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互联网、多媒体和传感器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全球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信息社会的数字化进程对数据存储规模和数据服务能力的要求不断提高,而传统存储系统的能力明显落后于计算能力的趋势却愈演愈烈。非易失固态存储介质的出现改变了传统磁盘通过机械部件进行数据访问的特性,带来了存储技术的革命性变化。闪存(Flash Memory)作为固态存储介质的一种,具有低延迟、低功耗、高并行度等优势,发展最为迅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基于闪存的大容量存储设备,从缓存管理、存储管理、I/O队列调度和操作并行化等方面对设备内部多级并行硬件的访问控制技术展开研究。本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点如下:1.提出了一种具有通道感知和重排序机制的缓存管理策略(第二章)目前,基于闪存的存储设备内部通常包含一个数据缓存,从主机到来的数据首先被写入缓存,然后才会被写入底层的闪存存储介质。基于闪存的缓存管理必须适应闪存介质独有的存储特性,以及闪存设备的系统结构。传统的基于闪存的缓存管理策略普遍缺乏对并行硬件结构的支持,现有的两种并行化缓存策略也缺乏考虑并行化后数据页面的分布对内部管理操作的影响。本研究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了一种新的具有通道感知和重排序机制(Channel-Aware Write Reordering,CAWR)的缓存结构及其相应的缓存替换策略,CAWR在缓存中使用一个重排序区域对即将从缓存中淘汰的页面进行排序,同时使用多发射机制将多个无关的数据同时写入多个并行部件。因此,CAWR策略适用于并行硬件体系结构。此外,由于重排序的过程能够识别和维护写的空间局部性,因此能够减少垃圾回收的开销。最后,由于CAWR只会改变被认为是冷数据的页面的淘汰顺序,以此能够维持相对较高的缓存命中率。本项工作的创新点体现在具有重排序区结构的缓存设计。2.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均衡通道调度的多通道闪存转换层设计(第三章)为了获得更高的访问带宽和更大的存储容量,当前闪存存储设备内部使用多条独立的并行通道将多块闪存芯片组织成闪存阵列。而为这一架构所设计的闪存转换层除了隐藏底层物理介质的存储特性以外,还必须能够维护通道间的负载均衡,同时提高闪存操作的并行性和通道的利用率。另外,闪存转换层本身的存储管理任务会产生额外的开销,影响设备对主机I/O请求的响应服务。为了避免存储管理任务可能造成的对I/O请求服务的阻塞,本章提出了一种基于非均衡通道调度的多通道闪存转换层(Multi-channel FTL with Unbalanced channel management,U-MFTL)设计。U-MFTL采用分层的设计思想,通道级闪存转换层在每个通道内部管理存储介质空间,设备级闪存转换层通过一个调度器在独立通道之间进行调度。本项工作的创新之处在于通过非均衡的通道调度策略,既避免将主机请求调度到正在忙于内部任务的通道,同时也避免在多个通道上同时触发多个内部管理任务的执行。3.提出了一种利用微结构级并行性的I/O命令队列机制(第四章)闪存芯片内部的多个Die,以及Die内部的多个Plane之间存在微操作级的并行,闪存芯片制造商在芯片内除了实现基本的Read、Program、Erase操作外,还提供几种高级指令模式。高级指令利用芯片内部的并行性来提高操作执行的效率。但是,硬件并行指令的使用受到操作种类和操作地址的约束,因此增加了将基本指令打包成高级并行指令的命令调度工作的难度。另一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中通常利用条带化的地址分配机制实现对芯片内部微结构级并行性的利用,但是由于FTL无法获知硬件资源的使用情况,条带化的静态分配策略可能存在由硬件资源竞争引起的硬件利用率低的问题,而现有的命令队列机制无法解决这一问题。本研究以简化调度算法和增加并行化为目标,提出了一种能够进一步挖掘闪存芯片内部Die级并行性的平铺式命令队列机制(Tiled Multi-line command Queue,TMQ),以及以队列资源为依据的动态地址分配机制。TMQ为每个芯片建立一条多行结构的命令队列,可以将不同地址上不同种类的操作分离开来,因此更易于并行硬件指令的封装。而以命令队列的资源剩余情况为依据的地址分配策略能够产生更多的可被并行化的操作,因此提高了硬件资源的利用率。4.提出了一种并行化垃圾回收操作序列的方法(第五章)由于闪存设备内部包含多级硬件并行性,因此对闪存操作的并行化是提高设备性能的关键。现有的研究成果通过把主机的访问请求分割成子请求序列,同时将子请求分别调度到不同的并行硬件部件上实现I/O请求的并发。但是,已有的工作极少涉及对内部垃圾回收过程所产生的那部分额外操作的并行化。一次垃圾回收过程产生一串包括读、写和擦除在内的操作序列,这串操作序列具有相当可观的执行开销。本研究针对垃圾回收的开销,提出了一种新的切片式垃圾回收策略(Subdivided Garbage Collection,SGC)。SGC将一次垃圾回收过程的执行范围限制在单个芯片之内,因此垃圾回收和对主机访问请求的服务能够在不同的芯片上并行进行。同时,垃圾回收的操作序列被拆分成子操作串,操作串通过重新排序后进入命令队列,成为芯片并行硬件指令的一部分,从而实现了垃圾回收操作的并行化。在并行化过程中,SGC还设计了一种新的可以检测硬件竞争的地址分配机制,消除主机请求和垃圾回收操作对关键硬件资源的竞争,因此增加了能够被并行化的操作,提高了硬件执行效率。
