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科技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大规模数字逻辑器件的单粒子效应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发布时间:2020-04-23 21:39
【摘要】:辐射导致的单粒子效应(Single Event Effect,SEE)严重威胁着航天电子设备,甚至地面电子设备的稳定运行。SEE会使系统中存储的数据发生翻转,使系统功能紊乱,严重时还可能使系统损坏。因此,在电子系统被用于严苛环境前,必须对其器件的SEE敏感性进行评估,以便筛选合格的器件;并对其系统设计进行加固,以提高其SEE抵抗能力。重离子实验是进行SEE敏感性测试,验证加固算法的最主要的方法之一。兰州重离子加速器(Heavy Ion Research Facility in Lanzhou,HIRFL)是一个很好的实验平台。为了评估电子器件的SEE敏感性,验证加固算法的可靠性,基于HIRFL,我们设计了一套灵活、可靠、兼容性强的SEE测试系统。在设计中,多种设计方法和可靠性策略被引入。测试系统采用合理的系统级构架,既保证了功能和性能的需求,又能避免实验人员受到辐射伤害。测试系统采用主控制板和待测器件(Device Under Test,DUT)子板分离结构。主控制板用于实现测试功能;DUT子板用于承载DUT,可通过多种形式和主控制板相连。测试不同的器件,仅需要更换DUT子板即可。通过重用主控制板,提高了系统的通用性和灵活性,降低了设计开发成本。测试系统可以为DUT子板提供多达120条单端,40对差分信号接口,这些接口兼容1.5V、1.8V、2.5V、3.3V的多种电平标准,并具有不低于200 Msps的数据传输速率。因此,大量不同类型、规模、接口的数字器件都可以被兼容。测试系统具有监控单元和测试单元两个核心单元。监控单元通过监控测试系统工作时的各种状态以保护测试系统,使其不会因为散热不良、偏离束流线的粒子的辐照而发生故障。测试单元以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为核心,能够提供强大的可编程能力,用于实现各种复杂的测试任务。基于以上优点,测试系统不仅能够满足当前的测试任务,还能应对未来更加复杂的测试需求。基于该测试系统,在HIRFL的束流实验中,对大量SRAM和几款FPGA进行现场测试。通过实验,不仅证明了系统设计合理、满足实验需求,还发现了一些现象,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在SRAM实验中,测试系统能够对SRAM中发生的单粒子闩锁(Single Event Latchup,SEL)以及单粒子翻转(Single Event Upset,SEU),包括单位翻转(Single Bit Upset,SBU)和多位翻转(Multiple Bit Upset,MBU)进行甄别,并且能够提供详细的相关信息,包括发生时间、发生位置、错误数据等。为SRAM的SEE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相关研究发现了纠错编码(Error Correction Coding,ECC)对SRAM翻转率的影响和失效机制,以及温度对翻转率的影响。在SRAM测试的基础上,开展了对FPGA的测试工作。在目前的测试中,测试系统能够甄别发生在FPGA中的SEL事件和可编程逻辑阵列中的SEU事件。FPGA的SEE敏感性得到评估。另外,一种常用的FPGA加固算法,三模冗余(Triple Modular Redundancy,TMR)算法也被测试。初步实验证明,TMR可以有效的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图文】:

近地空间,辐射环境


大规模数字逻辑器件的单粒子效应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图1.1 近地空间辐射环境[4]表1-1 近地空间辐射的主要属性[3]类型 最大能量 最大通量 辐射效应 屏蔽效率银河宇宙线 ~1011GeV ~10 cm-2s-1SEE 低太阳粒子事件 ~10 GeV/n ~105cm-2s-1(> 10 MeV/n)TID, DD, SEE 中等地球辐射带捕获的质子 ~500 MeV ~105cm-2s-1(> 10 MeV/n)TID, DD, SEE 中等地球辐射带捕获的电子 ~10 MeV ~106cm-2s-1(> 1 MeV/n)TID, DD, ESD 高1.1.1.1 银河宇宙射线(GCR)银河宇宙射线主要指来自太阳系外的高能带电粒子[1-6][11-12]。1912 年,奥地利物理学家 Victor Hess 发现宇宙线,并于 1936 年凭此发现获得了诺贝尔奖[3]。GCR 主要由质子(约占 87%)、α粒子(约占 12%)以及重离子(约占 1%)组成[4]。GCR 中重离子的类型非常广泛,,其中原子序数在 28(镍)以内的元素的通量远大于其他重离子[2,3]。GCR 引起的辐射效应主要是 SEE,所以通常会以线性能量转移值(linear energy transfer,LET)来衡量其能量[3-4]。LET 是指带电粒子在

