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驱动器、伺服系统、减速器等核心技术欠缺——中国机器人遭遇缺“心”之痛

发布时间:2018-05-23 06:23

  本文选题:伺服系统 + 灵巧性 ; 参考:《机床与液压》2015年22期


【摘要】:正发展似乎如火如荼的机器人产业现状到底如何?业内专家给我们带来一些冷思考。200万台的尴尬从市场表现数据可以看到,机器人全球平均密度是每万人拥有62台机器人,中国为每万人30台。全球平均99.38%的工作是人来做,机器人替代率只有0.6%多一点,在中国99.7%的工作是人来做。机器人不具备替代人工作的条件,不在于成本和价格,而在于产品功能和性能不能真正满足制造业大批量刚性需求。目前状况下,机器人只能做程序化、规定性的工作。在真正需要灵巧性或者需要变通的环境中,机器人无能为力。没有
[Abstract]:What is the status quo in the robot industry, which seems to be in full swing? Industry experts give us some cold thinking. The average density of robots in the world is 62 robots per 10,000 people, compared with 30 robots per 10,000 people in China, according to market performance data. On average, 99.38 percent of the world's jobs are done by people, the robot substitution rate is just over 0.6 percent, and 99.7 percent of the jobs in China are done by people. The robot does not have the condition of replacing human being, not the cost and price, but the function and performance of the product can not meet the rigid demand of the manufacturing industry in large quantities. At present, robots can only do programmed, prescriptive work. Robots are powerless in environments that really require dexterity or flexibility. No
【分类号】:F426.671;TP24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生良;王毅;;用于精密跟踪的复合轴伺服系统[J];光学机械;1980年02期

2 周永清;伺服系统数字化方法[J];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81年09期

3 姜玉宪;;伺服系统低速跳动问题[J];自动化学报;1982年02期

4 李曼珍;伺服系统控制方法研究[J];仪器仪表用户;2005年04期

5 任鹏会,郑刚,麻红梅;双通道伺服系统的数字化实现[J];现代电子技术;2005年18期

6 穴洪刚,郭毓;转塔伺服系统的控制及仿真[J];控制工程;2005年S1期

7 李琼;王少萍;梁磊;;光控伺服系统建立、建模与仿真[J];压电与声光;2007年02期

8 Frank J Bartos;朱俭华;;伺服系统应用技巧[J];软件;2007年04期

9 赵斌;蔡开龙;谢寿生;;气动油压伺服系统的智能PID控制研究[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25期

10 张彦军;于国祥;;滑模控制在低速摩擦伺服系统中的应用[J];微计算机信息;2007年3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第三届全国流体传动及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二卷)[C];2004年

2 张莉松;廖晓钟;;“快乐教学法”在《伺服系统》课程教学中的应用[A];第二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3 刘青松;;基于思维进化算法的被动力伺服系统的参数辨识[A];2009中国控制与决策会议论文集(1)[C];2009年

4 祁若龙;刘伟军;;高速高精度伺服系统四阶模型及参数优化[A];2008’“先进集成技术”院士论坛暨第二届仪表、自动化与先进集成技术大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杨俊义;陈彦辉;李明涛;;伺服系统执行机构研究与分析[A];2010中国仪器仪表学术、产业大会(论文集1)[C];2010年

6 王莉;赵修科;;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的模糊神经网络控制的研究[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7 李永东;梁艳;;高性能交流永磁同步电机伺服系统现状[A];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力电子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张志远;;一种具有双模结构的智能模糊伺服系统的设计[A];机床与液压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宋向军;刘万兵;曹勇;;搬运装置伺服系统的改造[A];电子玻璃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10 黄炯;李军;陆刘兵;王执铨;;高精度伺服系统的神经元控制[A];199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付丽娟;期待,中国伺服系统企业之“蝶变”[N];机电商报;2006年

2 ;纺机的伺服系统[N];中国纺织报;2013年

3 黄玉平;我国首次实现伺服系统“全电化”[N];中国航天报;2014年

4 中缝;如何调试和检测伺服系统[N];中国服饰报;2008年

5 石永红;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研制成功[N];中国企业报;2008年

6 王雯;埃斯顿 EDB伺服系统在剑杆织机中的应用[N];中国纺织报;2009年

7 证券时报记者 水菁;汇川技术 扩充产品的“梯队化”建设[N];证券时报;2010年

8 陈淆;瓦楞纸印刷机的控制系统[N];中国包装报;2008年

9 石永红;江苏研制成功抗风型光伏伺服系统[N];大众科技报;2008年

10 辽宁 韦公远;日立637录像机伴音变调的检修[N];电子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文斌;伺服系统摩擦与温度变化干扰的建模及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2 宋彦;伺服系统提高速度平稳度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0年

3 陈晨风;高性能交流伺服系统的智能控制策略[D];浙江大学;1997年

4 王闻宇;伺服系统柔性连接负载控制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向红标;开放式伺服系统的摩擦建模与补偿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6 孙凯;自抗扰控制策略在永磁同步电动机伺服系统中的应用研究与实现[D];天津大学;2007年

7 翟百臣;直流PWM伺服系统低速平稳性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5年

8 黄进;含摩擦环节伺服系统的分析及控制补偿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1998年

9 陈娟;伺服系统低速特性与抖动补偿研究[D];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01年

10 姜春霞;太阳能跟踪伺服系统非线性特性及补偿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何远东;天基目标探测伺服系统构型及控制系统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唐思宇;三质量伺服系统定位抖振抑制技术[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宋永君;转塔跟踪伺服系统的设计与特性仿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4 李杰;伺服系统惯量识别及谐振抑制方法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5 张顺忠;转台伺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6 柳秋兴;伺服系统中再生反馈的微机辅助跟踪技术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7 唐军;伺服系统速度特性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8 郭少辉;交流永磁伺服系统定位末端抖动抑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9 谭军鑫;伺服系统在线传动间隙辨识及其负面效应抑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2年

10 李敬孔;伺服系统测试平台设计与实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9236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19236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321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