【图文】: Financial2作业的访问地址轨迹示例
图 2.13 MSR-src2_0 作业的访问地址轨迹示例运行时所使用的写分配策略。这一初始化过程的目的是为了产生一个老化的闪存设备,,从而使得被模拟的设备更容易触发垃圾回收任务的执行。实验采用了CAVE[99]的垃圾回收策略:当某条通道内空闲块的数量到达预定义的阈值时,该
【学位授予单位】: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TP3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天津:将建电子垃圾回收中心[J];中国信息界;2005年16期
2 马安岭;陈德平;;浅谈垃圾回收机制[J];仪器仪表用户;2006年06期
3 孙青;郑永果;;MS.NET FRAMEWORK垃圾回收算法的实现研究[J];福建电脑;2006年08期
4 冉彦中;张智刚;曹婧华;杨可扬;;C#垃圾回收机制验证实验的设计与实现[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10期
5 黄昆;;电子垃圾回收产业化之路[J];中国计算机用户;2008年23期
6 畅鹏;;分布式垃圾回收算法分析[J];太原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7 刘云生;吕志华;;嵌入式实时垃圾回收机制的分析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科学;2006年08期
8 张鹏飞;钱敏;;Java垃圾回收新算法刍探[J];微型机与应用;2011年02期
9 阿涛;电子垃圾回收期待产业化[J];数码世界;2003年03期
10 武新丽;;浅谈.NET Framework中的垃圾回收机制[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袁伟东;杨谦;;运用生活垃圾回收生物技术改造西部土壤[A];民革全国西部大开发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2 柯建飞;;电子垃圾回收立法动向探微[A];水污染防治立法和循环经济立法研究——2005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论文集(第二册)[C];2005年
3 张姝妍;;关于电子垃圾回收处理对策的研究[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下册)[C];2005年
4 郑良楷;霍霞;李燕;韩岱;顾成武;陈刚建;刘俊晓;陈松建;;电子垃圾回收拆解区儿童血铅镉水平及ALAD基因多态性研究[A];2007年中国解剖学会第十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友存;气动垃圾回收系统成为韩国新的钢管消费领域[N];中国冶金报;2007年
2 记者 项文渊 卢庆红;石笕乡建起垃圾回收站[N];丽水日报;2006年
3 国富;珠海垃圾回收业如何发展?[N];珠海特区报;2007年
4 记者 李学梅;生活垃圾回收,为法国带来丰厚回报[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5 李松梧 中国城市建设研究院总工程师 徐海云;垃圾回收合作社能建否?[N];中国环境报;2009年
6 记者杜磊;州直各县积极筹建医疗垃圾回收站[N];伊犁日报(汉);2009年
7 郑丽华;我市有了电子垃圾回收机构[N];太原日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魏星奎;农村可利用垃圾回收处理[N];绵阳日报;2011年
9 周海龙;加强电子垃圾回收处理[N];团结报;2013年
10 记者 王晔君;电子垃圾回收首度“触网”[N];北京商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吴昊;面向多核系统的垃圾回收关键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2 王蓉晖;大规模闪存固态存储并行访问控制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玉;数据去重过程中的垃圾回收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2 刘青凤;城市大件垃圾回收法律制度研究[D];广西大学;2016年
3 毛浪;城市生活垃圾回收网络优化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4 刘丽丽;城市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系统设计[D];中南大学;2013年
5 许静;我国电子垃圾回收处理法律制度研究[D];长安大学;2010年
6 高玲玲;居民楼生活垃圾回收系统设计与实现[D];大连理工大学;2015年
7 杜武;庐山旅游垃圾回收设施设计研究[D];南昌大学;2013年
8 刘莉;基于多层次建模和GIS的垃圾回收行为模型研究[D];重庆大学;2003年
9 甘赛雄;城市垃圾回收方式及工具创新设计[D];南昌大学;2012年
10 王豫炜;城市垃圾回收嵌入式车载系统设计[D];北京化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
2663463