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TMR故障注入与验证方法研究与实现

发布时间:2018-03-22 07:04

  本文选题:三模冗余 切入点:故障注入 出处:《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4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系统验证和FPGA物理原型验证两个方面,分析了TMR结构的注错方式及其验证方法;通过在TMR结构中嵌入注错逻辑,并将所有组TMR寄存器的注错控制信号统一命名,作为系统的输入,根据随机生成的注错信息,索引对应的TMR寄存器,可实现向对用户透明的任意TMR组中注错;将每组TMR寄存器的参考点和观测点引到设计的顶层统一命名,作为待测系统的输出,可适时观测对应TMR寄存器组的注错情况,分析故障电路的行为;为了解决调试机与FPGA板连接的引脚数受限的问题,特别设计了注错控制器和故障收集器;根据具体的注错情况,可编写对应的测试程序,验证设计的正确性,实验结果表明,SOC系统的错误故障率约占18.6%;为系统的可靠性评估提供了依据。
[Abstract]:From the two aspects of system verification and FPGA physical prototype verifi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rror-injection mode and verification method of TMR structure, by embedding the error-injection logic into the TMR structure, and naming the error-injection control signals of all groups of TMR registers. As the input of the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randomly generated error-annotating informa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TMR register, it can be realized to annotate errors in any TMR group that is transparent to the user, and the reference points and observation points of each group of TMR registers can be led to the top level of the design. As the output of the system to be tested, the error-injection situ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TMR register group can be observed in time, and the behavior of the fault circuit can be analyzed, in order to solve the problem of the limited number of pins connected between the debugging machine and the FPGA board, the error injection controller and the fault collector are specially designed. According to the specific case of fault injection, the corresponding test program can be written to verify the correctness of the design.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failure rate of SOC system is about 18.6, which provides the basis for the reliability evaluation of the system.
【作者单位】: 西安微电子技术研究所;
【基金】:国家863计划项目(2011AA120201)
【分类号】:TN47;TP302.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鹏,张平;基于单片机的故障注入系统[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04年10期

2 王挥;潘海燕;沙李鹏;;嵌入式星载计算机故障注入系统[J];计算机测量与控制;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培元;吴国庆;;雷达检测平台故障注入系统研究与设计[J];现代电子技术;2010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爱国;分布式软件故障注入及软件脆弱点检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2 高星;空间机器人软件错误检测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刘璧怡;Linux操作系统内核可靠性评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2 李毅;星载计算机COTS技术下抗SEL辐射效应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3 石晶;分布式系统的故障注入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4 刘宇楠;基于事件注入的可靠性评测方法的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5 吕文娟;软件故障注入及软件脆弱点检测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6 唐艳;基于故障注入的车载ATP系统测试设计[D];西南交通大学;2013年

7 杨森彬;航天总线容错性能测试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华舒,楮福涛;单片计算机系统抗干扰的软件途径[J];电子技术应用;2001年03期

2 温熙森,刘冠军,黎琼炜,易晓山;基于边界扫描的板级BIT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J];航空计测技术;1999年03期

3 王丽君;空间电子学的单粒子效应[J];空间电子技术;1998年04期

4 王建莹,孙峻朝,李运策,杨孝宗;FTT-1:一个基于硬件的故障注入器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1998年04期

5 隋厚堂;几种256Kbit SRAM芯片的单粒子翻转规律[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谭兰芳;谭庆平;徐建军;李建立;;面向星载容错系统测评的故障注入技术研究及算法[A];2008通信理论与技术新进展——第十三届全国青年通信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朱鹏;星载SAR控制软件故障注入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电子学研究所);200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董剑,曲峰,刘宏伟,崔刚;嵌入式故障注入器HFI-4的研究与设计[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3年12期

2 朱秋岩;王祖林;郭旭静;;一种SRAM型FPGA单粒子效应故障注入方法[J];电子质量;2011年07期

3 郭琪;祝刚;张家峰;黄向华;;后驱动故障注入电路[J];电子测量技术;2004年02期

4 吕达;吴飞;陆华;;赛灵思静态随机存储器型FPGA单粒子翻转检测[J];航天器工程;2010年06期

5 谢勇,叶以正,王进祥;Lilac SoC的FPGA实现[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3年09期

6 张弘;杨莉;李玉山;;运动视觉处理SOC可测性设计与实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4年02期

7 张贻雄,刘鹏,王维东,蒋志迪;媒体处理系统芯片中的OSD单元设计及应用[J];电视技术;2005年08期

8 郑宏超;范隆;岳素格;刘立全;;基于库替换技术的单粒子效应故障注入仿真[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2009年07期

