳纤维布加固框架节点梁端锚固方式的试验研究[A];第三届全国FRP学术交流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唐九如;花霞萍;陈俊辉;余彬;;部分预应力砼框架节点的受剪承载力[A];预应力混凝土现况与发展——中国土木工程学会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会后张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委员会第一届第三次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2年

5 方根生;王树兰;;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非线性有限元分析[A];混凝土结构基本理论及应用第二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第三卷)[C];1990年

6 郑作樵;季韬;;配筋钢纤维砼扁梁框架节点受力性能的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7 郑建岚;郑作樵;钱在兹;;钢筋陶粒砼框架节点抗震性能试验研究[A];第六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1997年

8 蔡建国;冯健;;考虑节点刚度的预制混凝土框架结构分析[A];“发展绿色技术,,建设节约结构”——第十四届全国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9 罗素蓉;;框架顶层角节点的受剪承载力计算[A];第七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卷)[C];1998年

10 肖建庄;朱晓晖;刘琼;;再生混凝土框架节点受力性能仿真分析[A];首届全国再生混凝土研究与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马俊洪;对施工过程技术问题的探讨[N];广东建设报;2002年

2 熊雄;Unix系统下的文件恢复[N];网络世界;2001年

3 雪晴;P2P扑面而来[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4 侯绍捷;云南DNC联网管理技术推介会成功举办[N];国家电网报;2008年

5 清华大学 陈康邋郑纬民;云计算的三架马车:Google、亚马逊和IBM[N];计算机世界;2008年

6 倪娜;整合 协作 适应[N];国际商报;2003年

7 记者 李琦琨;2000万打造贵阳35栋标志性建筑夜景灯饰[N];经济信息时报;2009年

8 杜荣华;JXTA瞄准P2P[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9 戴轶群 黄厚珍 张野;浅谈网络传播的独特功能和负功能控制(上)[N];中华新闻报;2001年

10 吴险峰;奉贤海港开发区帮扶企业实实在在[N];上海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天华;方钢管混凝土柱—钢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承载力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2 刘猛;新型铅阻尼器与预应力装配式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8年

3 曾磊;型钢高强高性能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及设计计算理论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4 潘建荣;基于相关性的框架节点半刚性分析方法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5 傅剑平;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抗震性能与设计方法研究[D];重庆大学;2002年

6 刘鹏;自私性无线节点协作中继的博弈策略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12年

7 刘峰;基于服务角色的P2P节点识别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8 吴微威;基于IR-UWB的无线传感器网络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9 陈才;针对节点自私性的对等网络激励机制技术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高胜;对等网络环境下发布/订阅系统的路由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颖莹;分布式流计算框架节点管理功能的设计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3年

2 陈红光;PVA纤维混凝土增强框架节点的力学性能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2012年

3 陆永往;基于模态分析的框架节点性态设计研究[D];郑州大学;2012年

4 史知芳;钢筋混凝土受损框架节点加固试验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刘池;磷酸镁混凝土框架节点抗火性能试验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0年

6 杨晓波;预压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7 邢海灵;钢筋混凝土框架节点加固试验及理论分析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8 张嘉奇;预压装配式混凝土框架节点的抗裂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张俊良;钢纤维混凝土在框架节点中的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10 李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扁梁框架节点抗震性能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206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15206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d0a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