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基于体硅CMOS工艺的SRAM单元SEU加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19 02:43
【摘要】: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不断发展,航天集成电路设备在太空中受辐射的影响越来越严重。SRAM是集成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抗辐照性能尤为重要。由于电路节点电容和供电电压逐步减小,使SRAM更容易发生单粒子翻转(Single Event Upset,SEU)。通过增加冗余存储节点的电路级加固技术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加固方法,其中Quatro-1OT结构因其较好的抗辐照性能而被广泛研究。本文基于Quatro-1OT 结构,提出了一种增强型的抗辐照 Quatro(Radiation Harden Enhanced Quatro,RHEQ)SRAM单元结构。论文主要内容如下:(1)简单介绍了航天集成电路面临的各种辐射环境以及由辐射引起的电离辐射效应。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单粒子效应(Single Event Effects,SEE)和电荷产生与收集的机理。最后主要从电路级介绍了目前常用的存储单元加固技术。(2)针对Quatro-1OT单元读/写稳定性较差以及写速度较慢的问题,提出了RHEQ SRAM单元结构,该结构有效地改善了读静态噪声容限(Read Static Noise Margin,RSNM)、写裕度(WriteMargin,WM)和写操作速度,并且由于单元内部晶体管堆叠以及电路拓扑结构的改变,降低了功耗。本文采用了晶体管分割的方法,因而RHEQ单元在面积上与Quatro-1OT单元基本相同。单元的读操作速度虽然有所下降,但该问题可以通过改变传输管的尺寸来解决(面积与速度的折衷)。基于SMIC65nm工艺仿真结果显示,与Quatro-1OT单元相比,RHEQ单元的RSNM和WM分别提高了 51%和208%,写速度提高了 45%,读速度降低了 43%,泄漏功耗降低了 17%,动态功耗降低了 76%。(3)分析了 Quatro-1OT和RHEQ SRAM存储单元在受到单粒子效应影响时其内部各节点的敏感性,找到了单元内部最敏感的存储节点。针对最敏感的存储节点相连接的PMOS,可以在版图级采用源隔离技术来减少其受到高能粒子轰击时漏端所收集的电荷量,从而降低存储节点由'0'到'1'翻转的概率。本文仅研究了单粒子效应对单元内部单个节点的影响和PMOS管之间因电荷共享效应所导致的单粒子事件多节点翻转(Single-Event Multiple-Node Upsets,SEMNUs)的情况。最后采用Sentaurus TCAD工具对RHEQ和Quatro-1OT单元的抗辐照性能进行了仿真对比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当粒子轰击的线性能量传输值(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达到 80MeV-cm2/mg 时,RHEQ 单元仍具有对 SEMNUs的免疫力。而Quatro-1OT单元的翻转阈值仅在1.3MeV-cm2/mg与1.4MeV-cm2/mg之间。此外,Quatro-1OT的某些节点容易受到SEU的影响,然而RHEQ单元任一个内部节点都具有抗SEU的性能。因此,RHEQ SRAM单元相比Quatro-1OT具有更好的抗辐照性能。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8
【分类号】:TP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志常,李淑媛,姜华,刘建成,唐民,赵洪峰,曹洲;单粒子效应实验的新进展[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0年00期

2 宋钦岐;单粒子效应[J];微电子学与计算机;1989年12期

3 孟庆茹,赵大鹏,鲍百容;空间粒子环境对单粒子效应影响的比较[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1994年02期

4 刘建成;滕瑞;史淑廷;杜守刚;王鼎;;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SRAM单粒子效应测试技术新进展[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8年00期

5 王丽君;空间电子学的单粒子效应[J];空间电子技术;1998年04期

6 李国政,王普,梁春湖,王燕平,叶锡生,张正选,姜景和;单粒子效应模拟实验研究[J];原子能科学技术;1997年03期

7 高山山;苏弘;孔洁;千奕;童腾;张战刚;刘杰;侯明东;孙友梅;;SRAM单粒子效应监测平台的设计[J];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2011年02期

8 周俊;王宝友;;半导体器件单粒子效应用标准研究[J];信息技术与标准化;2009年06期

9 刘建成;滕瑞;史淑廷;王鼎;杜守刚;;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SRAM单粒子效应测试系统的技术改进[J];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2009年00期

10 王长龙,沈石岑,,张传军;星载设备抗单粒子效应的设计技术初探[J];航天控制;199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雷志锋;罗宏伟;;脉冲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研究进展[A];2010第十五届可靠性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建成;滕瑞;史淑廷;王鼎;杜守刚;;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SRAM单粒子效应测试系统的技术改进[A];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年报 2009[C];2010年

3 林云龙;叶宗海;朱光武;蔡金荣;王世金;都亨;侯明东;刘杰;汪幼梅;路秀琴;郑涛;卢希廷;;单粒子效应研究的地面模拟[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4 侯明东;刘杰;李保权;甄红楼;;单粒子效应实验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二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5 贺朝会;李永宏;杨海亮;;单粒子效应辐射模拟实验研究进展[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6 刘杰;;元器件单粒子效应的加速器地面测试研究[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第七次学术年会会议手册及文集[C];2009年

7 黄建国;韩建伟;张庆祥;黄治;陈东;李小银;张振龙;;脉冲激光模拟单粒子效应机理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路秀琴;刘建成;郭继宇;郭刚;沈东军;惠宁;张庆祥;张振龙;韩建伟;;重离子单粒子效应灵敏体积及电荷收集研究[A];第一届中国核技术及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摘要文集[C];2006年

9 刘杰;侯明东;李保权;孙友梅;刘昌龙;王志光;金运范;;高能质子单粒子效应的实验和理论研究途径[A];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探测专业委员会第十一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8年

10 叶宗海;林云龙;蔡金荣;韩建伟;朱光武;候明东;;单粒子效应的地面综合实验研究[A];第九届全国日地空间物理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兵;质子引起纳米SRAM器件单粒子翻转研究[D];兰州大学;2017年

2 于成浩;功率MOSFET单粒子效应及辐射加固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6年

3 王晓辉;大规模数字逻辑器件的单粒子效应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4 余永涛;脉冲激光模拟SRAM单粒子效应的试验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15年

5 刘必慰;集成电路单粒子效应建模与加固方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6 耿超;微纳级SRAM器件单粒子效应理论模拟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7 习凯;微电子器件质子单粒子效应敏感性预估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6年

8 熊磊;面向程序级的软错误容错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9 邢克飞;星载信号处理平台单粒子效应检测与加固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10 王同权;高能质子辐射效应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雷栋梁;基于GEANT4的单粒子效应预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2 文琦琪;单粒子效应分析与电路级模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年

3 陈子洋;基于体硅CMOS工艺的SRAM单元SEU加固研究[D];安徽大学;2018年

4 崔力铸;基于先进半导体器件模型仿真的单粒子效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5 史冬霞;数字集成电路老化预测及单粒子效应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3年

6 张越;槽栅功率MOSFET单粒子效应模拟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3年

7 李超;FinFET器件单粒子效应仿真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7年

8 陈天阳;单粒子效应对卫星光通信中DSP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6年

9 杜洋;光子引入的单粒子效应[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10 刘永乐;单粒子效应数据库系统研究[D];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2000年



本文编号:258958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58958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a9b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