太阳活动,通量,粒子,地磁场


[4]。图1.2 GCR 中几种粒子的通量和太阳活动的关系[4]图1.3 GCR 的积分 LET 能谱与太阳活动的关系[4]银河宇宙射线的通量也会受到地磁场的影响[2-4]。鉴于带电粒子和磁场的相互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TP274;TP333;TN79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剑良,王尚勇,刘小华,常建新,秦秉坤,陈士尧;内燃机缸内温度场测试系统的研究[J];内燃机学报;2001年05期

2 张美凤;;测试系统的低频特性补偿研究[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年36期

3 肖志辉,张祖荫,韩少杰;智能出卷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0年10期

4 赵欣,张家栋,张欣欣;轨道参数智能测试系统[J];电子产品世界;2001年19期

5 杜恩祥,李科杰,马春庭;微震动测试系统抗噪声干扰技术研究[J];探测与控制学报;2002年03期

6 刘正国,刘唯,鲍俊,林士玮,蒋立,刘雪芬;导弹地面能源测试系统[J];计算机工程;2003年17期

7 王新华,马玉真,陶立英;机床频率响应测试系统的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2期

8 王民立;网上最佳智能状态测试系统[J];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9 胡亚杰,段清明,田地,马广生;液动冲击钻测试系统的设计[J];微计算机信息;2003年02期

10 韩东;测试系统的实用抗干扰技术[J];自动化与仪表;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建琳;李耀峰;;测试系统诊断技术的发展[A];2008年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峰会论文集[C];2008年

2 彭绪富;;远程测试系统的设计探讨[A];新世纪 新机遇 新挑战——知识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上册)[C];2001年

3 曾渭平;丁颖;董锁利;张建兰;;飞机试验中测试系统的发展与革新[A];2011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0年

4 胡璞;张奕芸;郑伟涛;;力量训练测试系统[A];第九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C];2011年

5 王欣;卓光祥;;脉冲电流光纤数字化测试系统[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0)[C];2000年

6 罗骐先;傅翔;宋人心;朱大铮;王五平;;冲击反射法探测混凝土内部缺陷与厚度的方法及测试系统[A];第五届全国混凝土耐久性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0年

7 秦小辉;周兵;陈次昌;季全凯;;水轮机模型试验台测试系统的研究[A];第十八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C];2004年

8 卞学红;唐武忠;曾渭平;薛战军;;飞机起落架位置检测与收放控制测试系统校准技术研究[A];2012航空试验测试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2年

9 胡金华;刘旺锁;;一种专家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A];舰船电子装备维修理论与应用——中国造船工程学会电子修理学组第四届年会暨信息装备保障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康真威;秦会斌;;脉冲磁性测试系统的硬件电路研究[A];浙江省电子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唐黎明;比例遥控电路的生产测试系统[N];电子报;2007年

2 通讯员 姜丽丽;我国试飞测试系统达到国际水平[N];中国航空报;2000年

3 林鸣;重点工程机载测试系统技改获重大成果[N];中国航空报;2004年

4 朱自强;AIDC模拟测试系统[N];中国民航报;2006年

5 ;安捷伦推出三款测试系统[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1年

6 记者 刘颖;凯翔售出发电机组智能测试系统[N];中国船舶报;2008年

7 张东;国内IC测试业:降低成本满足主要芯片需求[N];中国电子报;2008年

8 许洁;华为112宽带测试系统应用于南昌电信[N];人民邮电;2004年

9 特约记者 姜丽丽;新机定型试飞实现安全高效保障[N];中国国防报;2000年

10 罗德与施瓦茨公司;高品质测试系统解决CDMA网络优化[N];通信产业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晓辉;大规模数字逻辑器件的单粒子效应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4年

2 詹惠琴;测试系统的Petri网建模和性能分析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5年

3 黄传动;通信协议的分布式测试方法研究和测试系统实现[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6年

4 吕富勇;基于精简串行总线的小型模块化测试系统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0年

5 邓启煌;多场耦合条件下MSP测试系统的建立及在PZT陶瓷中的应用[D];东华大学;2012年

6 张敏;采后果蔬热导率测试系统研究及其内部传热温度场模拟[D];河南农业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中;基于模块化的摩擦磨损试验测试系统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2 曲天柱;手机测试系统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3 李梅;油田井深测试系统的研究[D];新疆大学;2005年

4 吴恩红;无线激光鼠标测试系统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5 张亚明;基于实时总线的测试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北工业大学;2007年

6 刘骁;河流模型水深流速测试系统研制[D];武汉理工大学;2008年

7 张晶莹;基于PCI/PXI总线的测试系统[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8 黄健;按键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嵌入式方法研究[D];东华大学;2010年

9 曹丽霞;双动力汽车控制器智能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苏州大学;2011年

10 华强;低温介电温谱测试系统的研发与应用[D];西安科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3817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kejilunwen/jisuanjikexuelunwen/263817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650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