9 韩俊刚;系统级芯片设计语言和验证语言的发展[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03期

10 于宗光;魏敬和;王国章;;SoC和FPGA技术未来的发展趋势[J];电子与封装;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增;朱英;巨鹏锦;曹华;;基于VPI的故障注入验证环境[A];第十五届计算机工程与工艺年会暨第一届微处理器技术论坛论文集(A辑)[C];2011年

2 齐鑫;冯文全;;基于动态重配置的SEU故障检测与修复系统的设计[A];中国通信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09年

3 王忠明;姚志斌;郭红霞;吕敏;;SRAM型FPGA单粒子故障注入方法的加速器试验验证[A];第十四届全国核物理大会暨第十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吴铃铃;周干民;何伟;高明伦;;IP软核的形式化验证[A];全国第十五届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5 钱军;左德承;苗百利;杨孝宗;;基于JTAG的故障注入研究[A];第五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田文波;章斌;;基于SRAM的XILINX FPGA单粒子翻转的测试和试验方法研究[A];第十届全国抗辐射电子学与电磁脉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7 庄圣贤;;模拟及混合信号IC设计自动化的发展现状与趋势[A];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国仪器仪表学会2004年西南三省一市自动化与仪器仪表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8 韩可;邓中亮;吕良;;基于AMBA协议的SOC测试控制器设计[A];2007'中国仪器仪表与测控技术交流大会论文集(一)[C];2007年

9 程伟;崔小乐;;基于蚁群算法的SOC测试存取机制和测试壳联合优化[A];第五届中国测试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10 邢克飞;何伟;周永彬;杨俊;;SRAM型FPGA单粒子翻转的高效无中断检测与修复技术[A];第二届中国卫星导航学术年会电子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谢幸芬 DigiTimes;罗沐于福冈新设系统芯片生产地[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2 记者:向杰 实习生:张涵雪;突破!在50纳米的硅片空间[N];科技日报;2006年

3 记者  安勇龙;展讯:勇挑重担 矢志创新[N];中国电子报;2007年

4 李映;GPS芯片:国外厂商加紧圈地 国内厂商攻守有道[N];中国电子报;2008年

5 孙丽嘉;蓝光影碟机伺服功能首次单芯片化[N];中国电子报;2008年

6 梁燕蕙 DigiTimes;瑞萨将以65纳米工艺量产手机用系统芯片[N];电子资讯时报;2007年

7 陈先勇;SoC的未来之路[N];计算机世界;2007年

8 刘永;SoC与SiP共存态势日趋明显[N];电子资讯时报;2008年

9 记者 向杰 实习生 张涵雪;芯片在“净土”中诞生[N];科技日报;2006年

10 ;展讯:“中国芯”奏响创新乐章[N];中国电子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忠明;SRAM型FPGA的单粒子效应评估技术研究[D];清华大学;2011年

2 彭艺频;面向多媒体应用的软硬件划分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2005年

3 韩晓霞;SOC中的连线模型与面向布局布线的设计方法及时延/功耗优化方法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吴旭凡;系统芯片中片上总线结构的性能评价研究[D];东南大学;2006年

5 李杰;低功耗内建自测试(BIST)设计技术的研究[D];东南大学;2004年

6 陆思安;可复用IP核以及系统芯片SOC的测试结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7 荆元利;基于片上网络的系统芯片研究[D];西北工业大学;2005年

8 刘必慰;集成电路单粒子效应建模与加固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9 余金山;模型驱动的SoC系统级功能验证关键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景乃锋;面向SRAM型FPGA软错误的可靠性评估与容错算法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邓先坤;SRAM型FPGASEU故障注入系统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2 黄锦杰;抗单粒子翻转SRAM-based FPGA测试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复旦大学;2011年

3 戴然;单粒子翻转效应的模拟和验证技术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4 江丽君;数字集成电路故障模型研究及故障注入平台设计[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5 杨依忠;IP核及其集成技术的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4年

6 孙鹏;抗单粒子翻转SRAM-based FPGA测试系统研究与设计[D];复旦大学;2010年

7 宁新权;基于LEON2的高可靠高性能处理器的研究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8 阙宇峻;面向系统芯片的软硬件协同设计平台VXP(Virtual Executable Platform)的设计[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9 于静;系统芯片SoC测试数据压缩方法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6年

10 何益百;辐射效应地面试验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475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16475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2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