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基于占用率的体系结构脆弱因子在线计算方法

发布时间:2018-10-16 13:32
【摘要】:随着CMOS工艺的不断进步,单个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快速增长,使得由高能粒子和α粒子辐射产生的软错误逐渐成为影响微处理器可靠性的重要因素。通过计算体系结构脆弱因子,量化分析软错误对微处理器中不同结构的影响,已成为指导微处理器容错设计、提高系统可靠性的重要方法。体系结构脆弱因子在线计算方法,利用体系结构脆弱因子随应用程序运行而变化的特点,指导动态选择容错技术,实现可靠性与性能之间的平衡。在对已有方法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占用率的体系结构脆弱因子在线计算方法,并在Sim-Alpha模拟器上进行验证。通过运行SPEC CPU2000基准测试程序,计算发射队列、重命名缓冲和存取队列的体系结构脆弱因子。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计算微处理器中不同结构的体系结构脆弱因子,与离线计算方法相比,发射队列、重排序缓存和存取队列三个体系结构脆弱因子的平均绝对误差仅为0.10、0.01和0.039。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MOS technology, the number of transistors integrated on a single chip increases rapidly, which makes the soft errors caused by the radiation of high energy particles and 伪 particles gradually become an important factor affecting the reliability of microprocessors. By calculating the frailty factor of architecture and analyzing quantitatively the influence of soft error on different structure of microprocessor, it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method to guide the fault tolerant design of microprocessor and improve the reliability of the system.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rchitecture vulnerability factor changing with application running, the on-line calculation method of architecture vulnerability factor is used to guide dynamic selection of fault-tolerant technology to achieve the balance between reliability and performance.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methods, an on-line calculation method of vulnerability factor of architecture based on occupancy is proposed and verified on Sim-Alpha simulator. By running the SPEC CPU2000 benchmark program, the architectural frailty factors of transmit queues, renamed buffers and access queues are calculate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oposed method can effectively calculate the frailty factors of different architectures in microprocessors. The average absolute errors of the vulnerability factors of the three architectures of resort cache and access queue are only 0. 10 / 0. 01 and 0. 039.
【作者单位】: 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信息通信公司;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基金】:国家973计划资助项目(2011CB302503)
【分类号】:TP33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金良;日本正准备制造数据流计算机[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1983年04期

2 惠毓明;;CONVEX C-1小巨型计算机的体系结构[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1988年12期

3 郭仲伟,张燕云,,肖田元;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的体系结构、模型与方法[J];管理科学学报;1994年01期

4 倪鹏云;对开放系统互联OSI有关重要概念的分析[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1994年04期

5 江芳泽,李昕;现场总线体系结构的研究[J];自动化仪表;1996年03期

6 尚明,李晶;Internet网络体系结构及其应用资源[J];术语标准化与信息技术;1996年03期

7 Markus Levy;;微机体系结构主宰芯片集的特性[J];电子设计技术;1997年05期

8 王晨;;Bay副总裁“泄密” 交换路由集一芯片[J];每周电脑报;1997年35期

9 ;TI方案端口多[J];每周电脑报;1997年49期

10 曲润涛,彭健,杜秀华,冯为民;基于CIPS体系结构的信息模型的实现[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199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宇;程小辉;;基于移动agent虚拟仪器系统体系结构研究[A];第三届全国虚拟仪器大会论文集[C];2008年

2 徐海;韩宇;孙永兵;韦水生;邓庆绪;于戈;;基于软硬件联合设计的嵌入式实时数据库体系结构[A];第二十二届中国数据库学术会议论文集(技术报告篇)[C];2005年

3 萧蕴诗;武广;徐立鸿;;复杂信息系统集成方法及其在智能建筑中的应用研究[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4 魏定国;;试论企业级数据传输体系结构[A];1998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8年

5 董永贵;董恩生;贾惠波;;生物启发仪器的体系结构及实现技术[A];第二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6 苗宇;程荫杭;张超;;室外自主轮式移动机器人的发展及关键技术[A];可持续发展的中国交通——2005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论文集(下册)[C];2005年

7 刘仲英;胡衍强;胡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的体系结构研究[A];第11届海峡两岸信息管理发展策略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劲;;综合射频传感器的开放式系统结构[A];中国雷达行业协会航空电子分会暨四川省电子学会航空航天专委会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瑜;孟涛;相敬林;夏靖波;;一种应用于Ad hoc网络管理的分簇算法[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10 蔡京平;贾云得;;星球探测机器人分布式计算系统体系结构研究[A];中国宇航学会深空探测技术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四川 陈路;浅谈网格的典型体系结构[N];电子报;2008年

2 ;电联关注面向用户基于业务的体系结构[N];人民邮电;2001年

3 安烨;企业门户的特点及体系结构[N];网络世界;2001年

4 ;诠释智能理念 奠基存储未来[N];计算机世界;2003年

5 刘钝;我国研究成果对新一代互联网体系结构产生重大影响[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思科演示IP网络体系结构[N];中国电子报;2000年

7 ;新砖瓦精装新数据中心[N];网络世界;2006年

8 彭芳;更新ASIC体系结构[N];中国计算机报;2001年

9 李贵林;瑞星:网络杀毒取决于体系结构[N];计算机世界;2002年

10 憨墨;构画20世纪出版学的体系结构[N];中华读书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醒策;基于强化学习和群集智能方法的多机器人协作协调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5年

2 李治军;美韩同盟与东亚安全:一种结构主义理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8年

3 杨建宇;基于组件的分布式地理信息服务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5年

4 董艇舰;基于开放结构数控系统引导型二次开发仿真平台构建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孟宪松;多水下机器人系统合作与协调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6 耿文莉;中国林产工业企业管理信息化问题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7年

7 夏绪辉;逆向供应链的体系结构及其物流关键技术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8 林川;基于立体跨层体系结构无线传感器网络的能量问题研究[D];武汉大学;2007年

9 严勇杰;多机器人系统协调与控制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10 甘永;水下机器人运动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常武;三层分布式PACS体系结构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工业大学;2001年

2 王征;现场总线通信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大庆石油学院;2004年

3 屈红军;基于网关安全平台的虚拟线程体系结构[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4 白玉;基于供应链的采购管理系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05年

5 朱健松;一种基于RISC及DSP双内核集成芯片系统的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05年

6 徐德宏;全集成的石化储运计量监控与管理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年

7 李艳;论国际贸易理论的体系与发展[D];黑龙江大学;2005年

8 林森;大规模定制制造企业的产品平台扩展策略及优化分析[D];重庆大学;2005年

9 卢松杰;基于Internet的车辆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5年

10 沈青春;大重集团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2745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2745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07e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